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900000005

第5章 塑老子

编者按: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近年来吴为山创作了一系列老子作品,其中最为壮观的一件高达18米,耸立于江苏淮安的钵池山。2008年7月25日,吴为山的另一件力作——高达6米的青铜雕塑作品《老子》头像永久陈列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座恍惚悠然的精神奇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雕塑艺术礼老子,通神于其哲思的渊深玄妙与精微博大,是我内心时刻涌动的意念,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历史文化名人造像课题研究的一个文化维度。

老子的形象何如?《玄妙内篇》里记载,老子一生出来就“生而皓首”。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类似这种富有神话色彩般的描述,虽有悖于客观物质世界规律,但寄托了人们对圣人的“仙化”。而有案可稽者乃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文献。它通过孔圣人的美辞,刻画出作为精神象征的老子。公元前518年,孔子适周,请教于时任周之守藏室史的老子。老子新沐披发,与孔子语以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思想观念。“孔子问礼于老子”是我国儒道两家圣哲的晤见,它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庄子·田子方》侧面记载了这次会面时孔子对老子的印象:“慹然似非人……向者先生形体,掘(倔)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慹然,乃是“不动貌”。“掘(倔)若槁木”即形如枯木,无怪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常常提及老子“好像一段呆木头”。而“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一句,则传神地凸显了老子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通过孔子之描述,烘云托月,形容老子乃人中之真龙也!

正是这些片段,构成了老子形象的历史印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他的形象悠远模糊,却时在混沌中透发着光明。他的身影,虚幻缥缈,细微如流光,广阔如宇宙;沉寂如深潭,铿锵如雷电;为老子塑像,唯有思接千载,神与物游,无形无象,有形有象,进入一个大自由的状态,方能有成!

近年来,我先后以《上善若水——老子》、《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天人合一——老子》为题材创作了老子的形象,分别从其哲思的不同概念名相出发,从内容形式上去经营,塑以载道,以有限之体状、空间追寻先哲老子的思想本怀。

体如流韵水为德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了“道”并将之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的哲学家。“道”字本来是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已初步地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

在老子“道”的世界里,“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孔子问礼,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最高境界的行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能“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与世无争,实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这才是真正的近于道。是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如水,水即道,我们不仅应该认清这如水的道体特性,还应该用水的心态指导我们的行为,调适我们的心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真真是一片氤氲浩渺之境!

我所塑的《上善若水——老子》像正是在表述老子“上善若水”、“渊兮似万物之宗”的理念。他寂坐不动,大千入怀,雍容高古,须发垂逸,如悠悠青云,在山之巅。全身的衣纹如依山而下的山泉瀑布,淋漓畅快、浮光跃金,闪烁其间,创作上力求神似,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于老子的内在哲思,不粘不脱、若即若离,既是事物本身,又超越此事物,达到意象的形与神、物与我的合一。

王夫之有言:“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特性。

因此,我塑《上善若水——老子》像,其意其境在于:

水韵潺潺,缓流山涧,慧如涌泉,生生不息。

老子之像,恍兮惚兮,物在恍惚中,象在恍惚中。

……

函关青牛乘紫气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出关,紫气东来!

老子到何处去?莫知所终。只留下了洋洋洒洒、皇皇五千言的《道德经》。

经中有云“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些都表明了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经中又云“归根曰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十六章),这表明道体是静止的,或者说道体在变动性中是稳定并蕴含法则的。

我所塑的《老子出关》着力表现了老子哲思的动静观。

函谷关前,紫气东来,光华东射,仙风道骨的老子骑在青牛上,牛老人老,修行到了犹如枯木的地步,他低着头,长髯垂胸,牛却仰头举目,都没有回望。跟随他的牛亦是得道成仙,皆是物我两忘的状态。塑像中老子遒劲而又舒缓,安详而不失张力。

远观,青牛正摇首扭躯,奋力前行,老子亦衣袂飘飘、奔尘绝逸而去;近看,则青铜铸就,瞬间永恒。“来似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我曾作诗记曰:

悠悠间,

如紫气东来,

仙翁飘然,

青牛蹄迹,

不见踪影,

唯恍唯惚兮,

塑形以记。

空谷无声接千古

《天人合一——老子》的塑像高18米,今天安放在我的故乡江苏淮安钵池山。老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渊兮湛兮,恍兮惚兮,象帝之先;其静穆幽冥之象表征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哲思。

该雕塑整体造型中空,其中我把老子的胸腔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空”字型山洞,表征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生于无”的中国哲学道家思想。昭示天地之间,犹如橐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体现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之强盛生命力。穿越老子的“空”进入老子雕塑的世界中,同时也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徜徉悠游,玄览鉴照,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魅所在。

“空”是宇宙乾坤之象,是大境界,它吐故纳新,包罗万象。智者得空则思接千古……

有、无成为哲学史上一对关系范畴始于老子。以此形成“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两个重要命题。《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处谈有、无的相互依持关系。老子将有、无提升为本体论的最高范畴,同时也让有、无成为宇宙论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老子提出的重要处世原则是“虚怀若谷”。人要有像山谷一样深广的胸怀和宽容的胸襟,居上谦下。老子说“上德若谷”,意即最高的“德”像山谷那样幽深空阔,谦虚为怀。这种内藏生机、蕴含力量的虚怀,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虚怀若谷,要能容。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容纳万物,善于包容,才能至“大”。

