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肾病的用药常识
1.小心不当用药,毒上毒
有病,一定要治疗,治疗就一定要服药。现在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电视中,夸张药品功效的广告比比皆是,当然,患者都想找到疗效最好的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会对疾病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如果不对药品的性能、剂量及副作用有所了解,往往会让治疗背道而驰,甚至使身体毒上加毒,尤其是肾脏患者的用药。
肾脏是药物、毒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有些物质可通过许多方式对肾脏造成损害,而肾脏患者的代谢和排毒功已经明显下降,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用药应特别慎重,以免加重病情。比较常见的、能损害肾脏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种类比较多,主要有:
1.头孢菌素类。代表药物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先锋霉素Ⅰ、先锋霉素Ⅱ、先锋霉素V、头孢哌酮、头孢拉定,这些药物易引起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
2.氨基糖苷类。代表药物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这类药物易引起急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
3.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是氨苄西林、青霉素、甲氧西林,这类药物易引起急性过敏性血管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肾小球肾炎。
4.磺胺类。这类药物有新诺明、磺胺嘧啶,易引起过敏性血管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梗阻性肾病。
5.多粘菌素类。代表药物是多粘菌素B,易引起肾小管坏死。
6.两性霉素B。这类药物易引起氮质血症、肾小管坏死。
二、抗肿瘤药物。
如链脲霉素,易引起肾性尿崩症、肾小管坏死;环磷酰胺,易引起出血性膀胱炎;顺铂,易引起急性肾衰、肾小管坏死;甲氨蝶呤,易引起肾小管坏死、梗阻性肾病;生物制剂类的药品,如干扰素,易引起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白介素-2,易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
三、环孢菌素A。
这类药物容易引起可逆性急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溶血性尿毒症、环孢素相关性肾病、原发性肾功能丧失。
四、非甾体抗炎药。
这类药的代表药物为消炎痛、非诺洛芬、阿司匹林,易引起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小管坏死。
五、生物制剂
这类药的代表药物是抗毒素、抗血清、疫苗,易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白蛋白药物,易引起蛋白超负荷性肾病、梗阻性病;免疫球蛋白类的药物,易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
六、利尿剂。
这类药物的代表药物是呋塞米、氢氯噻嗪,易引起肾功能减退、肾小管功能障碍。
七、脱水剂。
这类药的代表药物是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易引起渗透性肾病、急性肾衰。
八、金属制剂。
比如汞、硫代硫酸铋、硫酸铜、铁制剂等药物,易引起急性肾衰、肾小管坏死;金诺芬,易引起膜性肾小球肾炎。
九、维生素类。
这类药物的代表药物是维生素A、维生素D,易引起钙化性肾病、肾结石。维生素C类药物,易引起尿酸盐结石。
十、造影剂。
这类药物易引起急性肾衰、梗阻性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
十一、其他药物。
1.抗凝药、止血药,易引起梗阻性肾病。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易引起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病变。
3.青霉胺,易引起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病变。
4.奎尼丁、普鲁卡因、丙硫氧嘧啶等药物,易引起狼疮性肾炎。
5.西咪替丁,易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TIPS:科学求医问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并不是正常人体所需要的,服用后定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反应,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病,但是人们也应该明白,用药不当也可治病的道理。所以,患者在求医问药时,一定要小心,切不可有病乱投医,或自作主张。
2.中药也不是全保险
中药一向以疗效好、毒副作用小而著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是药三分毒”这一点,中药虽然毒副作用小,但并不等于没有毒副作用。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促进机体的康复,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便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肾脏则是主要的“受害者”,尤其是已经患上肾病的患者,其伤害就更加深了。那么,哪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呢?主要有三类药材:
第一类,植物类中药。使君子、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丁香、铭藤、补骨脂、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白头翁、矮地茶、腊梅根等。
第二类,动物类中药。海马、蜈蚣、斑鹜、鱼胆、蛇毒等。
第三类,矿物类中药。含砷类,如雄黄、红矾、砒石、砒霜;含汞类,如轻粉、朱砂、升汞;含铅类,如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其中因中药引起肾脏损害的较为常见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雷公藤。
雷公藤,其性味苦,有大毒,有消炎、解毒、杀虫的功效,根、茎及嫩枝叶都有毒,根皮毒性较本质部大,其含毒的成分为混合五种生物碱的雷公藤碱及有三种明显细胞毒性作用的二萜环氢化物。中毒剂量可引起肾曲管上皮轻度脂肪变性,肾小管细胞变性及坏死,患者常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草乌。
草乌,其性味辛、温,有毒,能散寒止痛,祛风湿,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其中以乌头碱毒性最强,内服0.2mg即可中毒,3~4mg即可致死,主要经肾脏及唾液排出,生用很容易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所以多经过炮制后入药。长时间久煎,一般在3~4小时以上,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原生物碱的0.02%~0.05%。
三、木通。
木通,其性味苦、寒,有清热利水,清泄心火,通乳,利痹的功效。所含木通皂甙被水解后得常春藤皂甙元等,小剂量3~6g有利尿的作用,大剂量可损害肾小管,致使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四、益母草。
益母草,其性味辛、微苦、微寒。有利水消肿,活血调理,凉血消疹的功效,含水苏碱、益母草碱等多种生物碱。该药毒性较低,临床用量常偏大,中毒后可引起多器官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
虽然,中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也不必因噎废食,相对于多种西药所引起的肾脏毒性损害来说,中药肾毒性要小得多。而且,从中药中毒的病例中不难发现,很多中毒的原因都是没有按照中医药理论,滥用、误用或违反药典规定剂量以及药不对症或配伍不当、煎煮不当、品种混淆、忽视炮制等引起的。
TIPS: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的人群
“六味地黄丸”是传统的补肾中药,但也不是人人适合,有三种体质的人就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
一、明显肾阳虚者不宜。
肾阳虚患者多表现为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喜暖畏寒、腰膝酸冷。许多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肾只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与性功能强弱没有直接关系。
二、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不宜。
