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已经继承了妈妈的传统,每次烧菜时,盐都放得不少,而且还有越放越多的趋势,甚至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总担心菜太淡,没味道。老公虽然对我烧的菜很不满意,但他看我在厨房上上下下的忙了半天,也不好意思责备我,再加上他经常有应酬,很少在家里吃饭,也就对我的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失去了管束,我就更加“肆无忌惮”的按照我的标准烧菜了,并且乐在其中。
盐分适当,菜更美味
我一直认为我烧的饭菜很“可口”,并未曾想过去改变,直到公公、婆婆和我们住到了一起。公公、婆婆非常勤快,每天下班回家,他们都已经把饭菜烧好了。他们的口味与我截然不同,他们的口味偏淡,做出的饭菜特别不和我的口味。同样,我烧的菜他们也总是皱着眉头吃,并三翻二次的对我说:“梅梅,你能不能下次炒菜的时候,少放些盐,吃得太咸了,对身体不好,容易患上高血压的,对心脏也不好的。”有时老公也会在旁边帮腔说:“现在的盐一定很便宜,要不就是你把卖盐的打死了。”
听了他们的话,我是又急又气,就是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后来,我怀孕了,去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医生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少吃盐,吃得过多,有可能引发妊娠高血压,并且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到了怀孕后期,水肿的情况也会更加严重。另外,怀孕期间,还应该注意补充足量的钙,吃得盐过多,不利于钙的吸收。反正,那天医生对我长篇大论的说了半天,哎,没办法,为了自己和宝宝,也只能遵从医嘱了。这下,可乐坏了老公,说终于有办法改变我的坏毛病了。现在,我的口味已经回归大众了,我发现,其实清淡的饭菜也是真的美味。
【饮食清淡的科学依据】
1、促进钙的吸收。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的排出量多寡的主要决定因素,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就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
2、防止胃病的发生。胃黏膜会分泌一层黏液来保护胃,如果过咸,胃黏膜的保护层就会受到伤害,长久会引起胃溃疡、胃炎,甚至胃癌。
3、防止超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如果吃了过分油腻的食物,又缺少锻炼,会引起体重的增加,皮下脂肪增多,严重的还会导致脂肪肝。另外,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关链接
祖国养生学提倡饮食清淡,特别是老年人,专家指出,所谓饮食清淡,是系指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饮食而言。应该加以区分的是:饮食清淡并不等同于素食,完全素食会导致蛋白质和脂肪欠缺,影响身体健康。
【清淡口味吃法】
1、少食钠盐。营养学家主张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一个三口之家一月最好不超过1斤盐。腌制食品的盐量非常高,对肾脏、胃、肠的危害都比较大,应尽量少食用。
2、少食油脂、胆固醇食品。每天摄脂总量不超过膳食总热量的30%,日食肉类食品不能超过300克。油炸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含有的脂肪、胆固醇非常高,是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险食品,应慎重食用。
3、少食游离糖。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得超过20克,特别是水果类罐头,含有较高的糖分,并以液体为载体被摄入人体,使糖分的吸收率大为增高。另外,奶油制品也是导致肥胖、血糖和血脂升高的重要因素。
4、少食辛辣食品。辛辣的食物包括辣椒、花椒、大蒜、芥末、胡椒、生姜、烟酒及含酒精饮料等的食品,摄入辛辣食物的过程中,交感神经会被刺激,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持续的神经兴奋,加上工作过程中神经的紧张,最容易引起神经性头痛。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需要从一点一滴去改变,口味重也是一天一天养成的,同样的道理,口味淡也可以一天一天去调整,慢慢地自然会习惯,本文主人公的经历不正是说明了这点吗?时间长了,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就养成了。
【温馨提示】
口味与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口味是每天早晨起来后第一感觉,酸、甜、苦、咸等味道的变化,常是体内某些生理变化的反映。
1、口苦。常与肝胆疾病有关,可多吃清凉汤水,如绿豆汤、菊花薏米冬瓜糖水等,少吃油煎油炸、辛辣烧烤等食品。
2、口咸。多见于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等,通常是因肾液上窜所致,可用淮山、枸杞、鹿角胶等滋阴补肾、温肾壮阳。
