登陆注册
5848800000004

第4章 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发现(4)

日本民众对诸葛亮与楠木正成的崇仰,形成于六百多年前的《太平记》。因为正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第一次以孔明为主人公讲述了三国的历史;又以孔明为原型塑造出了日本民众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使楠木正成由暴徒转变为英雄,成了作品中唯一的“未受谴责也未受嘲弄者”(永积安明《军事小说的世界》p119),唯一的未受非议而备受赞颂的英雄人物。

《太平记》卷二十的三国故事已全文译于本章第一节,大致可如下分作4段:

(A)三国鼎立,诸葛亮隐居南阳:曹操、刘备、孙权各以智、仁、勇雄踞一方,三足鼎立。诸葛亮隐居南阳,以贤闻名。

(B)三顾茅庐,刘玄德如鱼得水:刘备闻其贤,三顾茅庐,以诚相邀,终得孔明为相。刘备敬重孔明,常谓:“朕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C)蜀魏对阵,诸葛亮鞠躬尽瘁:曹操恐刘备势力坐大,遣司马懿引军七十万击蜀;刘备遣诸葛亮率兵三十万拒敌。诸葛亮与士卒同甘共苦,蜀军万众一心,司马懿惧而不敢交战。两军对峙五丈原,历五十余日。

(D)巨星陨落,死诸葛走生仲达:将星陨落,七日后孔明病死军中。蜀军副将匿丧不发,大举攻魏。司马懿大惧,纵马奔逃五十余里。后人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战后,蜀兵闻武侯已死,纷纷投降司马懿,于是蜀国灭亡,而后三分归魏。

由此简介不难看出,《太平记》作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相当模糊,以致有曹操命司马懿击蜀、刘备遣诸葛亮拒魏五丈原以及三分归魏等明显错误。考虑到作品于借鉴《史记》等其他中国典籍时的“忠实原典”态度,应可断定作者未曾读过《三国志》,上一节的比较结果也可证明这一点。但尽管《太平记》之前的日本中世文学作品中未发现有《三国志》乃至三国故事的影响痕迹,于作品诞生并“风行天下”的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三国故事却应已在日本广泛流传。因为作品于问世之初以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的传播形式都主要是说唱(日语称:太平記読み),受众主要是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武士与庶民,他们的教养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如平安贵族一样对外来中国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三国故事已在日本广为流传并已为人们所熟悉,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日本受众是无法接受这长达1800多字、且与主要情节没有必然联系的外国故事的。

于作品卷二十,三国故事是作为圆梦依据插入的:后醍醐天皇军大将新田义贞于死前最后一战前夜,梦见自己于两军阵前化作30余丈长的一条大蛇卧于地上,大败足利军大将高经,自以为大吉;但部将斋藤道猷却以为大凶。因为卧地大蛇即卧龙,即卧龙先生孔明,即长胜不败,所以大吉,这本不错;但时届7月,阳去阴来,蛇将入洞冬眠,因主梦者将入土安眠,所以不吉。从前后文看,此处没有如此大段插入三国故事的必要。显然,作者是别有所图的。

插入的三国故事以孔明为主人公,从前后文看这顺理成章。但若考虑到作品中其他三国人物的出场次数都只有2~3次,唯有孔明多达22次(大隅和雄《事典日本史》p93),则不难看出作者的醉翁之意其实正在孔明身上。不过《太平记》作者心目中的孔明与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孔明不太一样:一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等俗语所显示,我们相较更欣赏孔明的智慧,而《太平记》时代日本人更看中的似乎是他的忠诚与仁义。因为于作品中,曹操是智(“尤善谋算,能运筹帷幄之中,御敌国土之外”)、刘备是仁(“重义轻利,令天下忠臣、孝子争相慕名而来”)、孙权是勇(“聚集了一伙窃国掠郡之徒,时以武力犯人州郡”)的代表,而三国历史就是“各以智、仁、勇三德三分天下而据其一”的三人的历史;因为作者强调了孔明对主公令旨的“须臾”不曾“怠慢”,强调了他的“体恤士卒”与“后三军之乐而乐,先万人之忧而忧”,而对他的智慧却丝毫没有触及。

十四世纪后半叶的《太平记》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唯一的一次南北朝分裂导致了社会的多极化分裂。连年不断的战争,变化无常的时局,历史第一次给所有日本人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并迫使他们在道义和利益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残酷的现实使个人只能附属于某个集团,而集团也必须借助于个人的力量。相互的依存要求彼此间建立起强固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如果仅靠共同的利益来维系,显然经受不住残酷现实的考验。于是,日本的武士道就应运而生了,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其核心就是忠义和勇敢。这就难怪在作品中,“力拔山”的项羽第一次在出场次数上超过刘邦,与孔明共同成了《史记》与三国故事中最受当时日本人欢迎的人物,成了作者塑造理想人物——楠木正成形象时的模特儿。

