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9300000004

第4章 闪烁者(3)

“你跟斯图亚特还有联系吗?”

“很久不联系了。”

“真糟糕,”他说,“你们合作完成过不少有趣的工作。”

也可以这么说吧。另外,杰瑞米用这种方法提到了他的来意。工作。“某个审查委员今天来拜访了我,”他说,“他想知道你的工作有什么进展。”

“这么快?”

“已经过去几星期了。委员会只是在关注你而已,他们对你的自我调整很感兴趣。”

“你是怎么说的?”

“我说我会去拜访你,所以我来了,来拜访你了。”他指了指白板上的那条公式,“看到你有研究的方向,我就安心了。”

“这不算研究。”我说。

“这种事都是要花时间的。”

坦白的冲动涌上心头。撒谎毫无意义。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他。那句话就这么脱口而出。“我在这儿纯粹是浪费时间。”我说,“你的时间,还有这个研究所的时间。”

“没关系的,埃里克,”他说,“你会拿出成果的。”

“我不觉得。”

“在我们雇佣的研究员里,有些人的专利数还不到你的三分之一。你属于这儿。最初的几周通常是最难熬的。”

“跟以前不同了。我跟以前不同了。”

“你对自己太苛刻了。”

“不,我毫无建树。”我指了指白板,“三个星期了,只有这么一条未完成的公式。”

他的表情变了。“只有这个?”他看着排列成行的那十几个符号,“你有进展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完成公式,”我说,“我找不到解答。这是条死路。”

“没别的了?你没有别的研究主题了?”

我摇摇头。“没有了。”

他转身看着我。他又露出那种悲伤的表情。

“我不该来这里,”我告诉他,“我在浪费你们的金钱。”

“埃里克——”

“不。”我又摇摇头。

他沉默良久,盯着那条公式,就像在数着茶叶的数量。再次开口时,他的语气十分柔和。“研发是税务冲销项目。你至少应该待到合同期满。”

我低头看着自己弄出的烂摊子——看着散落一地的那些纸。

他继续道:“在你面临审查之前,还能拿到三个月的工资。我们会让你试用到那时候。之后,我们可以给你写一封推荐信。还有别的研究所。或许别处会接收你。”

“是啊,也许吧。”我说。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这就是“最后机会”的本质。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他转身离开。“抱歉,埃里克。”

4.

那天晚上,在汽车旅馆的房间里,我盯着电话,抿着伏特加。透明的玻璃瓶。灼口的酒液。

瓶盖在廉价地毯上越滚越远。

我想象着自己打电话给玛丽,想象着自己拨号的样子。我的姐姐,她和我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她更优秀,更正常。我想象着她的嗓音在电话那头响起。

喂?喂?

脑中的麻木感,陌生的重力,本可以说出的那些话堆积在心头:不用担心,一切都好。但我什么都没说,就这么让电话从我手中滑落。几个钟头以后,我发现自己坐在玻璃窗外,酒醒了,穿着湿透的衣服,看着雨幕。雨一刻不停地下着,蒙蒙细雨打湿了我的衣服。

雷声在东方响起,越来越近。我站在夜色里,等待自身状况好转起来。

我看到旅馆停车场里有个人影。那个不该出现的身影站在雨中,灰色的雨衣闪闪发亮,朝旅馆的方向昂起头。那个人影看着我,面孔仿佛一座黑色的池塘。随后车灯的亮光突然出现。等我再次定睛看去,那件雨衣已经消失了。又或者从来没出现过。

最后一口伏特加灌入我的喉咙。

这时我想起了母亲,想起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情景。与此同时,我的意识开始缓慢溶解。我失去了和身体的联系,脱离了钠光灯照耀下的那具棱角分明的身体——那双眼眸的灰色就像雷雨云,就像制造火炮的炮铜。

“它不适合你。”许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我母亲说。

我的手臂甩出,伏特加酒瓶旋转着飞入黑暗。闪烁,粉碎。玻璃、沥青和雨滴。一切起于虚无,最后又归于虚无。

那是我有时会做的梦。我们上次说话的那年,我十五岁。

她有很多名字,大部分都是编造的。

我母亲在桌子那边看着我。她没有笑,但我看得出她很开心。我知道她心情不错,因为我来看她了。

那是在一切都无可救药地恶化之前,她最后一次回到家里。她喝着茶。一如既往的冷茶,加了两块冰。我喝着热可可,双手捧着温暖的马克杯。

“我在哀悼。”她说。

“为什么哀悼?”