虚怀若谷,要能谦。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的发扬,开阔了中华民族宽广的文化襟怀。巨川非一源,容而后大。在此我强调的是我们文化心理构成的基础。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其文化发散的方向与发散原点的方位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根植于中国人心理深度的处世原则是“包”、“容”。我塑老子以虚怀若谷为造型特征,雕塑满刻《道德经》,谓之满腹经纶。这“空谷”接天地正气,幻化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手随泥的流动而不自觉运行,心则在追寻着“与物推移,人性旷达”。雕塑虽为具象,又有可触、可摸那些物化了的哲学直观。

老子在哲学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道”这一超越性范畴。这一范畴所具有的内涵是自然无为、自长自动、自己如此。“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是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道的作用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1]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其义涵涉及万物生成本原、存在本体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构成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如有无、动静、体用都包含道与现象界两个层面。”[2]正是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孕育出《上善若水——老子》、《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天人合一——老子》三尊雕塑作品,借此表征老子哲学的自然、动静、有无等思想观。

道,幽微精妙,难以言语道断;日日求道,踏破铁鞋无着,以艺修道,道在自身,须臾不曾分离……

注释:

[1]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2]陈鼓应:《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宏观研究,包括观念、方法论、最新观点的评析等,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能够把握历史主线展开丰富的描述。同时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更具体,与作品的描写紧密结合,侧重于美学方法的使用,包括方法论的反思。
  • 前海会心学步浅痕

    前海会心学步浅痕

    本书系作者的戏曲评论集。“泛论”包括《“双百”,永久的总方针》、《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工作感受》、《再修一道文化艺术的长城——20世纪艺术现象回述》、《外来艺术的民族化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等。“保护论”部分,作者认为戏曲艺术是一门动态艺术,应该动态保护,并且论述了昆剧、京剧、地方新兴剧种的保护问题。“创作论”是在学习张庚、郭汉城先生关于戏曲现代化论述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传统戏的改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创作。“编剧论”“导演论”“演员论”的几组文章,也都是在学习张庚的相关论述之后,对十几位有成就、有个性的剧作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所做的具体论述。
  •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余年来,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收获丰富,成就显著,《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文学期刊,《宁夏艺术》《民族艺林》《宁夏群众文艺》《塞上文谈》《宁夏歌声》《民族之歌》等专业性、综合性文艺刊物,以及省、市级报刊学报等发表的文艺作品和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述评文论成千累万。
  • 中国艺术经典1

    中国艺术经典1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本书为您一一介绍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
热门推荐
  • 相门毒妃不好惹

    相门毒妃不好惹

    堂堂21世纪顶级军医,穿越成一个傻子美人,被迫嫁个恶名在外的王爷。亲生父亲想要将她再次毒傻,姨娘背后的宫中势力想要杀了她,还有王府废院中的秘密……传闻她的王爷夫君有吸食人血的癖好,她却只发现一个苦逼男人的苦逼中毒史。看她如何在这王府深苑中步步为营,斗贱人救夫君。什么,她只是看他长得好看才勉强治一治,怎么这个家伙病好了就忘恩负义地赖上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宿主请留步

    宿主请留步

    宿主请留步!系统还有三十秒抵达战场。故事,从苏洛玩炸了系统后,翻身兼职干系统开始。
  •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 Seeing Things

    Seeing Things

    This collection of Seamus Heaney's work, especially in the vivid and surprising twelve-line poems entitled "e;Squarings"e;, shows he is ready to re-imagine experience and "e;to credit marvels"e;. The title poem, "e;Seeing Things"e;, is typical of the whole book. It begins with memories of an actual event, then moves towards the visionary while never relinquishing its feel for the textures and sensations of the world. Translations of Virgil and Homer provide a prelude and a coda where motifs implicit in the earlier lyrics are given direct expression in extended narratives. Journeys to underworlds and otherworlds correspond to the journeys made by poetic language itself. From the author of "e;The Haw Lantern"e;, "e;Wintering Out"e;, "e;Station Island"e; and "e;North"e;.
  • 帝国时代之大汉军魂

    帝国时代之大汉军魂

    曾维汉只是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因毕业后工作不稳定,一直沉迷于各种电脑游戏。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东汉末年,带着一个全新游戏系统的他,将和各路三国英雄们(当然还有三国美女们!哈哈哈!)开启了一个与众不同三国时代。
  • 锦绣凰途之特工皇后

    锦绣凰途之特工皇后

    质子公主配冷傲王爷?专业坑儿子的老爹居然指婚给他一个废物!某男掀桌!某女冷哼:狗眼看人低!从此两人针尖对麦芒,死磕到底!不成想,某女华丽变身,不仅成了天命凤主,竟然成了他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穿越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一个普通高中男生穿越到了re0的世界,他不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信息,而这个世界里的各种事件也因他而发生了改变,他是否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回家的路?无数的轮回与难关等待着他……
  • 百花历

    百花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基层班组长手册

    基层班组长手册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单位和最小单位。基层班组系企业的最前沿阵地,凡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效率、技术、安全等诸项指标,都须落实到班组才具有实际意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要以基层班组的工作绩效为依托,以基层班组的实战能力为基础。所以,基层班组长作为企业的兵头将尾,其作用绝对是不可低估的。加强对基层班组长的培训,提高基层班组长的素质,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显然是抓住了管理的根本,也抓住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