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影坛,宁瀛是一位颇有艺术成就的电影导演。她的作品,虽然没有山呼海啸般的凌厉气势,或者水击三千里一样的壮美雄奇,却内涵深远,韵味悠长。其风格之独特、语言之优美、技法之洒脱,给人印象颇为深刻。不过,宁瀛作品在形式方面的突出表现,也使得对其作品的阐释往往集中于形式、技巧的层面。我以为,在宁瀛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下,还潜隐着某种强烈而深刻的主题或者情感——处于漂泊之中的心灵感受。正是这种心灵的漂泊触动了我们,而绝非只是那些技巧。让我们从《找乐》、《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这三部作品出发,从几个方面去探讨宁瀛电影之中漂泊的心灵。
一
小人物是我们社会的基石,也就是一个社会最广大的人群。它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古往今来、传统和变化。
《找乐》中的老韩头,原在京剧院传达室工作,退休之初,对新生活很不习惯,在彷徨了一些时候之后,与一群京剧票友结成伙伴。经过一段短暂的“蜜月”一般的幸福时光,老人们之间终于不可避免地产生出矛盾,老韩头离开了自己的伙伴,又是一段无聊的日子。最终,重新陷入孤独的老韩头望着公园墙根下的昔日旧友,缓缓移动了脚步。
影片用纪实的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韩头的孤独与苦闷,执拗与倔强。他渴望友情与理解,却常常难以得到,而得到之后,又是那么容易失去。
老韩头的心灵是漂泊的,难以找到稳定、安全,同时又温暖的港口。他必须小心翼翼地遵守小团体里不成文的种种关系准则,不管自己是否喜爱或者憎恶,只有如此才能换取在这个小团体里自由出入的权利。
柔弱的老韩头无力与小团体的规则(亦即社会习俗)相抗衡,他的反抗只能导致被这个团体所驱逐。也许世界上的各种团体都有着各自不太相同的法则,却没有一个团体会不设法则,即便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团体。
于是,老韩头与票友们的矛盾,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带有悲剧色彩,因为个体的力量一般是无法与团体的力量一争高下的。片尾,老韩头以蹒跚的脚步走向聚集着的票友,也就象征着个体向群体的屈服。
不过,事情也往往还有其积极的一面,就像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的一样。尽管票友们的团体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老韩头毕竟从中找到过快乐和幸福。人是群体性或者社会化的动物,不大可能长久地独自生活。更何况人还有复杂多样的情感需求,必须在团体或者社会中得到满足。
两种矛盾使老韩头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找乐与找乐的代价成为两面一体的生存窘境。我们大家不过是在这种窘境中生存而已。这就使小人物具有了大主题,观众们从老韩头身上发现了我们自己。
如果说《找乐》描写了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冲突,那么,《民警故事》则表现了作为团体代表的个人,在履行团体职责的过程中,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为执法机构最基层的组织,派出所承担着维护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能。从抓疯狗到查赌博,事无巨细,都需要履行职责。于是,从老民警杨国力到新民警王连贵,所有的“片儿警”都忙得不亦乐乎。本片没有致力于人物性格刻画,它所纪录、描写的,只是基层民警的群像;而杨国力、王连贵们不过是这一群体的代表而已。至于形形色色的违规居民,也大都可以划入某某性格类型之中。换言之,《民警故事》中的人物,采用了类型化的定位原则。编导所关心的,只是“基层民警”这一具有执法功能的强势团体,在执行命令、处理公民纠纷中的种种典型过程而已。
于是,强势团体在履行职能时的典型过程,成为该片处理人物方面的重心所在。从积极方面来看,民警们兢兢业业,不辞辛苦,终日奔波,少有怨言,甚至难以顾及私人家事,在平凡而繁忙的工作中,忠诚于职责和使命。
尽管民警是基层民警,权力是普通权力,并不具备使执法对象发生命运转折的力量,这仍然是一个有关权力的故事。被处罚的对象常常并不心甘情愿,他们往往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逃避处罚;这在影片中有着相当详尽而生动的展示。不过,片儿警们的执法对象,大多还是属于违规居民,一般来说还没有触犯刑律。这就使得矛盾冲突基本上受限于人民内部,尽管表现形态有可能比较激烈。
这种权力的实施与被实施,其实也可以比拟于领导与被领导。一种基层的小人物与小权力的故事,实际上使其拥有了更广泛的象征含义。我们对孩子拥有权力,老师对学生拥有权力;反过来,父母对我们拥有权力,校长对老师拥有权力。生活与工作中,权力无处不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无处不在。我们大家都在这种关系中生存,谁也不可能例外。于是,我们可以从杨国力们的身上发现自己,也可以从被处罚者的身上发现自己。毕竟,权力的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人生的一个基本主题。