《太平记》作者在塑造楠木正成形象时对《史记·项羽本纪第七》的借鉴,可由两作品对项羽、楠木正成最后一战的描写中窥见一斑。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兵败,仅剩了二十八骑。他“自度不得脱”,但仍豪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即“分其骑以为四队”,果然杀得“汉军皆披靡”;又拒绝了乌江亭长好意,不渡乌江,直至身“被十余创”后才“自刎而死”。

《太平记》卷十六“楠正成兄弟及所部自杀凑江畔事”:楠木正成所部腹背受敌,自知“天命如此,今日不能生还”,但仍要“先杀退正面来敌,再与背面敌人决一死战”;随即分所部七百余人为前后两队,与弟正季各率一队奋勇冲杀,杀得敌“五十万骑”人仰马翻,几将溃散,若非有援兵赶到,则已被正成反败为胜。又激战了六个多小时,正成身边逐渐只剩了七十余骑,“尽管如此,要突围也仍可能。但他出征时既已下定决心要战死沙场,便一步也不退让,直杀得精疲力竭”,“身被十一创”后,这才率部驰入凑川北岸一民宅,自杀身亡。

由以上简介不难看出,作品对楠木正成最后一战的描写至少在明知必败、仍以寡斗众、分兵数路、大败敌军、能突围而不走、直战至“身被十一(或:十余)创”、才自杀身亡等7点上与《史记》相同,而两作品如此描写所要凸显的都是人物的勇,都是人物的不可战胜一点,则更是毋庸赘言的。就此笔者已有专文论及(见长谷川端编《军记文学研究丛书8·太平记的成立》p238~260),于此不必重复,但《太平记》时代对“忠义”的强化却必须详加考察。

与“勇敢”一样,“忠义”也是由建立在武士效忠、主人赏赐这一交换基础上的主从关系,在依血缘或地缘关系形成的结合及残酷的战争现实中,对武士提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要求他们对君王、主人应尽忠诚的义务。它缘于中国儒学,又别于中国儒学。譬如《论语》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强调“孝慈则忠”(为政);而日本儒者林罗山却认为“孝亦道也,忠亦道也,非他,只一新而已。若夫战阵无勇,则虽苟免而偷生,然此心之义既亡,与行尸走肉无以异也,奈何无羞恶哉。若无羞恶,则不义也,不孝也,不忠也。曰‘竭其力’,曰‘致其身’,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然二者不可得而兼也,舍轻而取重可也”(《罗山文集》卷三十二),强调了“忠”的意义,认为无忠则无孝。正如1870年应福井藩邀请赴日任教的美国教师Griffis Willian Elliof于其《日本宗教》中所指出,中国儒家以对父母的顺从为人的第一义务,而日本武士则以对君主的忠诚为人生第一要义,并将之绝对化了。但在镰仓时代初期的《平家物语》中,还有“欲忠则不能尽孝,欲孝则不能尽忠”(赖山阳《日本外史》),因忠孝不能两全而痛苦的描写;而到了近两百年后的《太平记》中,这一平重盛式人物就被数十成百义无反顾地追随主公于地下的武士所取代了。这意味着:日本武士道对忠诚的要求,是随着日本武士作为一个阶级逐渐成长而不断被强化,并基本完成于《太平记》时代的。当然,对武士道的系统理论阐述还得再过近300年,才最终完成于江户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太平记》时代的日本人更看中了孔明的忠诚,并以之为原型塑造了自己的理想人物楠木正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楠木正成与诸葛亮的相似

《太平记》中的楠木正成登场于卷三,自杀于卷十六,只活跃于作品的前半部,具体如下:

元弘元年(1331)八月,后醍醐天皇倒幕失败,上了笠置山,但兵微将寡,难以自保,天皇因此十分烦恼。一日小憩时,天皇梦见二仙童导引自己至一大树下面南而坐,大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三公九卿依序而坐。醒后依梦中神示,遣人找到了时“住河内金刚山西麓”的楠多闻兵卫正成(木+南=楠)。楠正成“系30代敏达天皇(572~585年间在位)四世孙(实际为敏达六世孙)井手左大臣橘诸兄(684~757年)后胤,降为人臣年月已久。其母年轻时曾百日参拜志贵山寺(即:信贵山寺,正式名“欢喜院朝护孙子寺”,在今奈良县生驹郡)毗沙门天(即多闻天)神,夜梦于锦帐内产下一玉,不久即怀孕生下正成,故以‘多闻’名之”。正成奉诏而至,天皇问他“一战而定四海”之策。正成于是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幕府近来倒行逆施,必遭天惩;皇上乘其衰微兴兵讨伐,替天行道,有何难哉”;继而又为天皇制订了以智倒幕战略,因为“集天下六十余州武士或可抗衡武藏·相模两国幕府军,却难以胜之;但若以智胜,则东夷武士有勇无谋,何足惧哉”,如此这般之后,正成回乡,起兵勤王。