六味地黄丸虽是偏于补阴的药,但方子内滋阴的药偏多,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吃了会妨碍消化。
三、没有明显肾阴虚症状的人不宜。
肾阴虚多表现为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六味地黄丸虽说有补肾作用,即使健康者短时期吃了也不会有副作用,但长期服用,就很可能出现便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3.什么是马兜铃酸肾病
马兜铃酸肾病(AAN)是指含有马兜铃成分的植物引起的肾损害,其突出的病理表现为广泛少细胞性的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病变在浅表皮层最为严重。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主要包括关木通、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广防己等。马兜铃酸肾病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一、慢性马兜铃酸肾病。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多是因持续小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引起的,但也可由重症急性马兜铃酸肾病不愈发展而来;肾功能损害常进行性进展,经数月至2~3年后进入肾衰竭。
多数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首先出现夜尿多,而后渐渐出现各种肾衰竭症状,尿化验常发现低渗透压尿,轻微蛋白尿,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肾性糖尿,肾功能化验早期肾小管功能损伤更显著,后期出现氮质血症直至尿毒症。
此外,患者还常伴有轻至中度高血压,贫血,B型超声检查肾脏体积缩小,且两肾大小不对称。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长期小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不仅可导致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还可能致癌,特别是泌尿系统癌症。
二、急性马兜铃酸肾病。
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多是因短期大剂量服药造成的,临床常呈非少尿性或少尿性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可伴近端及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尿酶明显增高、肾性糖尿及低渗透压尿。尿常规显示蛋白尿,伴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可有轻度贫血,但高血压很少见。此外,还常有肾外表现,如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及神经系统损害;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三、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
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常发生在小量间断服用马兜铃酸药物后,患者出现乏力、多饮、多尿、夜尿增多、口渴等症状。检查常呈远端(Ⅰ型)或(和)近端(Ⅱ型)肾小管酸中毒表现。同时,尿浓缩功能减退,尿渗透压降低。
对于马兜铃酸肾病目前不少患者尚认识不足,因此,患者在使用中草药的时候,一定要规范,避免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此类疾病。
TIPS:止痛药也能伤肾
疼痛是经常发生的症状,一旦发生,很多人都会想到服用止痛药,一般按照病情的需要,适当应用,确实可以解除机体的不适感觉。但有些人却滥用镇痛药物,殊不知,止痛药使用不当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出现肾乳头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甚至肾功能衰竭,医学上称为止痛药性肾病。
因此,应坚决杜绝滥用止痛药的行为。必须服用止痛药时要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避免析出结晶而损伤肾组织。长期服用的人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防止止痛药性肾病的发生。
4.肾病用药特点
患了肾病,用药治疗是必须的,医对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对改善患者体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病生存期,都是非常有利的,肾病用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
免疫失衡是肾病发病机制中尤其重要的一种,而中药的整体调节在治疗免疫失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中药治疗的多位点性、多基因性、多靶向性决定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免疫亢进时能抑制免疫,免疫功能低下时又能提高免疫力,尤其适用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肾病患者。
二、合理服用中药。
服用中药,既可以治疗肾病,又对滋补肾脏有一定的好处,中药可调节精神、情志、气血及补养阳气、阴津等,所以肾病患者,尤其是慢性肾病患者,适时服用中药有助于祛病健体。但服用中药也要正确的使用,且剂量合理,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三、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肾病患者用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副作用,首先,来说说服用激素,服用激素后,患者会出现面部潮红、心率加快、手足心热、面部及周身生疮等症状。
中医认为激素属纯阳之物,大量服用容易耗伤阴液而生湿热,湿热郁而成毒,湿毒之邪发于肌表而成疮,所以治疗上应以养阴清热,祛湿解毒为主,方选知柏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中药对于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提高肾病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帮助。
细胞毒性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胃肠道反应,患者常有恶心,呕吐,或吞酸,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等症状,中药治疗以健脾和胃降逆为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呕恶明显者加代赭石、竹茹。
2.脱发,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治疗以滋补肾阴为主,方用左归丸加减,伴虚热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者加麦冬。
3.白细胞减少,患者常有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惨白,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上以补中益气、健脾补肾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加减。
四、利用中药排出毒素。
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经济的原因,很多患者无法长期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针对这类患者,选用中药治疗就比较适合,而且在排出毒素方面有确切的疗效,对保护残存肾功能有一定的帮助。
中药促进氮质排泄可选用以下几种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服药困难的患者可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红花、蒲公英、丹参、生牡蛎、大黄、附子、细辛等。这种治疗方法一方面可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氮质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泻下和解毒作用,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抑制胃肠道菌群的生长,有利于减少肠腔内蛋白质的分解,使肠源性氮质吸收减少。
2.攻补兼施法。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当归、枸杞、山药、大黄、附子、党参、薏苡仁、砂仁、车前子、石苇、丹参、益母草、茯苓等药,以通腑泻浊,活血化瘀,健脾补肾,温阳益气,用于慢性肾衰脾肾两虚,湿浊内停,瘀血阻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