到了《夏日暖洋洋》,宁瀛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位男性的出租汽车司机。顺带提一句,作为女导演的宁瀛,其作品往往以男性作为表现中心,《找乐》与《民警故事》,都是如此。
年轻的出租司机冯德,每日驾车在北京这个大都市中奔波,仿佛一扇窗口,透射出大城市的纷纭变化。他与几个女人的情感故事,构成了一个小人物的罗曼史。与前两部作品相比,它不涉及团体规则或者权力实施这一类的事情,却更加具备孤独与漂泊的感觉。主人公不停地穿梭于茫茫人海与都市的钢铁丛林之中,难以找到稳定、安全、温暖的栖息之地。他与不同的女人相识、相聚、结婚或者同居,却彼此难以理解或者沟通。幸福是短暂的,而争吵或者伤害却是漫长的。冯德像幽灵一样,在都市里漂泊着,没有知心的伙伴,只是周围联系着几个酒肉朋友。他不是坏人,也不曾触犯法律,只是本能地、懵懵懂懂地生存着。片中大段的出租车行驶的镜头,比如在夜色中穿越宽阔的马路或者庞大的建筑工地,以及车中快速变幻的乘客面孔,都使冯德心灵的漂泊形象化与视觉化。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由于人物与环境更加切近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现实生活,以及作品时空变化得更加广阔和迅速,现代都市人群的生存窘境被形象地展示出来,那种心灵的漂泊感若隐若现,贯穿始终。
于是,城市现代化与随现代化而来的副产品,像两种纠缠在一起的旋律,被影片演奏出来。我们从冯德的经历中能够体味出自己拥有的种种复杂情感——幸福与辛苦,前进与彷徨。就像影片中常常出现的庞大建筑工地,使人对未来产生出一种朦胧、神秘而又忐忑不安的感觉。
总之,在宁瀛作品中的小人物身上,潜隐着深刻的烦恼与焦灼,这些多少被压抑起来的情感,在人物心灵的深处流动并且奔涌;漂泊的心灵所带来的漂泊的感觉,总是在影片中若隐若现。最终,影片因此而获得了激动人心的效果。
二
毋庸置疑,宁瀛的作品具有高度纪实化的特征。从大量的长镜头到非职业演员的使用,无不显现出作者对纪实美学与风格的偏爱与追求。在我们看来,宁瀛的纪实有如下两个艺术特征:
首先是平淡为本,“外枯而中膏”。从三部电影的内容来看,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与叱咤风云的英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是“摄影机——自来水笔”关注的唯一对象。老韩头、片儿警、出租司机,这些寻常百姓每日的烦恼,被精心而细致地表现出来。就像陶渊明的名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语无雕琢,景似平常,却颇有境界,令人回味。宁瀛的所谓纪实,亦是如此。它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大段照拍琐碎、烦人的日常生活,而是精心选择、朴素排演内蕴绵长的平凡生活中的典型过程。在平淡的外表下,深藏着对人生的洞察与理解。我们不一定同意宁瀛对生活所持的个人观点,但我们很难不被她的作品所打动。平淡之中所蕴含的美感,有时比浓墨重彩更令人向往和陶醉。老韩头的苦恼,片儿警的繁忙,“的哥”的徘徊与彷徨,在宁瀛的笔下,清新淡雅,自成一家。而影片中悠长的胡同、纯正的京腔以及每日都在变化的都市风貌,同样栩栩如生,有滋有味。从技法的层面看,宁瀛的电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技巧与内容之间,没有分离,浑然一体,这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值得我们去品味和赞赏。
其次是情感节制,激情内敛。与那种大刀阔斧、直抒胸臆的影片不同,宁瀛的电影保持着高度的情感节制。这一方面是因为纪实风格的影片,往往在叙事策略上采用较为客观中性的视角;更主要的还在于宁瀛本人在创作上的有意而为。三部电影,都没有选取激烈冲突的场面,比如像《罗马11时》中“塌楼”那样的重大事件。即便是比较激烈的冲突,例如《夏日暖洋洋》里的“的哥”被流氓殴打及其后又被外地乘客所骗的段落,主人公的情感被高度抑制,始终未出现暴跳如雷的场面;观众却从影片里一系列的细微变化之中,体验到主人公心中强烈的悲愤与无奈。内敛的激情通过恰如其分的运用,常常更具备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总体来看,宁瀛的纪实,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或者随意记录现实生活的;而是经过精心选择,服务于努力去表现所谓生活中本质真实的创作目的的。并且,形式决定于内容。这些观点,宁瀛在采访中,也曾坦率指出。[1]因而,至少在宁瀛的电影中,纪实并不意味着照搬现实,无所选择。相反,纪实风格,要求具备对生活更为深刻的洞察,以及更加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面。换句话说,比之戏剧式电影结构(好莱坞大量的所谓“卖座巨片”,都属于这种结构),纪实风格的影片,往往更难以把握,但却更能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功力。其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只是电影史上现实主义的许许多多的流派之一,它在许多重要方面,符合现实主义的标准。而宁瀛的创作在本质上也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只是其作品带有较强的个性特征罢了。