“为人类。”

我注意到了话题的变化,思绪也随之换挡:这又是她常说的那种话。就像她的思绪不断陷入的车辙——无论如何前进,终究都会偏离道路,返回荒野。

“我们种族的Y染色体正在退化,”她说,“几十万年之内,它就会彻底消失。”她的目光在房间里梭巡,在每件东西上停留片刻,然后便转向下一件。

我配合地回答:“那自然选择呢?它不是能剔除不良个体么?”

“那还不够,”她说,“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也许是吧,我心想,也许一切都是无可避免的:这个房间,这一天。我母亲坐在我对面,眼神焦躁不安,衬衫扣错了纽扣。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这间休息室。在屋外,风吹起了玫瑰园里的落叶,堆积在波特砌起的那道用来阻挡邻居家柯基犬的石墙边。

波特是她的男友,虽然她从来没承认过。他叫她“我的吉莉安”,就像上辈子欠她那样爱着她。但我觉得,他跟我父亲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这既是他能够陪伴她的理由,也是他没法和她更进一步的原因。

“你姐姐要嫁人了。”她说。

我们早先的对话突然有了意义。我当然知道姐姐的订婚对象,我只是不知道母亲也知道。她活跃的目光定格在我身上,等待着我的回答。

在我母亲的驾照上,她那双眸子被称作“淡褐色”。但淡褐色是种笼统的说法。凡是蓝色、绿色或者棕色以外的眸色,都可以称作“淡褐色”。就连黑色的眸子都可以说是“褐色”,但你却不能说别人的眼睛是黑色的。我曾经这么做过,有时人们会觉得自己受了冒犯,虽然这是绝大多数智人的眸色。对我们遍布全世界的同胞来说,这是正常的眸色。墨黑色,就像黑曜石的碎片。但我母亲的眸色很不寻常。不是蓝色或者绿色,更不是车辆管理局写在驾照上的淡褐色。我母亲的双眸带着名副其实的疯狂之色。我清楚这一点,因为我这辈子只见过一次那种眸色,在她的眸子里。

“地球的磁场在不断波动。”她告诉我,“此时此刻,磁场的热点在南美洲。那些漂亮的极光只是进入可见光谱的带电粒子。我坐你父亲的船去海角北面的时候见过一次极光。”

我笑着点头,这种对话向来如此。她太过沉浸于这些不为人知的事,从来不会长时间停留在凡俗的话题上。她脑子的内部路线始终伸向那些隐匿的真相与深邃的秘密。“磁场正在弱化,但我们在这儿很安全。”她又呷了口茶。她很高兴。

这是她特有的技巧。她能只用眼神就表现出喜悦、悲伤或者愤怒。她把那项天赋传给了我,这种交流方式,就像一种只有我们才知道、不需要言辞的秘密语言。

就在那一年,有位老师说我应该试着多笑笑。我心想,我难道没笑过吗?一次也没有过吗?

即便在那时,我也像极了母亲。

在化学、天文学和遗传学专业都半途而废以后,她最终拿到了免疫学的学位。她拥有热忱,但同时也不切实际。她毕业那年,我九岁。回想起来,征兆早就存在。奇怪的信念,以及后来变得如此明显的那些事。

她的爱既激烈又不现实。也正是这种激烈与不现实,让她的孩子们对她无比信任。因为虽然她的心智显然全无复原的希望,但她身上仍然有着伟大之处。那份伟大隐藏在深处,仿佛潮汐力。

她会推迟自己入睡的时间,给我们讲述睡前故事。在她的故事里,现实和幻想的分界线总在变动。她会给我们讲述科学故事,以及在不同的世界也许能算是科学的故事。

我姐姐和我都太爱她了,爱得不知该拿这份爱怎么办。

父亲没能回来的那天,她最先醒来。她瘫倒在我的卧室里,费力地吐出那些字眼。我对那天晚上的记忆少得可怜,就好像那是别人的故事。但我记得她深吸一口气,打开电灯开关,也惊醒了我——然后无数的岁月化作字句倾泻而出,巨细靡遗。许多次人生化作言语的瀑布。缓慢却无法停止的尖叫。从未真正止息的尖叫。

