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8100000006

第6章 寻觅名茶

陆羽为寻觅名茶,想必遍访了各地。他从竟陵迁居湖州,恐怕也是由于湖州附近出产名茶的缘故吧。

被尊为贡茶之始祖的顾渚茶,其产地便在湖州辖区内。这里的茶用于进贡可能最初是在唐代,但在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记载,这里的茶在五世纪的南朝时期已经用于进贡。

顾渚山距离湖州只有一天的路程,因此陆羽一定经常前往。他在《茶经》中写道: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野生茶最佳,因此只能自己四处寻找。阳崖是指日照良好的山坡,但也不能终日遭受曝晒。最理想的是附近有树林,有适宜的树荫遮挡。

湖州顾渚山的上等好茶称作“紫笋茶”。色紫,形状像竹笋,故为最好的茶。

陆羽的莫逆之交皎然有诗题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唐代的丹阳县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部,距离湖州颇远。这首诗讲的是,皎然来到这里,听说陆羽在此,虽有寻找却未能相遇。皎然可能是为所属教派办事,来到这里。而陆羽一定是为了寻访名茶而逗留在丹阳。

丹阳这个地方当时住着诗人皇甫冉。他生于甘肃,因喜欢丹阳而迁居至此。他原本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后因张九龄举荐,走上仕途。其弟皇甫曾也是颇有名气的诗人,也住在丹阳。皎然写有送别皇甫曾返回丹阳别墅的诗。皇甫兄弟与陆羽也交往甚密。

皇甫冉写过一首题为《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的五言律诗:

采茶非采菉,

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

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

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

何时泛碗花?

栖霞寺也写作“棲霞寺”,是坐落在南京摄山山麓的一座古寺,经后世重修,现仍保存完好。栖霞寺背后的山多出产草药,因能“摄生”,故名为摄山。

“菉”是出现在《诗经》、《楚辞》里的植物名称,字典里解释为“荩草”。其叶与竹相似,茎圆小,汁呈黄色,可作染料。从这首诗来看,菉似乎是很容易采到的草药。

而茶则不然。采茶需要攀越层层山崖,有时还不得不借宿农家。经历千辛万苦所采得的茶,恐怕只能用“王孙草”形容了。王孙草本是牡蒙的别名,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对珍贵植物的形容。

丹阳位于湖州和南京之间。想必陆羽和皇甫冉曾在此相遇。

《唐诗选》中收有皇甫冉的三首绝句,其中有一首题为《曾山送别》的七言绝句:

凄凄游子若飘蓬,

明月清樽只暂同。

南望千山如黛色,

愁君客路在其中。

曾山所在何处不详,而这首诗是诗人送别谁的也不甚明了,不过理解为送别陆羽也不奇怪。寒地艾蒿,到了冬天则根尽脱,球状花絮随风飘散。读罢此诗,陆羽为寻觅名茶而四处流浪的形象便浮现眼前。

皇甫冉历任无锡县尉、王缙(王维之弟)的掌书记,后成为右补阙(天子的顾问),出使江表(江南),卒于家中。他在五言绝句《送陆鸿渐赴越》的序文中写道:

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

从序言来看,这首诗是其他时期的作品,而且可能是皇甫冉晚年所写。

皇甫冉之弟皇甫曾比其兄早三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名气与其兄长不相上下。皇甫曾有一首题为《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的五言律诗。有些版本没有“回”字,这么一来,意思就变成“送陆羽出去采茶”;如果是前者,则是送陆羽在附近采完茶回湖州的诗。

千峰待逋客,

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

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

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

相思一磬声。

诗中将陆羽形容为山人。既非僧侣,亦非道士。虽然也可称为“隐士”,不过隐士给人的感觉是结庐静修的形象。而陆羽虽说隐栖在三癸亭,却时常出门寻找名茶。名茶数山崖野生者为最佳,因此陆羽专门踏进深山探寻。称他为山人是再恰当不过了。

陆羽所著《茶经》共十章,其中第八章篇名为“八之出”,正是论述茶叶产地的部分。

在第八章的最后,陆羽写道:“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对奢侈和精致的追求无以复加的北宋时期,茶以福建出产的为多。出产顶级贡茶的北苑,位于福建建安(今建瓯县)东部凤凰山的山麓。然而,在陆羽的时代,此处仍属“未详”之地。