3、口酸。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通常体内肝脏热或脾虚,便会感到口中有酸味,应忌食辛辣、煎炸等燥热食品,可用枸杞、菊花、淮山药泄热、健脾补肝。
4、口臭。多见于口腔粘膜炎、牙龈炎、唾液腺炎等,多见于嗜食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者。忌食煎炸、辛辣品,可用生地、麦冬、大黄、淮山等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7、多吃五谷杂粮
【回味窝窝头的味道】
老爸的爱好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小米、窝窝头、红薯一定不陌生,顿顿吃这些食物,就把我吃伤了。记得上大学那天,我对父亲发誓说:“等我大学毕业了,进城工作了,再也不让您吃这些窝窝头了。”后来,参加了工作,生活水平也一天比一天好,就真的再也没有去吃过那些东西。有时候看到孩子们买个窝窝头,啃在嘴里,美滋滋的,我总是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前段时间,我把父亲从乡下接过来一起住,我想好好的孝顺一下父亲,于是就给父亲变着花样的做好吃的,什么红烧排骨、糖醋鲤鱼。最初几天,父亲吃得还习惯,没过几天,父亲就向我提要求说:“闺女,你能不能给爸爸做些粗粮吃,窝窝头、小米饭都行,老吃这些鱼肉,我的胃口不舒服。”我还笑父亲,生在福中不知福,就喜欢过那些苦日子。父亲笑呵呵的说,乡下人,就爱这口儿。
为粗粮“平反”
其实,说到底,我不是不喜欢吃粗粮,而是从心理对它产生了畏惧,儿时的记忆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看见它,就厌烦了。但前不久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上周日,我的几个多年不见的同学来北京聚会,他们点名要去“粗粮馆”吃饭,虽然我一肚子的不满意,但还是去了。我教训他们,不懂得生活享受,搞历史倒退。聚会的同学中有一位是名医生,他说要为我们清清肠胃,点了枣丝糕、糜子焖饭,反正都是糜子、玉米面、小米粗粮做的。
我虽然不喜欢吃,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他的好意。可没想到,味道确实不错,比我儿时记忆的味道好多了。同学告诉我,这叫粗粮细吃,与小时吃的不一样,更有营养。他还说,现代人整天大鱼大肉的,身体里的胆固醇已经严重超标,“富贵病”就找上门了。时不时的吃些粗粮,不仅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还能治疗便秘,减肥,排毒养颜,比吃药管用多了。听他这么一说,这粗粮的好处还真不少,以前是我对它太有偏见了,是到给它“平反”的时候了。自从那以后,每周吃三次粗粮就成了家规,不仅父亲高兴了,就连孩子们都夸我是个英明的妈妈,能够知错就改。
【吃粗粮的科学依据】
1、避免热性病的发生。粗粮属于平性食物,长期食用粗粮可以避免热性病的发生,如,感冒、痢疾、糖尿病、风湿病、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因此食用粗粮,而人类的绝大部分疾病都属于热性疾病。
2、防治心脑血管。粗粮的组织与胆酸盐结合,减少其肝肠循环,限制胆固醇的生成、吸收,可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3、治疗便秘。粗粮的组织均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素,膳食纤维素经过代谢的作用,可以产生导泻的羟基化合物,促进肠蠕动,使大便通畅。
相关链接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在2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健康饮食的合理结构。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精细化,导致饮食失调,疾病横生。所以重建合理饮食对健康生活有重要意义。
【科学地吃粗粮】
吃粗粮有三大原则
1、粗细搭配,食物要多样化,粗细粮要互补。
2、粗粮与副食搭配,粗粮内的赖氨基酸含量较少,可以与牛奶等副食搭配补其不足。
3、粗粮细吃,粗粮普遍存在感官性不好及吸收较差的劣势,可以通过把粗粮熬粥或者与细粮混起来吃。
正确吃法
1、吃粗粮及时多喝水。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后盾,才能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倍纤维素,就要多喝1倍水。
2、搭配荤菜吃粗粮。当我们每天制作食物时,除了顾及口味嗜好,还应该考虑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粮的摄入量以30—60克为宜,但也应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3、循序渐进吃粗粮。突然增加或减少粗粮的进食量,会引起肠道反应。对于平时以肉食为主的人来说,为了帮助肠道适应,增加粗粮的进食量时,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精细,导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较低,纤维素摄入不足,体内毒素就不能有效排出,损害人体健康,而粗粮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能有效的改善人的体制。另外,初次吃粗粮的人,会觉得口感不太好,难以下咽,如果这样,可以把粗粮熬成粥,食用起来就比较好了,逐渐地在饮食中加些粗粮,对人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温馨提示】
