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1000000003

第3章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2)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人以为,学问思辨属知的方面,末句才属行的方面。阳明以为错了。他说:

夫问思辨行,皆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学之不能,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有辨,思辨即学也,即行也。……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辨其义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理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答顾东桥书》)

又说: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了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答友人问》)

据这两段话,拿行来赅括学问思辨也可以,拿学来赅括思辨行也可以。总而言之,把学和行打成一片,横说竖说都通。若说学自学,行自行,那么,学也不知是学个什么,行也不知是行个什么了。

有人还疑惑,将行未行之前,总须要费一番求知的预备工夫,才不会行错。问阳明道:“譬之行道者,以大都为所归宿之地。行道者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如使此人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可乎?”阳明答道:

夫不辞险阻艰难而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己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然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是工夫切要处,试反求之。(《答王天宇第二书》)

又有人问:“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阳明答道:若不用克己工夫,天理私欲,终不自见。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才能到。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只管愁不能尽知,闲讲何益?(《传习录·陆澄记》)

这些话都是对于那些借口智识未允便不去实行的人痛下针砭,内中含有两种意思。其一,只要你决心实行,则智识虽缺少些也不足为病,因为实行起来,便逼着你不能不设法求智识,智识也便跟着来了。这便是“知是行之始”的注脚。其二,除了实行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得着智识。因为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这便是“行是知之成”的注脚。

统观前两组所说的这些话,知行合一说在理论上如何能成立,已大略可见了。照此说来,知行本体既只是一件,为什么会分出两个名词?古人教人为学,为什么又常常知行对举呢?关于这一点的答辩,我们编在第三组。阳明说:

知行原是一个字说两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答友人问》)

又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工。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行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

又说: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分作两件事做。(《答友人问》)

又说:

若令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知得真。……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其事,只是闲说话。(《传习录·徐爱记》)

以上几段话,本文讲得很明白,毋庸再下解释。我们读此,可以知道,阳明所以提倡知行合一论者,一面固因为“知行之体本来如此”,一面也是针对末流学风“补偏救弊”的作用。我们若想遵从其教得的着力处,只要从真知真行上切实下工夫;若把他的话只当作口头禅玩弄,虽理论上辨析得很详尽,却又堕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的痼疾,非复阳明本意了。

然则阳明所谓真知真行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打算留待第四章“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时再详细说明。试拿现代通行的话说个大概,则“动机纯洁”四个字,庶几近之。动是行,所以能动的机括是知;纯是专精不疑二;洁是清醒不受蔽。质而言之,在意念隐微处(即动机)痛切下工夫。如孝亲,须把孝亲的动机养得十二分纯洁,有一点不纯洁处务要克治去。如爱国,须把爱国的动机养得十二分纯洁,有一点不纯洁处务要克治去。纯洁不纯洁,自己的良知当然会看出,这便是知的作用。看出后登时绝对地服从良知命令做去,务要常常保持纯洁的本体,这便是行的作用。若能如此,自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大学诚意的全功,也即是正心修身致知格物的全功。所以他说,“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答王天宇书》),意便是动机,诚是务求纯洁。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大头脑,不外如此。他曾明白宣示他的立言宗旨道:

今人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黄直记》)

他说:“杀人须在咽喉处着刀,为学须在心髓入微处用力。”(《答黄宗贤第五书》)他一生千言万语,说的都是这一件事。而其所以简易直接,令人实实落落得个下手处,亦正在此。

于是我们所最要知道的,是阳明对于一般人所谓“智识”者,其所采态度如何?是否有轻视或完全抹煞的嫌疑?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本章的结论。