幽默,是宁瀛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性喜剧或轻喜剧中因追逐、打闹、滑稽、误会、噱头所引起的喜剧效果。具体来看,大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苦涩。有一种笑,当你仔细回味之时,会有某种淡淡的悲伤混杂其中;宁瀛的幽默,大概可以归类于此。比如《民警故事》中“打狗”的段落,漫长而紧张;观众的感觉,处于某种相当强烈的心理张力之中。在这种张力即将消逝的时刻,你会突然想笑,而且你会体验出这不是某种轻松的感觉,反而带有沉重而复杂的心情。大约,这就是苦涩的幽默。它不会轻易地产生,却可以给人留下长久的记忆。
同样的感觉,也可以从其他两部影片中找到。《找乐》与《夏日暖洋洋》这两部影片的片名,本身就含有苦涩的味道;其中的“老人吵架”、“司机被殴与被骗”等段落,均含有复杂而略感沉重的幽默效果。于是,宁瀛的幽默,就与那些肤浅与轻薄的笑声,有了相当巨大的区别。
其二,是荒诞。《夏日暖洋洋》中,司机冯德开车送流氓去打架,本以为是熟人介绍,颇有些理直气壮,不料却反遭殴打,连车也险些被流氓砸坏。之后,倒霉的冯德又遇上一对外地来京的父子,从市里坐到郊外,最终却没钱付车费。整个段落,节奏如行云流水,尽管并不轻松愉快,却蕴含幽默的种子。被自认为是好友的朋友所殴打,被木讷老实的农民所欺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了。而同时,主人公却是以真诚的感情在对待朋友,以诚实的态度在为乘客服务。于是,荒诞的幽默(或者黑色的幽默)诞生了;在近似悲哀的情境里,出现了某种喜剧一般的效果。这种幽默的感觉同样颇为沉重复杂,在你心头挥之不去。
类似的情况,在《找乐》与《民警故事》中也都可以找到。
所以,宁瀛的幽默,是一种带有苦涩、荒诞味道的幽默。在某种意义上,与黄建新在《黑炮事件》与《背靠背,脸对脸》等影片中的幽默相通。只是更接近日常生活,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琐事。
纪实与幽默,是宁瀛表现其对人生之感悟的两大武器。纪实使其能够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过程,并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而幽默,则使其在表现生活的典型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去嬉笑怒骂。凭借着这两大武器,宁瀛表达与塑造着在现实生活中漂泊着的现代人的心灵,若隐若现,不绝如缕。
三
与独特的表现形式相适应,宁瀛的作品也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作一番粗略的考察。
首先是关于传统。在宁瀛的电影中,传统并非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它似乎无声无形,却往往弥漫于整部作品之中。比如《找乐》中悠长的胡同,古老的京腔,让人熟悉而又亲切。而老韩头固执坚守的种种人生信条,更使其成为几乎是传统的某种化身。忠厚、诚实、善良、执拗,老韩头具备着传统的美德,却难以在现实的生存中通行无阻。实际上,老韩头与某些票友的冲突,也可以被看作传统内部积极与消极力量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老韩头(积极因素)并不处于上风。于是,我们发现了作者在传统问题上的双重立场。一方面,传统是一种悠远、纯朴、令人神往与眷恋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常常面临窘境的东西。此外,传统还包容着一些可以被称为“劣根性”的有毒素的东西。老韩头的困境,多少也象征了传统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语境,是许多艺术家乐于触及与表现的主题。宁瀛的立场,也是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立场。
老韩头心灵的漂泊,实际上也可被看作是传统的漂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同样难以找到可以长久栖息的家园。
其次是关于现实。深入宁瀛的电影,你会发现,其所表现与展示的现实,是某种带有苦涩或者无奈的东西。《找乐》中老韩头的苦恼,《民警故事》中“片警儿们”的忙碌,《夏日暖洋洋》中“的哥”的彷徨;现实有时令人烦恼,有时极度繁忙,还有时令人茫然不知所措。幸福不是不存在,只是往往很短暂;痛苦虽然种类不多,却常常挥之不去。不过,宁瀛的作品中含有某种强烈的苦中作乐的精神;它以自嘲和嘲他的幽默,去与现实中的痛苦和烦恼相抗争。在这种意义上,苦涩与荒诞的幽默,成为宁瀛作品中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某种重要策略。笑,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难题之际,成了某种颇有力量的武器。
