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1000000004

第4章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3)

阳明用孟子“良知”那两个字来解释《大学》的“知”字。良知是“不学而能”的,即是主观的“是非之心”,即“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有是非之心的良知。这样一来,诚意与致知确能生出联络关系了。却是“致知在格物”那一句又解不通了。若如旧说解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则主观的良知与事物之理又如何能有直接关系呢?欲对此点融会贯通,非先了解阳明的“心物合一论”不可。阳明说:

“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问,“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答,“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传习录·陈惟记》)

又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徐爱记》)

又说: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感应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本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即治国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在,无有无物者。(《答顾东桥书》)

又说: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黄省曾记》)

现在,请综合以上四段话来下总解释。阳明主张“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这句话要分两步解剖才能说明。第一步,从生理学、心理学上说明“身心意知”如何会是一件;第二步从论理学或认识论上说明主观的“身心意知”和客观的物如何会是一件。先讲第一步,身与心骤看起来像是两件,但就生理和心理的关系稍为按实一下,则“耳、目、口、鼻、四肢,非心不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离却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这是极易明之理,一点破便共晓了。心与意的关系“心之发动便是意”,这是公认的,不需下解释。比较难解的是意与知的关系。“意之本体便是知”这句话,是阳明毕生学问之精髓。他晚年倡导“良知是本体”之论,不外是从此语演进出来。对于他所郑重说明的“有知即有意,无知则无意”这句话,我们不妨试内省心理历程,不容我不首肯,然则知为意的本体亦无可疑了。阳明把生理归纳到心理上,再把心理的动态集中到意上,再追求他的静态,发现出知为本体。于是“身心意知是一件”的理论完全成立了。再论第二步,主观的心和客观的物各自独立,这是一般人最易陷的错误。阳明解决这问题,先把物字下广义的解释。所谓物者不专限于有形物质,连抽象的事物,如事亲、治国、读书等,凡我们认识的对象都包括在里头,而其普遍的性质是“意之所在”“意之所涉着处”。再回头来看心理状态,即意之所在、所涉,则“未有无物者”“意不能悬空发动,一发动便涉着到事物”,层层推剥不能不归到“心无体以万物之感应为体”的结论。然则从心理现象观察,主观的心不能离却客观的事物,即单独存在较然甚明,这是从心的方面看出心物合一。

翻过来从物理上观察,也是得同一的结论。阳明以为“心外无物”(《答王纯甫书》),又说:“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答顾东桥书》)有人对于他这句话起疑问,他给对方以极有趣的回答。《传习录》记道: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黄省曾记》)

又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今看死的人,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黄直录》)

《中庸》说“不诚无物”,《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这些话都是“心外无物论”的先锋,但没有阳明说得那样明快。他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又说“死了的人,他的天地万物在何处”,真真算得彻底的唯心派论调。这类理论和譬喻,在西洋哲学史上,从黑格尔到罗素,打了不少的笔墨官司。今为避免枝节起见,且不必详细讨论。总之,凡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内的物(即阳明所谓意念不涉着者),最多只能承认其有物理学、数理学或几何学上的存在,而不能承认其有伦理学或认识论上的存在,显然甚明。再进一步看,物理学、数理学或几何学的本身,能离却人类的意识而单独存在吗?断断不能。例如一个等边三角形,有人说,纵使亘古没有人理会,它毕竟是个等边三角形。殊不知若亘古没有人理会,便连“等边三角形”这个名词先自不存在,何有于“它”?然则客观的物不能离却主观的心而单独存在,又至易见了。这是从物的方面看出心物合一。

还有应该注意者,阳明所谓物者,不仅限于自然界物质的物形、物态,他是取极广义的解释。凡我们意识的对境,皆谓之物。所以说“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读书听讼等,则此等皆为一物”。这类物为构成我们意识之主要材料,更属显然。总而言之,有客观方有主观,同时亦有主观方有客观。因为主观的意不涉着到客观的物时,便失其作用,等于不存在;客观的物不为主观的意所涉着时,便失其价值,也等于不存在。心物合一说内容大观如此。

这种“心物合一说”,在阳明人生哲学上,得着一个什么的结论呢?得的是“人我一体”的观念,得的是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他说: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答聂文蔚书》)

又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学〉问》)

这些话怎么讲呢?我们开口说“我”。什么是“我”?当然不专指七尺之躯,当然是认那为七尺之躯之主宰的心为最主要的成分。依阳明看法,心不能单独存在,要靠着有心所作为对象的“人”,要靠着有心所作为对象的“天地万物”。把人和天地万物剔开,心便没有对象。没有对象的心,我们到底不能想象其存在。心不存在,“我”还存在吗?换句话说,人们和天地万物便是构成“我”的一部分原料,或者还可以说是唯一的原料。离却它们,我便崩坏;他们有缺憾,我也便有缺憾。所以阳明说:

大人之能以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心之与孺子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心与鸟兽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心与草木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心与瓦石为一体也。[7](《〈大学〉问》)

前文所述“心物合一说”之实在体相,骤看似与西洋之唯心论派或心物平行论派之争辩此问题同一步调。其实不然。儒家道术之根本精神,与西洋哲学之以“爱智”为出发点者截然不同。虽有时所讨论之问题若极玄妙,而其归宿,实不外以实践道德为之前提,而非如西方哲人借此为理智的娱乐工具。凡治儒家学说者,皆当作如是观。尤其治阳明学者更不可不认清此点也。阳明所以反复说明心物合一之实相,不外欲使人体验出物我一体之真理而实有诸己。他以为,人类一切罪恶,皆由“间形骸,分尔我”的私见演生出来。而这种私见,实非我们心体所本有,“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答南元善书》)。所以,他晚年专提致良知之教,说“良知见得亲切时,一切工夫都不难”(《与黄宗贤书》),又常说“良知是本体,做学问须从本体得着头脑”(《传习录》及文集)。所谓良知本体者,如目之本明,耳之本聪。若被私见(即分尔我的谬见)隔断点污,正如翳目以沙、塞耳以楔。所以只需见得本体亲切,那么,如何去沙、拔楔,其工夫自迫切而不能自已。所谓“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必如是方能自慊。阳明教人千言万语,只是归着到这一点,盖良知见得亲切时,见善自能如目之见好色,一见着便不能不好;见恶目能如鼻之闻恶臭,一闻着便不能不恶。我们若能确实见得物我一体的实相,其所见之明白,能与见好色、闻恶臭同一程度。那么,更如何能容得“分尔我”的私见有丝毫之存在呢?因为“吾心与孺子为一体”,所以一见孺子入井,良知立刻怵惕恻隐,同时便立刻援之以手;因为吾心与国家为一体,所以爱国如爱未婚妻,以国之休戚利害为己之休戚利害。这不是“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吗?哲理上的“心物合一论”,所以其实践上归宿到“知行合一论”者在此。

以下更讲他的“心理和一论”,既已承认心物合一,理当然不能离心物而存在,本来可以不必再说心理合一,阳明所以屡屡论及此,而且标“心即理”三字为一种口号者,正为针对朱子“天下之物莫不有理”那句话而发。原来这个问题发生得很早,孟子时有一位告子,标“仁内义外”之说,以为事物之合理不合理,其标准不再内的本心而在外的对境。孟子已经把他驳倒了。朱子即物穷理之教,谓理在天下之物,而与“吾心之灵”成为对待,正是暗袭告子遗说,所以阳明力辟他,说道: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吾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在于亲之身,则亲殁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理。……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答顾东桥书》)

平心论之,“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并非不可能的事,又并非不好的事。全然抛却主观,而以纯客观的严正态度研求物理,此正现代科学所由成立。科学初输入中国时,前辈译为“格致”,正是用朱子之说理。虽然,此不过自然界之物理为然耳。科学所研究之自然界物理,其目的只是要把那件物的原来样子研究得正确,不发生什么善恶价值问题。所以用不着主观,而且容不得主观。若夫人事上的理——即吾人应事接物的条理,吾人须评判其价值,求得其妥当性——即善亦即理,以为取舍从违之标准。所谓妥当不妥当者,绝不能如自然界事物之含有绝对性而常为相对性。然则离却吾人主观。所谓妥当者,而欲求客观的妥当于事物自身,可谓绝对不可能的事。况且,朱子解的是《大学》,而《大学》格致工夫,与诚意紧相衔接。如何能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法来比附?阳明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尽?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的意?”(《传习录·黄以方记》)然则《大学》所谓“物”,一定不是指自然界,而实指人事交互复杂的事物,自无待言。既已如此,则所谓妥当性,即理,不能求诸各事物之自身,而必须求诸吾心,亦不待言。所以阳明说: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答顾东桥书》)

同类推荐
  •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从《道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经典古籍为着手点,把不朽箴言和现实相结合,引出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学习的古人哲学智慧。人生就是这样,若想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敢于放弃一些东西,所以需要舍得;大智若愚,懂得这点,才能成为这样的智者。诸如此类的例子让人从书香中感悟人生,耳目一新,放松心情。悟透一句,便可改变人生。
  •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主要内容包括:浪漫派——道家、理想派——柏拉图、虚无派——叔本华、快乐派——杨朱、功利派——墨家、亚力士多德、新儒家、黑格尔等十三章,每一章都详细的介绍了有关哲学和与人生的区别与联系。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文化热”的狂飙,研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耽乐,遭遇流俗文化的偏激,创办刊物的磨砺,身处异国的旷逸,农村田野调查的贴地,还有撰写时评专栏时对民气及文化复兴的期待。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热门推荐
  • 大鱼(中国好小说)