我记得那个房间。记得墙壁的颜色。近乎照片般的细节,再加上古怪的记忆断层——我本该记得,却不知为何无法看到的事物。我能清楚地看到墙上的旧裂纹。我能感觉到楼梯光滑的木制扶手,还有擦过肩头的相框的触感。我能看到门厅的枝形吊灯上那层薄薄的灰,但我姐姐却不见人影。那些记忆中没有她的存在,虽然当时她肯定在场。又或许她就在那里,站在后方的阴影里。

然后碎石开始刮擦我的光脚,而立足不稳的母亲倒在屋外的人行道上。我站在车道上,身旁是无声打转的红色灯光。我看到了警察,但他们都没有脸。只有手电筒、徽章和仿佛从水下传来的字眼。

你父亲……

她没能说完。没能说出那几个字。

从那以后,一切都不复以往了。对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是,尤其是对我母亲。

现在她又呷了口茶,我看到她眼里的快乐换成了担忧。那双名不副实的,不怎么像淡褐色的双眸。

“埃里克,你还好吧?”

我只是点点头,喝了口热可可。

“你确定么?”她问。

她父亲有四分之一的切诺基人血统,长相也颇为相似。这是她和我的共同点:我们都像自己的父亲。

“一切都好。”我说。

她个子很高,四肢修长,曾经棕色的头发如今掺杂着白色。她永远都是这么美丽。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眼睛了。但不是指颜色,因为我的眸色是蓝灰,而是指形状。我们的表情隐匿真心。我们的双眼保守秘密。

她从不喝酒。一次都没喝过。跟我父亲不同。

她会告诉你理由。

在她的家族中,酒鬼的历史相当悠久。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坏酒鬼”。那种会跟人打架,然后进班房的酒鬼。包括她的祖父、父亲和兄弟,还有她的一部分表亲或是堂亲。所以她明白。就像亨廷顿氏病[6]或者血友病,受污染的血脉会代代流传下去。我不禁怀疑这也是原因之一:对酒精的莫名熟悉感让那两人——她和我父亲——走到了一起。

有时候,就只是因为“笑起来的样子”这种单纯的理由。或者是家族传承的发色。又或者是你拿着威士忌酒杯的方式:展开的手指不经意地抓住杯口杯缘,让手掌悬停在冰凉的棕色液体上方。当你与别人初次相见,却觉得彼此……莫名熟悉的那种感觉。觉得彼此从出生就已相识。也许他吸引她的正是那一点。又或许她只是觉得自己能纠正他的缺点。

因此母亲从不喝酒,一次也没有。她觉得这样就足以拯救自己了。

在我长大成人的期间,她曾多次告诫我不要喝酒。家族中父母两系都有酒鬼,她是这么说的,又告诉我碰都不该去碰,连一小口都不该喝。

“它不适合你。”她说。

不用说,我最后还是喝了。

不适合你。

再没有比这句话错得更厉害的了。

5.

这是实验室里的对话。

萨提维克说:“昨天在车里,我跟五岁大的女儿说话,她说:‘爹地,请别说话。’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在祈祷呢。我需要你安静一点。’于是我问她在祈祷什么,她说:‘我朋友借走了我的闪亮亮润唇膏,我在祈祷她能记得还给我。’”

萨提维克努力忍着笑。我们此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在他的办公桌上吃着午餐——这是房间里唯一没有堆着文件夹、书本和电子元件的平面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

他续道:“我对她说:‘噢,也许她跟我一样,总是忘事。’但我女儿说:‘才不是呢,她都借了一星期了。’”

润唇膏和孩子祈祷的话题让萨提维克忍俊不禁。他又舀了一口加了红椒的米饭,放进嘴里。这种做法简单、口感却像在吞吃烈焰的食物就是他的午餐。

“我厌倦每次都在你乱糟糟的办公室吃饭了,”我说,“我们应该来点变化。”

“什么样的变化?”

“像正常的成年人那样。去餐馆吃。”

“餐馆?你这是在侮辱我。我只是个想帮女儿存大学学费的老实人。”萨提维克佯装生气地摊开双手,“你觉得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么?”

然后他给我讲起了他的两位侄子的悲剧。他们都住在纽约,吃美国食物长大。“他们的身高超过六英尺,”他说着,摇摇头,“个子太高了。我姐姐得不停地给他们买新鞋。在我老家那儿,没人长得那么高。一个都没有。但在这儿,明明是同一个家族,他们却身高六英尺。”

“所以都该怪美国食物?”