的确,宁瀛发现了不少现实生活中的弊病,并且用相当艺术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她用纪实的手法,将丑陋的东西生动而细致地展示出来,并报之以嘲笑。而对小人物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弱点与细小权谋,也常常给予善意的嘲讽。在现实的角度上,作者经常持一种批判主义的观点,对善良的,不乏赞美,对丑恶的,不忘鞭挞。
其三是关于变化。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发展、急剧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宁瀛电影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主题。《夏日暖洋洋》一片集中表现了变化对人物心理与行为的猛烈冲击。出租汽车司机冯德,每日奔波于大都市之中。这个城市中有灯红酒绿的诱惑,也充满各种欲望的挑逗。冯德是个普通的小人物,有着小小的虚荣心以及对爱情和女色的向往。他具备生存所必需的狡猾,但仍然保有比较善良的灵魂。他的职业使其能够接近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比别人更能体验出时代的变化。短命的婚姻、同居、色情服务,这些时代的新变化,使其被“诱拐”,在纵情享受的同时,也被伤害和刺痛。变化使生活丰富并且多彩,也使人更加彷徨与迷惘。冯德驾车行驶的长镜头与脸部茫然的特写,加之交替出现的繁华街道与大片正在施工的钢铁丛林,使变化的主题形象而寓意深刻。宁瀛的影片,常常使变化的命题,复杂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你不能用好与坏来概括和区分。当含混与多义的现实在观众面前极为细致地展开,你会理解与体味出变化的沉重与复杂。也许这就是前进与发展的代价,在变化的过程中,你不得不付出。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找乐》与《民警故事》之中。老韩头对小团体的不适应,民警们所必须从事的一些并无多大意义的行动,都是“变化”这一主题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无论是对于传统、现实还是变化,宁瀛的电影似乎总是在强调某种含有悲剧意味的矛盾关系。保持着传统美德的老韩头在生活中总是碰壁,而现实中的民警也必须去完成一些官僚主义式的命令,处于大变化中的“的哥”常常找不准生活中自己的准确位置。的确,这些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宁瀛以一种纪实而幽默的风格,去处理这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她将现实中的典型过程展示给观众,然后以幽默将因之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进行化解。尽管这种幽默有时苦涩、有时荒诞,但毕竟这是以笑来面对窘况或者困境。笑虽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但至少这是一种面对难题的态度和方式。在传统、现实与变化中漂泊的心灵,在笑声中获得某种解脱,尽管这种解脱只能是某种精神式的解脱。
从以上的粗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宁瀛的电影作品,在其高超的技巧与独特的风格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韵味。那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彷徨,那种在传统与变化中漂泊的心灵旅程,让人激动而感伤。而小人物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也常常折射出时代变化的大主题。正是这一点,让我们觉得亲切而感动。至于平淡自然的纪实手法,与苦涩、荒诞的幽默效果,更是带有某种笑面人生的勇气和洒脱。所以,宁瀛的作品,既让我们陶醉,也让我们思索。在我们这些观众的记忆中,宁瀛电影里的那种心灵漂泊的感受,将会被长久地保留。
(原载《电影创作》2002年第2期)
宁瀛小传
宁瀛,1959年出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录音系学习。1981年赴意大利,研习电影多年。在做过几部电影的副导演之后,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其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风格独特,并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第五代”导演群中,宁瀛是一位重要的女性代表人物。
宁瀛电影作品
1990:《有人偏偏爱上我》
1992:《找乐》
1995:《民警故事》
1999:《夏日暖洋洋》
2005:《无穷动》
2010:《天上人》、《A面B面》
2013:《警察日记》、《功夫侠》
注释:
[1]沈芸:《关于〈找乐〉和〈民警故事〉—与宁瀛的访谈》,《当代电影》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