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2600000007

第7章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光

台湾的政治转型史,就是一部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与社会的历史。

1950年代与1960年代是不能自由呼吸的黑暗时代,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威权统治者无情地镇压。他们试图点起烛光,却一再被强制熄灭。还好,这些微弱的火光在漆黑的密道中传递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到了1960年代与1970年代的转换时刻,台湾开始从高度窒息中缓慢解放出来,市民社会开始胎动,旧的政治地壳开始松动,知识分子也开始扮演新的历史角色。

1.智者与权者的结合

1960年代末,白色恐怖进入尾声。1969年,国民党政府进行来台之后首次“中央民意代表”补选,决定性地影响了日后台湾政治的巨大变动。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以及保钓运动两大事件,刺激了台湾社会,也危及威权体制的威信与正当性,再加上蒋经国准备接任“行政院长”,更积极拔擢年轻知识分子,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跃上政治舞台。

当时最主要的集结点是《大学杂志》。这份创刊于1968年的杂志,原本只是知识青年办的艺文与思想性刊物,但1970年改组后加入许多新生代知识分子。用当时主要参与者张俊宏的话说,这份杂志代表“智者和权者的结合”。回望历史,这也是战后成长于台湾的新世代知识分子首次汇聚力量,并且是外省和本省知识分子的首次合作。

之所以是智者与权者的结合,是因为1970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宝森在蒋经国鼓励下举办了一场与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座谈,后来这群人开始筹划杂志,并决定集体加入《大学杂志》,因此《大学杂志》隐然成为一份和国民党改革力量结合的刊物,并在1970年代初期成为重要的政治改革声音。

1971年10月,《大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引起舆论界相当瞩目的长文《台湾社会力分析》,由许信良和张俊宏(两人当时都是国民党成员,后来投入党外运动)撰写。另有由杨国枢等十五人联合署名发表的《国是诤言》,分别从“人权”、“经济”、“司法”、“立法”、“监察”等方面提出建言,再次引起震撼。1972年,《大学杂志》庆祝四周年纪念,推出《国是九论》,尖锐的批判挑战官方的容忍程度。文章之外,他们也进入校园,如在1971年与台大学生会举办“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选座谈会等,结合当时从保钓运动开始的校园运动。

这些尖锐意见与行动一方面引起内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更让国民党高层担心失控,毕竟这个杂志是在国民党支持下发展,可以说是蒋经国利用他们在探测社会舆论,所以一旦高层发现事态逐渐不可控制,就试图降温,《大学杂志》因而在1973年1月分裂。

《大学杂志》的知识分子集团此后分成三股力量,自由派的学院知识分子加入联合报系办的《中国论坛》杂志,左翼知识分子成立《夏潮》,而张俊宏、许信良等人则走向政治运动。1975年担任“民意代表”的党外政治人物康宁祥、黄信介与张俊宏共同创办《台湾政论》,成为第一个完全是本土政治力量集结的刊物,是“新生代在野政治人物,和《大学杂志》时期的知识分子间的桥梁”(康宁祥语)。

到了此时,知识分子的启蒙角色与反对运动逐渐组织化,迫使威权体制缓慢地打开空间。1979年创办的《美丽岛》杂志,是1970年代逐渐形成的党外政治力量的最大汇集,但刊物本身仍然有浓厚的知识气息。不过,与之前刊物不一样的是,《美丽岛》杂志不只是论政,而是开始动员与组织群众。这也使得他们在1979年12月遭到镇压与逮捕。

2.知识分子的启蒙高峰

从1980年代解严前的冲撞期到后解严时期的199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确实在推动台湾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1980年代,知识分子开始以更多元的角色介入在各个领域爆发的社会力,不论是政治反对运动,还是各种社会运动。在社会运动上有几个特色:一,他们以温和的中产阶级专业者姿态建立新的NGO,如消费者保护文教基金会、妇女新知等团体。二,他们与草根群众建立起有机的结合,例如当时环保运动的主体是草根民众的“自力救济”,知识分子则提供专业知识,对抗官方的话语。三,在1987年的民主化启动前,民众部门比较受到当局压制,社会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成为许多议题的重要发言人;但在解严后,由于政治自由化有所进展,社会运动更猛烈爆发,知识分子的角色相对减弱。