当时福建还不是人所熟知的茶之产地。为觅名茶而云游四方的陆羽,也未曾踏足此地。

皎然有一首诗题为《送清励上人游福建》。往来于湖州和福建之间的人不少,想必陆羽得到的福建茶便是这些人送给他的吧。

在陆羽的时代,一定还没有希望考证茶的原产地的想法,茶被笼统地称作“南方嘉木”。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产于长江和湄公河上游,也就是四川、云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中国东部至东南部地区。也有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正确。英国人曾经提出茶原产于印度的阿萨姆。1826年在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于是便有此一说。然而,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印度人原本没有喝茶的习惯,茶树只可能是野生的。但是,印度人喝茶至少在十七世纪的文献中就有所记载。在大英博物馆的植物标本室里,存放有东印度公司所属的外科医师塞缪尔·布朗(Samuel Brown)和爱德华·巴尔克利(Edward Bulkeley)二人于1698—1702年在印度的马拉巴地区所采集到的茶树。印度似乎在相当早以前,便从中国移植茶树。因此,阿萨姆原产地说的影响逐渐淡薄。

陆羽旅途中没有探寻茶的原产地,而是为了寻找名茶。从陆羽及其友人的诗文中可以了解一部分他曾游历过的地方。可以推定,陆羽不曾踏访《茶经》第八章产地条目中那些记述“未详”的地方。不解风雅的现代人,如果说要进行茶之旅,怎么也想去探寻茶的原产地吧。

1987年,在我访问北京期间碰巧遇到了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先生。吴先生生于1897年,当时大家正好为他举办了九十华诞暨从事茶叶工作七十周年的庆祝。

按中国的说法,吴先生过完了“九秩大庆”。先生是浙江上虞人,原名为“荣堂”,年轻时因立志为振兴祖国农业而献身,故改名为“觉农”。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现浙江省农业大学的前身)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手,后于1919年考取浙江省教育厅的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到静冈县的茶叶试验场实地学习。

原本向全世界出口茶叶的中国,由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茶的兴起,国内茶业衰退。再加上政治的腐败和政局的动荡,衰退进一步加剧。

茶本由留学僧人永忠和荣西从中国带回日本,而吴觉农先生却不得不赴日研修茶叶,他一定感到非常遗憾。据说吴夫人也在大约同一时期来日本留学,学习丝织品。她与吴先生一样,没有进入学校而是到工厂实习,学习古代从中国传来的丝织技术。

留学期间,吴先生撰写了两篇相当长的论文:《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准》。前者是对阿萨姆原产地说的反驳,虽然流露出民族主义的情绪,却也不乏科学的论据。现在,针对中国原产说的反驳说法几乎毫无影响力了,但在当时的日本也存在民族主义倾向的学说,认为在中国传过来以前,就有野生的茶树了。据说这对年轻的吴先生造成了很大的刺激。

吴觉农先生从日本回国的时间是1922年,《茶树原产地考》在同年的《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距今已有六十六年了。在北京一家茶业公司的接待室,我见到了九十岁的先生。我冒失地问道:“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那么具体是中国的什么地方呢?”先生毫不见怪,笑容满面地作答:

我认为是四川……

吴觉农先生把自己所著的书签字赠送给我。书名是《吴觉农选集》,这是为纪念先生九十寿辰而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结集出版的。编集委员会在序文的末尾写道:

衷心祝愿吴先生老当益壮,年逾“茶寿”!

那么究竟何谓“茶寿”呢?经询问,才知道是指一百零八岁。草字头是两个十,即二十,下半部分可念作“八十八”,加起来便是一百零八岁。

《吴觉农选集》共收文章六十一篇。关于四川原产地说,分别在《四川茶业史话》和《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两篇文章中展开。这两篇文章均发表于1978年,与五十多年前的《茶树原产地考》相比,论述得更为详尽。

周武王以太公望为军师,于公元前1050年前后灭殷商。据《史记》记载,在发动征讨的前夕,周武王犒劳来自西土的兵将,号召赠戈。文中列举了各民族的名字:庸、蜀、羌、髳、微、纑、彭、濮。蜀人肯定是从四川远道而来的部族。他们大概不会两手空空地到来吧。

《华阳国志》中有关他们以茶为贡品献给周武王的记载,但这件事在《茶经》中并无交代。吴觉农先生在论文的开头提到这一点之后,便展开其论述。《华阳国志》成书于四世纪,而所记载的事情却是关于公元前1050年殷周革命的故事。

有学者认为,殷商灭亡的原因在于酗酒。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殷代青铜器,几乎都是酒器。周灭商后,担心将来自己也会因酒丧国,于是对国人发布了戒酒令。在当时的诏敕集《书经》中,有篇《酒诰》,相传为周公所作,里面提到:

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这是对酒的祸害进行严厉声讨。接着记述道,对群饮者严惩不贷,抓捕后送至京城,“予其杀”。大概是由于殷人嗜酒过度,周人竟然用死刑禁酒。若果真如此,则必须另有东西可替代酒。

吴先生考虑到了“以茶代酒”的可能性。在讨伐殷商的时候,蜀等八个部落向周献茶——这段四世纪的记述,正与这种可能性相对应。

吴先生的论文并不只是停留在这样的文献推理层面,他还以气象和植物学的科学根据为基础进行了阐述。不过这一部分的专业内容过于艰深,在此从略。

第二篇论文则将范围从四川扩展到中国的西南地区,论证了该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仔细想想,其实四川、云南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行政上的方便。植物是不会受限于这种界线的。这篇论文在中国茶业学会于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研讨会上发表,比《四川茶业史话》更为专业。

包括蜀地在内的中国西南部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这一点大概陆羽也曾作过推测吧。不过,我们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他曾到过蜀地。陆羽的活动中心在湖州,周边的名茶不少。对他而言,寻访名茶比探索源头更为重要。

是否到过当地暂且不表,陆羽对四川的茶倒是非常熟悉。在《茶经》中,他对剑南道的茶进行了排名。

唐朝的“道”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稍有出入,但最早全国被划分为十道。道大于现在的省。不过,道并非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域。剑南道包括剑阁以南的四川全境及云南省的一部分。昆明当时叫昆州,也在剑南道中。

陆羽推断,剑南道的茶以彭州出产的最佳。其后顺次为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书中附有相当详细的注释,例如陆羽指出,蜀州青城县丈人山所产的茶与绵州的不相上下。出产最上等好茶的彭州位于现彭州市附近,成都以南约六十公里。倒数第二的眉州位于如今的眉山市,紧邻着最上等茶的产地彭州。现在的彭山州市和眉山市之间,相距不过十数公里。

1980年4月,我在从成都到乐山市的途中,经过了彭、眉的产茶区。在《中国的历史》第二卷开头,我把当时的体验记述下来:

当我在四川省旅行,从成都去峨眉山的途中,经常看到茶馆的招牌。茶园、茶社、茶庄、茶铺等,名字五花八门,却都是喝茶的去处。与其他地方相比,我感觉四川的茶馆特别多。

乡间的茶馆边上,大多长着枝繁叶茂的大树。究竟是先有茶馆再种树,还是先有树再开茶馆?我在车里百无聊赖,想着这个问题……

根据当时的备忘录,从成都南下到乐山市车程为四个小时。据说清明(4月5日)前后采摘的茶叶是最好的,那天是4月24日,刚刚过了采茶的最盛期。

1987年4月8日,正好在清明后,我踏访青城山。从成都向西北方向出发,前往因都江堰而闻名的灌县的西部,路上只需大约一个半小时。茶田随处可见。这里正是陆羽所说的蜀州青城县丈人山。从其环境氛围来看,俨然一派道教本宗圣地,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成为旅游景点了。国内游客似乎比外国游人更多。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方士张道陵和范长生等人所隐栖之地。比陆羽年代稍晚的方士杜光庭也曾到此修行。

有这样一句俗语:“剑阁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然而,青城山如今何幽之有?它已淹没在一片拉游客乘轿的喧嚣声中。

丈人山大概得名于这里的道观丈人观。曾在此地做官的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有诗名为《丈人观》或《题丈人观道院壁》。山上另外还有长生观、储福观等。储福观是唐睿宗之女玉真公主修行之处,陆游在此游览时留下了诗篇,其中有两句是:

绿藓封茶树,

清霜折药花。

我时隔七年分别拜访的乐山和青城,位于成都南北不同方向。以成都为基点,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二百公里。

这两个地方似乎完全不同,但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地方都在岷江边上,一川相连。

乐山市东部的凌云山是青衣江和大渡河汇入岷江之处,在河的东岸雕刻了一座巨大的弥勒佛菩萨的座像。这座巨佛高七十一米,超过了巴米扬的石佛,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像。从唐代开元初年开始雕刻,至贞元十九年(803)始告完成,大约用了九十年。完工那一年是日僧空海入唐的前一年,正值陆羽晚年。

对于古人而言,有河川通汇的土地一定会感觉比实际的地理距离更近一些。各地物产也可以经由水路运输。岷江在宜宾附近汇入长江,再经泸州市和重庆市,进入三峡。

陆羽在湖州修建居所,也许其行踪所至仅限于江南地区吧。然而,因为有长江的水路相连,他应该感觉到四川并不遥远。虽然后人认为陆羽并没有到过福建和四川,他对福建的茶“未详”,却能对四川的茶详细划分等级。