    大鱼(中国好小说)

    小说通过叙写乡村对“大鱼”的传言,串联若干个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自私但善良,本分却略有贪婪,为了好的生活去挣钱,但是误入旁门左道导致一桩意外的杀人案,最终天理难逃,犯人落网,回到“大鱼”传说的保佑当中。
  • 正思维+逆思维心理学(全集)

    正思维+逆思维心理学(全集)

    本套装包含《正思维心理学》《逆思维心理学》两册。改变千万中国人思维模式的读本,中国企业家们都推崇的开窍手册!
  • The Borgias

    The Borgia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统的心尖蜜妻

    总统的心尖蜜妻

    新书【四爷的小心肝甜爆了】 “疼,疼,疼,你轻点!”“疼?不疼你长不了记性!”男人握着她的脚腕,擦药的劲稍稍重了些。温乔半跪在他面前,牵着他的衣角,委屈吧吧地望着他:“先生,我错了,不该带着宝宝一起惹祸。”明治庭和煦的笑容陡然幽冷:“你错在结婚这么久还改不了口。”TAT当着外人明治庭一派温润儒雅,在她面前瞬间变成凶狠的灰太狼,时刻想着吃她这只小绵羊。重生前,她另有所爱,被利用的彻底,最后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重生后,她势要抱紧金大腿,让欺她辱她统统还回去。位高权重的明治庭愣是把她宠成了智障,用温乔的话说就是:“有我家先生在,我还要脑子做什么?”
  • 师父,为了部落

    师父,为了部落

    秦格格刚上游戏,副族长就发来了消息:“闺女,族长找你,家族地图忠义堂。”一听地点,秦格格一抖,这个家族拜族长为师之后,忠义堂就成了她的噩梦。想起那些个被教训禁闭的日子,秦格格满脸忧愁地打字问:“呃,师傅找我干什么?”副族长发来一记阴暗的“杀人偿命” 的表情“啊?”秦格格吓一跳,还没等问个明白,提示框突然弹了出来:族长白晨召见格格撞豆腐,是否前往?秦格格预感不祥,每次只要她犯错,师傅大人就会用令牌召她,并且全家族的人都看得到,她正犹豫要不要去时,私聊框又闪了起来。
  •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倒卖凶宅那几年

    倒卖凶宅那几年

    凶宅索命,胆小勿入!人们谈凶宅而色变,而我却以此为业,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一个倒卖凶宅的商人。铜碗锁魂、八蟒缠龙、纸人拜寿、阴桥改命……十大诡奇凶宅,档案重现!每一座凶宅背后,都有一段惊悚隐秘的故事。买卖死人房子的那些年,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 邪王纵宠:逆天四小姐

    邪王纵宠:逆天四小姐

    他,是星月大陆高高在上的邪王,俊美冷酷,邪肆霸道,却趁着羽化的时候被一闯入的女子摸遍全身,还被嘲笑细软短?她,是现代第一王牌杀手,一朝穿越,成为了明家的四小姐,天生废物,花痴好色,被世人所不耻。废柴之躯?器药双修,凝聚火种,契约神兽,眼睛长头顶了才说花痴,杀手之魂,重生而来,从此废物也风骚。只是自己什么时候招惹了这么一个恶魔?那一夜他将她压入身下,灼热的呼吸吹动着她的发丝:“那一日你点的火,不该帮忙泄一下?”
  •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有事必有缘,福缘、人缘、喜缘、机缘、财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活得自在所需要的一种心态。凡事既不妄求于前,也不追念于后,平淡从容,豁达乐观,随心,随性,随情,随理,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所谓“随缘自适,烦恼即去”,何为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抱怨、不急躁、不强求;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消极、不偏执、不忘形。随是一种豁达,一份洒脱和一份人情的练达。
  • 卿本佳人之离玉歌

    卿本佳人之离玉歌

    柯伽沫本是柯府遗弃的大小姐,却被“父”寻回,代妹出嫁,嫁给了天水国的痴傻王爷。在后来的生活中,柯珈沫早已经对痴傻王爷董桦铯芳心暗许。但是在天水国的太后的生辰宴上,柯珈沫却被自己的夫因为国家利益而放弃,此后才知,柯珈沫本是蓝水国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只是因为要替母亲寻找药引,才来到了天水国。后来的柯珈沫便改回原名楚玉离,随哥哥楚眸晗回到蓝水国。在楚眸晗的婚礼上,柯珈沫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董桦铯。现在的董桦铯已经恢复了本来面目,不再是痴傻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