在政治领域,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直接投入反对运动,或是担任政治工作,或是参与“党外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政治反对运动提供进一步的理念与论述,尤其相对于1970年代的早期党外政治人物,这一批年轻知识分子更能与当时勃兴的社会运动结合。

此外,在政治反对运动和国民党之外,几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如胡佛、李鸿禧等台大教授鼓吹当局施政应回归“宪法”,废除不合“宪政”精神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他们的高度社会声望使其成为国民党与党外运动的中间传话者;例如当1986年9月民主进步党正式挑战法律成立时,这几位学者扮演关键角色,力劝蒋经国不应镇压。

也是在解严前后,台湾出现几份重要刊物,如思想性杂志《当代》、以报道文学和摄影为主的《人间》杂志(作家陈映真创办),以及较小众的以学运知识分子为主的《南方》杂志。知识界开始引介许多新的西方批判性思潮如新马克思主义,这又影响了新一代的知识青年。

1988年、1989年分别成立了两个知识分子团体,《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和“澄社”,可以说是在民主转型的门槛期知识分子的重要集结阵地。前者是社会批判性强烈的学术刊物,后者则先是以早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的论政团体,后来加入许多新生代学者,两者在1990年代前期人员颇多重叠,但后来渐行渐远,并各自代表1990年代中期至今台湾知识界的不同立场。

3.公共知识分子的衰落?

后解严期的最初几年,由于媒体管制放松,出现许多新杂志和新报纸,提供了一个广大的言论空间,让台湾的论述领域十分热闹。许多学者从岛外带回来许多新的批判观念,为刚从戒严体制下解放出来的台湾提供许多不同面向的社会改革议程:性别、社区、族群、媒体批判,等等。

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但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人感叹台湾公共知识分子的陨落,两年前,台湾“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教授也在《南方周末》为文指出这个现象在这两三年特别明显。

一般对此现象的解读,认为原因有三:第一,过去十年台湾学院中学术评鉴的专业化与数量化,让许多学院知识分子没有多余心力去参与公共事务,只能被捆绑在学院中;第二,台湾媒体日益商业化与轻盈化,评论版面日益缩小,不愿刊登深度与严肃的论述性文章,这也使得知识分子难有发表与讨论的空间;第三,台湾政治的蓝绿分裂和“统独问题”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日益严重,原先在1980年代一度团结的知识分子群体在1990年代走向分裂,如上述“澄社”和“台社”,或是在1990年代初成立以“后现代激进政治”为特色的思想刊物《岛屿边缘》,甚至更长命的思想刊物《当代》杂志,都经历与此有关的分化。这种分裂又进一步削弱知识分子的社会力量。

当前台湾的知识分子在引领社会进步上,确实没有十年前的影响力大。但是知识分子群体并没有从公共领域退出。报纸上仍然可见学院内知识分子的发言与社会批判,许多人仍然积极介入各种NGO,不论环保、性别、司法改革,还是人权团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现象是,当年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参与学生运动而被称为“学运世代”的一群人,许多人如今都是学术界、媒体界或文化界的中坚分子,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也以不同角色介入社会。2009年初,以这个世代为主的学者、媒体人和NGO工作者正式成立了“守护台湾民主平台”的组织,可谓这几年比较重要的知识分子集结的组织。

许多知识分子仍然没有放弃在公共领域的战场,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前后期那样的启蒙之光,而是在公共领域中提供专业的分析或者思想与论述的深化。或许,这正是一个正常社会的状况。

但无论角色巨大或微小,对知识分子最大的考验是作为“智者”,如何面对掌握巨大权力的“权者”,如何维持知识的自主与尊严,去抵抗权力的压迫或者诱惑,建立一个独立丰盛的公共领域。

同类推荐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的附录是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速记记录,该会议于1920年9月1—8日在俄国巴库举行。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起。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7个民族的1891名代表(包括7名中国代表),其中共产党员1273名。季诺维也夫当选大会主席,列宁和托洛茨基为名誉主席。主要目的是向东方各民族宣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运动的策略。
  •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开篇即写道:“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已经有前人绘声绘色地书写过,我不愿意再写。我现在所创作的这部书绝不是为了讲述这一段大历史,而是志在思考、研究、透视这一场大革命。”这部作品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大革命的本质、使命与功绩,从中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制度性诱因,从微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社会性诱因。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并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公务员工作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等,并提供了一些详细的调查、沟通等工作技巧,帮助公务员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 中国后妃政治