阳明排斥书册上的智识和口耳上的智识,所标态度极为解明。他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大理愈蔽。”(《传习录·薛侃记》)从这类话看来,阳明岂不是认知识为不必要吗?其实不然。他不是不要智识,而是以为“要有个头脑”[5](《传习录·徐爱记》)。头脑是什么呢?我们称其为诚意亦可以,称其为致良知亦可以,称其为动机纯洁亦可以。若没有这头脑,知识愈多愈坏。譬如拿肥料去栽培恶树的根,肥料越下得多,头脑却越发畅茂,四旁的嘉谷越发长不成了。(《传习录·陆澄记》)有了头脑之后,智识当然越多越好。但种种智识,也不消费多大的力,自然会得到。因为智识是头脑发出来的条件。有人问:“如事父母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阳明答道: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此心若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之寒,便自要去求做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之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传习录·徐爱记》)

智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这句话便是知行合一论最大的根据了。然而条件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有了诚心(即头脑),碰着这件事,自然会讲求这件事,走到那一步,自然会追求前一步。若想在实行以前或简直离开实行而泛泛然去讲习讨论那些条件,那么,在这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中,从哪里讲习起呢?阳明关于此点,有最明快的议论,说道:

夫良知之于节目事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事变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事变,而天下之节目事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答顾东桥书》)

这段话虽然有点偏重主观的嫌疑,但事实上我们对于应事接物的智识,如何才合理,如何便不合理,这类标准,最终不能不以主观的良知为判断,此亦事之无可如何者。即专以求知的工夫而论,我们也断不能把天下一切节目事变都讲求明白才发手去做事。只有先打定主意诚诚恳恳地去做这件事,自然着手之前须逼着做预备智识工夫。着手之后,一步一步地磨炼出智识来。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今请更引阳明两段话以结本章: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大抵学问工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答欧阳崇一书》)

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答顾东桥书》)

三、“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知行合一,本来是一种实践的工作,不应该拿来在理上播弄。用哲学家谭玄的头脑来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不免有违反阳明本意的危险(后来王学末流,其真相正犯此弊)。但是,凡一个学说所以能成立光大,不能不有极深远、极强固的理由在里头。我们想彻底了解知行合一说之何以能颠扑不破,当然不能不推求到阳明在哲学上的根据。

阳明在哲学上有极高超而且极一贯的理解。他的发明力和组织力,比朱子和陆子都强。简单说,他是一位极端的唯心论者,同时又是一位极端的实验主义者。从中国哲学史上看,他一面像禅宗,一面又像颜习斋;从西洋哲学史上看,他一面像英国的巴克黎,一面又像美国的詹姆士。表面上像距离很远的两派学说,他能冶为一炉,建设他自己的一派极圆融、极深切的哲学,真是异事。

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从他的“心理合一说”“心物合一说”中演释出来的。拿西洋哲学的话头来讲,可以说,他是个绝对的一元论者。“一”者何?即“心”是也。他根据这种唯心的一元论,把宇宙万有都看成一体,把圣贤的多少言语都打成一片。所以他不但说知行合一而已,而是什么都是合一。孟子说:“夫道一而已矣。”他最喜欢引用这句话。[6]

他的“心理合一说”“心物合一说”,是从解释《大学》引申出来的。我们要知道他立论的根源,不能不将《大学》本文仔细释。《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两句话没有什么难解的,但下文紧接着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两句却真令人费解了。诚意是属于志意方面的,致知是属于智识方面的。其间如何能发生密切的联络关系?说欲意志坚强(欲诚其意)先要智识充足(先致其知),这话如何讲得去?朱子添字解经说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想借一理字来做意与知之间的一个连锁。于是“致知在格物”改成“致知在穷理”。格物是否可以作穷理解?另一问题,若单就“致知在格物”一句下解释,则朱子所谓“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原未尝不可以自成片段。所最难通者,为什么想要诚意必先得穷理,理穷之后意为什么便会诚,这两件事无论如何总拉不拢来。所以朱子教人时有两句重要的话:“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上句是诚正的工夫,下句是格致的工夫。换句话说,进学是专属于求知识方面,与身心之修养无关系,两者各自分道扬镳。对于《大学》所谓“欲什么先什么,欲什么先什么”那种层累一贯的论法,不独理论上说不通,连文义上也说不通了。