于赤坂城揭竿而起后,正成屡以奇谋大败幕府军,二十万幕府军于小小赤坂城下束手无策,尸积成山,最后只好停止攻城,层层围困以待其变。被围二十余日后城内粮尽,援兵不至,正成只好诈死弃城。赖神灵保佑,终于得平安突围。(以上卷三)

翌年四月,楠木正成东山再起:先诈开城门,夺回赤坂城;继而扫平和泉、河内,于五月十七日挺进至住吉、天王寺一线,同月二十一日以两千余人大破幕府七千大军于渡边桥畔(在今天满桥与天神桥间,大阪城附近)。幕府接报大惊。

正成屡败来剿幕府军,对百姓却秋毫无犯。八月,他参拜天王寺,拜读了秘藏寺中的圣德太子《未来记》,得知后醍醐天皇将东山再起,而镰仓幕府必将灭亡。

十一月后,幕府大举增兵,全国五畿七道大军云集千草城下,企图一举剿灭正成军;而城中守军只有楠木正成及其所部近三百人。(以上卷六)

冬去春来,1333年元月底,幕府军相继攻陷吉野、赤坂后,百万大军齐集千草城下,准备攻取后醍醐军的最后一个主要据点,正成屡设奇谋大破之。幕府军进退维谷,欲罢不能,开小差者络绎不绝,百万大军“如今只剩了十余万人”。(卷七)

同(1333)年五月,镰仓幕府灭亡。六月,后醍醐天皇排驾还都,正成引军七千头前开路。(卷十一)

但不久,1335年十月,足利尊氏反叛,烽烟再起。楠木正成为后醍醐天皇屡建大功(卷十四~十五)。

建武三年(1336),后醍醐军战多不利,情势危急。五月,正成怀必死决心,奉旨驰援新田义贞。

五月二十五日,凑川边最后一战。楠木兄弟率亲兵七百余骑奋勇冲杀,敌五十万大军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六个小时冲杀了十六次,所部七百余骑只剩了七十余,尽管仍可突围,但正成兄弟还是坚持战斗到最后,与所部七十余人一起剖腹自杀于凑川畔一民宅中。临死前正成兄弟约定:再转世七次也要效忠天皇,为朝廷剿灭叛敌。(卷十六)

与作品卷二十中的三国故事相较,在人物形象上楠木正成与孔明有如下相似处:

1)布衣出身但声名远扬。楠木正成“虽系敏达天皇四世孙井手左大臣橘诸兄后裔,但降为人臣年月已久”(卷3),如今只是居住“河内金刚山西麓”的一介“兵卫”。兵卫是兵卫府士卒。兵卫府是古时承担皇宫警备与天皇出行保卫的部门,首长曰“督”,督下依次有佐、大尉、少尉、大志、少志各一名、番长4名,番长之下才是兵卫400名,可见其地位之低,与“避世隐居于蜀国南阳”的孔明一样都是布衣,但又都是在野贤人,声名远扬。只不同的是:诸葛亮闻名的是“智谋”,而楠木正成知名的是“弓马之术”--武艺。

2)受荐出山。诸葛亮是刘备在“蜀国谋臣闻歌知其贤,因上奏天子,请召来”为官后,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与之相同,楠木正成也是后醍醐天皇依照神示遣使请来的。二人都非毛遂自荐,而乃受人(神)推荐后被请出来的。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乾坤:刘君祖讲乾坤大智慧

    乾坤:刘君祖讲乾坤大智慧

    乾、坤两卦在《易经》中具有开天辟地的领导意义,被称为天地之卦、父母之卦,是《易经》核心的核心。本书细讲详解乾、坤两卦的经传全文,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从乾先坤后的自然秩序到乾刚坤柔的立身行事,详尽阐释乾坤两卦的哲学意涵,帮助读者从容进入《易经》之本,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并以生活实例佐证解读,使读者深悟其理,并可在生活中借鉴应用。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永康民俗