如今,都市人吃多了精米白面,又兴起吃“忆苦”的粗粮,但营养师告诫人们,粗粮虽好却不适宜所有人群,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就不宜吃粗粮。
1、胃肠功能差的人群。老人和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胃肠功能较弱,他们吃太多的食物纤维对胃肠是很大的负担。
2、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果患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胃溃疡的患者,进食大量的粗粮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和溃疡出血。
3、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果长期每天摄入的纤维素超过50克,会使人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脏器功能的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
4、缺钙、铁等元素的人群。粗粮里含有植酸和食物纤维,它们结合形成沉淀,阻碍对矿物质的吸收,影响肠道内矿物质的代谢平衡。
8、多吃蔬菜,保健康
【让孩子爱上蔬菜】
家里有个吃肉大王
儿子今天5岁了,和同龄孩子比较起来,总是显得那么单薄。由于孩子是个早产儿,所以从小家里人就把他当太阳一样全都围着他转。医生说,孩子体质弱,就应该多给他补充营养,慢慢的调理。于是,我对儿子“照顾”得头头是道,每天肉菜是少不了的,并鼓励他多吃。公公、婆婆还经常给他加餐,常把好吃的给他送到幼儿园里去。
即使是这样,孩子的体质依然没有多大的变化,到了冬天,经常感冒,而且一感冒就要打吊针,把家里人折腾得天翻地覆的,孩子还受不少的罪。后来,我把事情讲给母亲听,母亲说我养育孩子的方式不对,天天吃肉食的孩子,身体里缺少维生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母亲建议我,把孩子送到乡下去养,让孩子多锻炼锻炼,离开娇生惯养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最终,全家人含着眼泪把孩子送到了乡下外婆家。
大力水手来帮忙
把孩子送到乡下后,因工作繁忙,我一直出差在外,一时也就把孩子的事给忘了,直到两个月后,出差路过母亲家,才得以见到儿子。就这样,母亲还一个劲儿的唠叨我说,你的儿子就是宠坏了,三天不见就受不了了。吃饭的时候,我终于见到在外面玩了大半天的儿子。儿子看起来,比以前壮实多了,小脸红扑扑的。吃饭的时候,也不嚷嚷着要吃肉了,和我的侄子、侄女们吃得可开心了。
看到如此健康活泼的儿子,我惊叹母亲的养育方式,于是决定向母亲讨教一下。母亲说,儿子来到这里之后,就和哥哥、姐姐们玩到了一起。吃饭的时候,让哥哥、姐姐们鼓励他多吃蔬菜,并告诉他动画片里的大力水手,就爱吃蔬菜,才长得那么壮,孩子就一个劲儿的喊,我也要做大力水手,于是渐渐地就爱上了蔬菜。并且妈妈还告诉我,孩子体质差,与不爱吃蔬菜,有很大关系,蔬菜中的矿物质对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增强体制非常有帮助,而且还能使孩子的生理变得有规律,现在儿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外婆,我要拉粑粑。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自己好傻,医生告诉我多给孩子补充营养,我就一个劲儿地给孩子吃肉,原来蔬菜才是宝呢。
【多吃蔬菜的科学依据】
1、人体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维生素C能防治坏血病,维生素A可保持视力,防止干眼病及夜盲症。
2、蔬菜中含有钙、铁、铜等矿物质。钙是骨骼和牙齿发育的主要物质,可防治佝偻病;铁、铜能促进血色素的合成,刺激红细胞发育,防止贫血;矿物质可使蔬菜成为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中和,具有调整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3、防止便秘。蔬菜中的纤维素能刺激胃液分泌、肠道蠕动,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相关链接
自古“民以食为天”,蔬菜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人体所需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也是保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个成年人每天应摄取400—500克蔬菜,是人类科学饮食与主食营养搭配的必备食物。
【蔬菜吃法有讲究】
1、能生吃的蔬菜尽量生吃。萝卜、胡萝卜、黄瓜、山芋、柿子椒及荷兰芹等均可生食,既可尝到自然美味,维生素C也未破坏,但生食蔬菜应注意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