    中国后妃政治

    《中国后妃政治》认为后妃位于最高权力中枢,她们的政治活动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此为立足点,《中国后妃政治》全面扫描了从春秋到清王朝的后妃政治活动,系统研究了后妃政治所涉及的重大关系领域,综合分析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后妃政治朝代,典型剖析了参政后妃的具体政治作为及其影响。
  • 世界秩序

    世界秩序

    近一年多来,乌克兰乱局,卢布危机,日元欧元暴跌,美军撤出阿富汗;而同一时间中国也频繁出手——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美洲运河开凿,一带一路高调推进,亚投行创建…… 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
热门推荐
  • 天命裁决者

    天命裁决者

    符箓小可治病救人、擒妖捉怪,大到让五岳倒倾、江河逆流。那么以符箓之术融入卡片制作中,以仙家结煞手法画法阵,如何不横行异世大陆?
  • 经商就这几道

    经商就这几道

    经商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没有天生的失败者,也没有天生的经商天才。不要认为那些在商海里纵情游弋的富商巨贾们天生就是经商的奇才,其实他们也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才慢慢积累出来经验的。只要你肯学习、肯吃苦,你也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本书便是领你入门的经商指导手册,它教你经商所需的十八般武艺,能让你迅速成为经商高手。
  •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 逃婚记

    逃婚记

    好不容易穿越了一把,结果却穿成了边陲小国的公主。爹不疼娘不爱就算了,还被一道圣旨打发去邻国和亲了。这是逃呢?还是逃呢?腹黑看上傻白甜,道路是曲折的,结局是欢喜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此书是一本完整阐释责任意识的权威读本,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升责任感,树立完美职业精神的必读之书。《责任比黄金更重要》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人人负责的企业文化,目的在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 调教王爷

    调教王爷

    因为一场误会,她穿越了时空,紧接着就被逼迫,嫁入了殷王府,成了一个陌生男人的王妃,还是一个不被喜欢的王妃。几日后,另一个女子找上门来,嚣张的命令她:“把他还给我,我才有资格做他的王妃!”只是世事难料,男人送走了女子,拉着她一路逃亡,在路上,他们一点点的了解、信任,乃至知心。在她以为会幸福的时候,却变故陡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局山河

    一局山河

    太平盛世,四夷承服,万邦来朝。然而平静的背后下,对王朝仇视之人却在阴影中蠢蠢欲动。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4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4

    “凉生”系列收官之作,痴爱八年终落幕。少年时情之所起,此生便不再敢忘。若爱是羁绊,那么,她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画地为牢。霜雪吹满头,也算是白首。凉生:我们重新开始吧,就当现在,你十七岁,我十九岁。好不好?程天佑:我爱你,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大的门当户对!姜生:我挡不住我的心我的爱情,它们在暗无天日里滋长,独自痛苦又独自幸福!钱至:我在医院里求婚,只想让你知道,从此,无论生老病死,我必不离不弃。八宝:我哥负责脱衣,我负责舞,柯小柔负责娘。程天恩:我久久也放不下的人,就在这一刻,放下了。爱了那么久的爱情,不爱了。
  • 苏先生的暖婚日志

    苏先生的暖婚日志

    【1V1专情盛宠】苏沐扬,帝都只手遮天的传奇人物。杀伐果断冷酷无情,却用生命爱着一个名叫真真的女子。他的真真,也是他的苏太太,却死了五年……直到那位名叫楚墨真的甜品师出现,他才知自己等待的,远不止五年……他眉眼如画,眸光幽邃,问:真真,你到底知道,我有多爱你么?她眸底含笑,慵懒如猫,说:用余生,慢慢告诉我。有些话迟了五年,只好用余生倾诉。一页一页……他在手账上,书写着漫漫余生都道不尽的爱意。【新文已开,来自星河的妖狐,人与狐的恋爱故事,欢迎大家移坑】
  • 幻灭

    幻灭

    因为权利和欲望,世界再一次的被梦魇所控制。孩子,寻找着可以解救沧桑的办法,去另一个世界,寻找着那知道一切的伟大的预言者……是因为爱吗?原来是一颗善良的心。是因为恨吗?原来是命运的指引。太多太多的无奈和谜题,混杂着的,是孩子们疲惫不堪的身心,坚定着,前方就是光明。但是,并不是所有同伴,都能看见那光芒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