    永康民俗

    《永康民俗》是继《永康百工》后推出的第二本反映浙江金华永康市地方特色的系列图书之一,是对永康民俗文化横纵交织、古今汇总、图文并茂的全面反映。既有对各种民俗渊源的追溯,也有对当今变迁的描述;尤其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相机,永久地记录下了反映永康民俗文化的场景,使其意义更加深远。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照片多。作者是永康本地人,又是著名民俗摄影专家。本书为永康人写永康事,永康人拍永康照,将永康民俗用最家乡的视角、最永康的语言进行了描绘。该书对于永康、金华市及至周边省市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 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汉字,深沉而博大,古老而神秘,青山绿水中掩映着汉字的形,古刹庙宇间隐藏着汉字的义。本书于浩瀚的字海中择取三百多个常用汉字,用故事串起它们的演变,解释其形与义,辨其异同,与你一同走进汉字的王国,回顾汉字的前世今生,探寻汉字的起源,品味汉字的魅力与人生的智慧。
热门推荐
  • 独霸寰宇

    独霸寰宇

    从天才变废柴?从万众瞩目到众人嘲笑?有人说这是命!但我说不!逆天改命!那么就让吾为主宰,震天地!霸乾坤!
  • 卡神世界

    卡神世界

    永恒的阴影是我的背幕,不朽的时空组成我的王座,笼罩万物的奥秘在我脚下臣服,澎湃的生命浪潮在四周流淌,至尊的造物征战四方(简介未完待续)建了个全订群【卡神大佬群】:707464766(进群需要全订截图)
  • 万古天宗

    万古天宗

    【2016最火热祖师流力作,百万人追读!】热血升级,狂暴系统;宗门建设,碾压天骄!!太古百族,域外归来;诸神黄昏,妖魔肆虐,人族不得安宁!断愁两世为人,带着神奇的天宗系统,降临在这波澜壮阔的史诗世界!广收妖孽天骄,踏上大道巅峰,护佑人族万古长存,成就众生敬仰的无上祖师!
  • 上海外国人家

    上海外国人家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48户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家,来自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度。不同的装饰风格、相同的生活热情,这些精彩缤纷的外国人家丰富了上海居室文化的色彩,也为上海增添了国际化的情调。
  • 二少追妻36天:盛世婚宠

    二少追妻36天:盛世婚宠

    爱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是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还是海枯石烂的一往情深?于童梦瑶而言,年少轻狂的爱情是她一直追求的天荒地老,然他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切的美好。“你这个该死的流氓,下流。”华灯初上,她甩了他一巴掌,自此,她和他结下了“孽缘”。司徒司宇,司徒家二公子,玩世不恭、桀骜不驯,他不信命运,但命运却让他遇上她。对他而言,童梦瑶的出现是一场意料之外,更是命中注定。于是,这一场爱情追逐賽拉开序幕……【宠文,先虐后甜,男主小气腹黑毒舌,女主美丽高傲,一场邂逅,一眼定情,情定一生。群号:123031463】
  •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半夜三更”是何时,消防车为什么涂红色,“五粮液”、“女儿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有什么典故……本书将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并回归于日常生活,让你轻松学到知识,领悟文化的真谛。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3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3

    刘备虽然进入益州,夺取益州的过程却艰险异常,雒城之战围攻一年未克,乃至庞统中箭殒命,数万将士埋骨西川。关键时刻,诸葛亮果断率军入川增援,终于坐拥天府之国。然而,荆州集团刚入成都,便遭遇益州豪强集体施压,一时间士绅抗议、民怨沸腾。当此之时,诸葛亮以雷霆手段震慑豪强,挽救民心,将复杂的乱局一一理顺,益州遂成为蜀汉政权的坚实基础。坐稳益州后,刘备集团在定军山打出一场千古名役,将曹操的十几万大军成功逼出汉中。至此,益州汉中连成一片,外则有荆州做辅,诸葛亮隆中对两路出击中原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而刘备、诸葛亮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
  • 这不是动物园

    这不是动物园

    某天,林北成为了一个动物园的园长。嗯?这动物园似乎有点不太对劲!你瞧那条狗:怎么回事?你站着说话腰不会疼吗?什么?你这儿还能批发法宝?三块钱就能买一把诛仙剑?等一下,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 幸福信笺

    幸福信笺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社会写真系列之四,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社会写真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严肃深刻,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鞭辟入里,让热爱社会写真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空间种田啦,收男主啦!

    空间种田啦,收男主啦!

    大龄女青年惨遭渣男劈腿,偶买嘎!奶奶留下的戒指竟然是个宝贝!?开启戒指空间包袱款款回家种田赚钱咯!啥?渣男想回头,有多远给老娘滚多远!种种树来卖卖菜,顺带拐个高富帅,种田日子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