不过,对于陆羽所评定的等级,从唐代起便开始引发异议。有人抱怨陆羽遗漏了邛崃山脉的蒙山所产的名茶。蒙山位于连接青城山和乐山的岷江以西,在名山县西部,是一段绵延至雅安县的山峦。雅安县即雅州,陆羽对该地出产的茶评价并不高。乃至有诗为此打抱不平,其大意是,假使陆羽公正的话,世上第一的茶当数蒙山茶。

陆羽去世后,白居易(772—846)在三十五岁那年,吟作“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诗句。“故旧”意指过去熟悉亲切的东西,因此是不可或缺的。这句诗与“琴里知音唯渌水”相对。茶数蒙山好,琴以渌水佳,山与水相对。

蒙山之巅是五座似莲花一般的山峰。其中最高峰是上清峰,其余诸峰分别是菱角、毗罗、井泉、甘露。山上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在蒙山顶上所采摘的茶,称作“蒙顶茶”。

关于蒙顶茶有一个传说。后汉的甘露普慧禅师在蒙山的顶上栽下了七株茶树。人们将其唤作“仙茶”或“汉茶”。

蒙山山顶始终雾气笼罩。据说一年当中雾天就有二百八十天到三百天。据记载,一年的日照时间只有一千小时左右。蒙山的山顶被特别称为“蒙顶”,此外其他地区也都全部是茶的产地。蒙顶茶全部进贡给长安的朝廷,陆羽也许只是品尝过蒙顶以外地区所产的茶。

陆羽是处士,即隐居不仕之人。不管陆羽多么努力希望遍尝各地茶的味道,恐怕也有处士所求之不得的茶吧。

甘露普慧禅师在蒙顶上所栽种的七株茶树,据说直到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仍然存在。那么,甘露普慧禅师的茶树是从哪里移植而来的呢?对此,有广东说、福建建溪说、峨眉山说等各种说法,甚至还有认为蒙山本身就是中国茶树的发祥地的说法。吴觉农先生在《四川茶叶史话》中提到,不少探寻茶之起源的人都来到蒙山进行调查。蒙山即便不是茶的原产地,也一定是极早期的移植地。

同类推荐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民俗实用对联(下)

    民俗实用对联(下)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民俗对联则是最具实用性的对联。本书从工商百业中选取名联,又选取一些妙联趣事以飨读者。
  •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反映了楚人特有的葬俗和文化心理,它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辉耀华夏的荆楚文化的代表。
  •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际谈判深受其影响。在两国的谈判竞争中,军事等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中国为什么在国际谈判桌上很多时候不占优势?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对文化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常常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二是对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够重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媒体已经开始主导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兴起,舆论浪潮席卷而来。谈判是最直接的文化角力。我方人员的文化积累,对对方文化背景的熟悉与洞察,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应对……小而言之,关乎在某次谈判中是否可运筹帷幄、长袖善舞;大而言之,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外在形象,以及在国际谈判席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热门推荐
  • 尸王我要揍你

    尸王我要揍你

    末世中,肖岩身边的一众小弟表示:嫂子你能不要再欺负我们大哥了吗?我们看着心痛胃痛全身痛啊……这是一个关于残忍暴力外星女与冷面实则妻奴属性丧尸王,两人一路打怪升级生包子的故事……
  • 神魔供应商

    神魔供应商

    我种下一颗种子,收获无数的果实…回忆着歌词,江太玄看了看自己的药田,用力把嫦娥摁了进去。“来年,我要收获无数嫦娥!”专业种植,培养,租借,出售,回收一切神魔,一条龙服务。骚年,想成神吗?本书终于有群了,感谢书友微笑提供的一个群:545119338(群名神魔供应商)
  • 女科秘要

    女科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建设大时代

    建设大时代

    (“写一种精神,用文字传递力量”——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优秀作品)本故事以大学生恋人林南飞和江北雁的就业及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某古运河旁边,一条旅游高速公路正在轰轰烈烈地修建中。以及所见所闻的民族风情和秀美山水,农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以及高速公路建设者们背后的家庭纠葛及情感故事。这天,从工地上挖出一个古隋唐大运河文物,而工程马上宣布叫停。从而引出了一场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经济建设与历史传承之间的矛盾——
  • 矿工二雅

    矿工二雅

    “二雅,恭喜你马上要当新郎官了。”王兰兰装作高兴地说。“唉,这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思,为了繁衍后代的常规动作,不值的庆贺。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享受幸福,从肉体和精神上享受每一天,那样的日子才值得庆贺。”二雅带着忧伤回答了王兰兰的道贺。听了二雅的话,王兰兰沉默了下来,缓缓地拖着脚步走出了二雅的办公室……她发现自己与杨斌斌的结合,不仅给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也给二雅造成了巨大伤害……
  • 你丫抢婚有完没完