同类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标注传习录

    标注传习录

    《传习录》是门人弟子在记录王阳明的教言,以及与弟子、同时代人物问答书简基础上编纂而成的语录书籍。最初是徐爱笔录的上卷,收入语录十四条。三轮执斋一生的事业里,翻刻《传习录》是最伟大的事情。其发端是,在京都给筱山侯讲学时,适逢筱山侯私淑王阳明学说,于是委托执斋校勘《传习录》。执斋于正德元年八月开始着手,标注本文、添加注释,于翌年九月三十日完成校勘。
  •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本书从哲学(生命中一场美丽的邂逅)、观点(时间能证明对与错的博弈)、智慧(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等八个方面探讨哲学本身、哲学对人性的影响、哲学对人的帮助。书中以精彩有趣的哲学故事为基础,辅以理论知识,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精神的盛宴。相信您阅读本书后,心灵不再贫瘠、视野不再狭窄、信念不再飘摇、理想不再模糊,像智者一样,认真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本卷分别评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阐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并就其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误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于把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由此,本选题不仅揭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透视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热门推荐
  • 恶魔一别碰我

    恶魔一别碰我

    十五岁,她被母亲当成救赎父亲的礼物,送到他的床上,成了恶魔的玩物。从此,她是没有心的傀儡娃娃,任他摆弄,无心无情。当他终于厌倦,她最后的价值是交换他心爱的女人……他亲手将她推入地狱……他狠,她比他更狠,当晚,她一把火烧成灰烬,消失在世界的尽头……他以为救赎了自己,没想到最后掉下了更深的悬崖,他错过了她,失去今生至爱......五年后,意外相遇,他突然发现那个在火中丧生的小女人,变成了他高不可攀的星辰——林氏集团的总裁,世界第一女富豪。据说,这只是她神秘金主哄她开心的小礼物之一。而她,更有着一流的身手,精准的枪法,不再是他能靠近的女人。与她命运纠缠至深的三个男人,谁会是那个陪着她一起到老的那个人?◇◆◇◆◇◆◇◆◇◆【三大美男抢先看】【安沐:炎盟盟主】“思恋,你竟敢勾引我的弟弟,妄想逃离我!我该称赞你胆大,还是愚蠢?”空气中扬起沉稳讥讽的声音,如同寒冰雕刻的英俊脸颊是恶魔般的笑意!“我要离开你!”她绝望的看着前方,那是她不能到达的梦想家园。“休想!”冷漠的声音透着像冰一般的寒冷,“打断她的腿!”断了腿,她就再也离不开了。【姜然:身份暂且保密】“好久不见!”他的眸子里盈满激动。“好久不见!”她平静的微笑,风轻云淡。“你恨我吗?”俊美的男人激动慢慢地变成了一丝苦涩。“不,我不恨你!”看着男人惊讶的黑眸,她依旧风轻云淡。转身,离开,这一次是真正的放下了。对他,不恨,亦不爱!她很幸福,在没有他的世界里过的很幸福。他看着她倚在另一个男人的怀里,过的很好,心,越加的疼痛。原来那似水流年已经在她清澈的双眸沉淀,放不下的,一直是他。【何奈:世界最大雇佣兵集团的首领】“你让我的孩子叫别人爸爸!”他狂怒质问。“先生,你哪位?”她优雅反问。“既然如此,那就一直纠缠吧,直到我也‘忘记你’为止。”薄唇勾起诡异的笑弧,这一次,他岂能让她再次逃脱……只是,他忘了,她早已不再是他能左右的女人。本文美男多多,丫丫无限,结局待定,自娱自乐,不接受任何板砖,要打要骂,要砸鸡蛋,请君自便,不要给狐狸知道就好啦!所有影响狐狸心情的评论一律删除,谢谢亲们合作,理解万岁!◇◆◇◆◇◆◇◆◇◆推荐咱家大神舒歌新作《十七妾》杨月欣新作《老公——拜托温柔点》师傅不可以:师兄不可以:嫡女无忧:
  • 悠闲修道人生