    你丫抢婚有完没完

    身为京城首富的秦府,一直有个最大的秘密那就是------秦老爷竟穷地连女儿都养不活了!只好选一个富贵女婿来担当重任。但秦小姐,却人冷如冰,难起一丝涟漪!她深信,多情是人生的最大不幸!既然婚姻只是人生必然的旅程,那嫁与不嫁?嫁与什么人又何妨?可惜,上天总好像与她做对!不,确切地说,有一个男人总是与她做对!每一个大婚之日,他都恶劣地出现!抢婚,抢婚,抢个没完没了!第一次抢婚的理由是,因为太无聊了,他要小赌!第二次抢婚的理由是,大红花轿穿过他的府门,他看着碍眼!第三次抢婚的理由是,好歹已经有了肌肤之亲,为何不给他这个奸夫打声招呼而第四次更夸张,竟然在京城地下挖了一条地道直通新房,干什么?抢婚呀!可真等到他自己也想过过当新郎的瘾时,报应终于来了,新娘子又被别的不明人士抢走了!可恶,抢婚-----可是他的专利权呀,竟然有人敢侵犯他的权利,这不是找死吗?秦涟漪-----面对尘世,就算再冷然,但她毕竟是个女人,有些东西还是放不下,生命这东西就像一朵美丽诱惑人的花,而她的生命则仿佛一朵被折断的花,拿走不是,丢弃也不是,接回去更不可能,真是左右为难。唐天齐-----她这样冷冰冰的人,难道对关系女子重大名节的事情就真的如此无动于衷?终有一天,他要找到让她惊慌失措的事情以供自己娱乐,至于现在嘛?仅仅只是个开始,后面的戏码更多,更长,更精采。林怀玉-----他曾经以为这上天是眷顾自己的,如今却觉得,这一场婚事,仿佛是月老打的一个呵欠,如今,清醒了,原本一切美好的梦想,彻底成了泡影。夜媚娘-----这一抱,那么紧紧的拥抱,尽管动机只是为了让她不伤害他的妻子,但却唤醒了她心中早已掩埋许久的温柔。唐玉轩-----她呕吐的样子很美,许多年之后,当他流离失所,四处被官兵追杀的时候,他偶尔停下来之时,他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她吐的一塌糊涂的那个午后。风为织-----如果没有那伙山贼,如果没有轻尘的那些隐瞒,一切是否都会不同呢?可惜,人生没有什么如果,有些东西永远回不去了!柳轻尘-----也许,再轻的尘土即使想飞上枝头,也总归只会随风而动,直到有一天风遗忘了它,尘土怎可留住风的脚步呢?秦天放-----她与他,就好像她是开在宋代文人笔下的一朵清梅,而他的心则在明代的墙角枯萎着。唐心儿-----敢和她抢男人的女人,那下场只有一个字,死,死,死!
  • 瞑庵杂识

    瞑庵杂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有人研究经济学,引经据典让人不知所云,以致让我们很多人一听见经济学三个字头就大。其实,经济学很简单,也很有趣——只要你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它。《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将一些经济学常识和生活现象融合起来以“微博体”的形式向读者进行了介绍,一定让你在捧腹之余,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 庶女医香,腹黑王爷快躺好

    庶女医香,腹黑王爷快躺好

    初见时,后院纷争,她伶牙俐齿,虐渣女斗后妈,他只袖手旁观。再见时,雪落屋檐,她诚心躲避,左推辞右嫌弃,他却心思暗动。穿越而来,她风华尽显,素手针落,毒姐狠母皆退散,腹黑王爷骗到手。
  • 深宫之罪妃心计

    深宫之罪妃心计

    她是丰都四美人之一,天性善良,柔弱堪怜,一道诏书将她择入宫中。她本想与世无争却落得家破人亡,恨使她蜕变,爱使她绝决。一场场勾心斗角,厮杀争夺,何时能休?他是后汉臣民心中之神,杀伐果断运筹帷幄的镇国之王,可恨命由帝不由己,处处受制于皇帝,心爱之人亦被所夺,恨不能伸,爱不能得,一次次备受煎熬,皇权倾轧,沉浮谁主?在深宫幢影下两人在阴谋中相遇在算计中倾心,明知不可得却暗生情愫,明知不相守却偏偏回顾。看风云波谲生死两抛的宫廷之路如何用心计谱出一曲烽烟离乱爱恨相缠,若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谁能谋算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