    悠闲修道人生

    罗天旺在河里游泳的时候,意外获得古龟甲,获得仙缘。懵懂少年开始一段神奇的修仙之旅。老鱼的第三本修道类小说,敬请关注!
  •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叶落无言心悦不语

    叶落无言心悦不语

    曾经悄悄心动的对象独自来到自己身边租房疗伤。是什么样的科研事故,是什么样不能述说的伤病。被推向超级企业星岸集团的叶柯,又会揭开其中怎样的惊人秘密?与星岸有着密切关系的漩涡,只是一个自然现象吗?噬菌体、人脑连接、人类克隆、寿命控制、时空传送、多维宇宙,不可思议的科研项目与成果扑面而来。要被改变的究竟只是两个人平静生活的小天地,还是谁都逃不出的整个世界。
  • 六十种曲节侠记

    六十种曲节侠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凰空间之魔妃归来

    帝凰空间之魔妃归来

    有着木系异能的楚随心带着满满一空间的物资穿越了。她以为自己空间在手刀枪全有可以当上最强王者,迎娶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哪成想这片大陆上异能到处有高手多如狗,她连个倔强小青铜都算不上。看着周围牵狮溜鹰头上盘龙的大能,楚随心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用奶糖换来的灵猫不由得怀疑人生。不过幸好自己早早抱住了一条金大腿。传言,丘狄国宰相府千金失踪多日名节尽毁。楚随心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想毁她名节的人莫不是眼瞎?魔帝冷笑两声,谁瞎?一句话介绍:空间在手,撩帝不愁!
  • 最强末世三国系统

    最强末世三国系统

    新书《我有一个三国召唤系统》已发布,各位书友可以收藏一下!————————————一觉醒来,末世来临。在一阵诡异的白雾笼罩下,整个世界所有的电子产品和现代武器全部失效,人类重归冷兵器时代。丧尸、变异的动植物,还有突然冒出来的一座座古城。还好,老天并没有让杜云失望,最强三国系统激活,魏、蜀、吴三国兵马和强悍副将皆可被召唤。先登死士,麴义振臂一挥,万千弩箭瞬间笼罩苍穹。魏国虎豹骑,铁马震山河!高顺陷阵营,有我无敌!大戟士、无当飞军、西凉铁骑、关羽、马超、赵云……在这混乱的末世中,杜云势要登上那传说中的天空之座!
  • 江山不若你倾城

    江山不若你倾城

    她,本是龙族继承人,生而便无辜卷入两族纠纷。初醒时才色惊人,护龙母,斗侧妃庶妹,震慑龙帝。她嚣张,狂妄,却引来争相追捧。凤族太子,谪仙般的人物,高冷,残酷,众生皆不可高攀,却只对她一人软语温存,“瑛之,你是我的人,情场如战场,看你往哪逃。”夜瑛之好像发现一件不得了的事,这似乎都是一个人。且看她一曲思君舞天下,手执仙剑魅江山,把杀伐果断的他,彻底逼成三界第一醋王。
  • 莫念少儿时

    莫念少儿时

    性格好成绩好的可爱女神——莫念,痞帅幽默的小霸王——少白,温柔真诚的平平无奇女孩——蛋蛋。少白喜欢并独宠莫念是全班都知道的事,他直白地追她,软硬皆施,她统统屏蔽……边城小角,最令人怀念的莫过于小学时光,初入校园,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得人喘不过气,也没有繁华都市各种少儿兴趣班或是学科培训班,有的是在自由欢乐中成长,体会那天真亦充满稚嫩的爱……
  • 给思维一对翅膀

    给思维一对翅膀

    《给思维一对翅膀》精心选取了 100个精彩的智慧故事,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谓滴水藏海,小中见大,这些小故事同样折射出人类智慧的灵光。浓厚的文学气息、寓意深远的人生哲理、精美典雅的插图,有助 于开启青少年朋友们的心灵和智慧大门,为读者朋友 营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的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