“吃牛的人长得就像牛。”他吃下最后一口饭,缩了缩身子,透过牙缝吸着气。他盖上塑料做的碗盖。

“辣椒太辣了么?”我问。这种可能性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我亲眼看着他吃下过足以融化补牙材料的食物。

“不,”他说,“我用嚼烟草的那一边咀嚼的时候,牙齿就会刺痛。”

等我们收拾好午餐留下的烂摊子以后,我告诉他,试用期过后,这里不会留用我。

“你怎么知道?”

“我就是知道。”

他露出严肃的表情。“你确定自己会被炒鱿鱼?”

直言不讳的萨提维克。炒鱿鱼。我没用这个词,但它的确非常贴切,而且一针见血。很快,我就会失业。彻底失业。我的事业完蛋了。我试图想象那一刻,我的胃随即缩成一团。羞愧,还有恐惧。天崩地裂的一刻。

“是啊,”我说,“炒鱿鱼。”

“噢,如果你能确定的话,就用不着担心了。”他将身体越过桌面,拍了拍我的肩膀,“有时无论你做什么,船都会沉的,朋友。”

我思索了片刻。“你是想说有得必有失么?”

同类推荐
  • 盲子

    盲子

    以陕北说书为题材的一部小说,通过盲子、张存亮、张三梅、李植兴等人一生的经历,不同的年纪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仅仅是一种对说书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近百年来发展进程的一个简略写照与折射。里面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一种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面临当下新媒体、物质的冲击该怎么传承怎么改进怎么延续。
  • 605高地

    605高地

    对石茂成的注意源于一个来自淮北地区的青年导游。那天,林东秀因核实某文史事件的场景去了一趟位于市东兴大道的历史博物馆。身为《省史纵横》的编创人员,尚有些稚嫩的她是这家博物馆的常客。一迈进大门,就见一群头戴红色旅游帽的老人堵在门口。一个手持小旗的小伙子正在对他们训话:“……这里都是革命英烈,打败蒋家王朝的历史见证。叔叔阿姨要好好看,慢慢瞧,说不定还能找到你们年轻时的影子,去年我带团就撞上了一个……”老人们哈哈笑。“别不信,真的。你们要是累了就找个地方坐坐,左边是男厕右边是女厕,不要乱跑,跑丢了我们的大巴不等人……”
  • 第一神算

    第一神算

    卜算的虽多,神算极少。哪怕神算也多,第一只有一个。别人卜算用外物,而我卜算用“炁”。2007年的一个女孩失踪,让我卷入了一场诡异的通灵风波,接二连三的怪事层出不穷,落在身上的“死劫”也逐步应验,开始我以为自己是个倒霉蛋,后来才知道,原来怪异的是我自己……
  • 慢慢慢慢爱上你

    慢慢慢慢爱上你

    从不良少女变成女法医的第二年,我在解剖台上重逢了自己的情敌,也是我曾经最好的闺蜜。她的丈夫前来认尸,我终于又见到了爱过的那个男人。十六岁生日那天,做保姆的老妈把一个大男孩带回家,告诉我他是雇主不能见光的私生子,以后跟我们一起住。是他告诉我,这世上没有坏女孩,只有犯过错的好女孩。他还说,以后有男人说爱你,要小心,慢慢慢慢爱……可他没说,那个对我说爱的人,可能就是他自己。一场始于青春的边缘之爱。从十六岁到三十岁,从女孩到女人,从过去到现在,我……慢慢慢慢爱上了你。
  • 父之罪

    父之罪

    《父之罪》是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笔下人气角色,马修·斯卡德的首次登场作品。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一名妙龄女郎惨死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整张床成了血海;与她同住的男孩浑身是血冲上街头,被当作凶犯抓了起来,随后在狱中自尽。女孩的父亲找到斯卡德,希望了解自己的女儿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招来杀身之祸……
热门推荐
  • 未名湖畔的青春

    未名湖畔的青春

    《未名湖畔的青春》题材、体裁均丰富多样,形散而神不散,所有文章都围绕北大、青春、成长、校园、70后、80后等核心词而作,可谓紧贴读者的内心与梦想。全书才气横溢、文采飞扬而不失蕴籍、深沉,字里行间饱蘸着温暖、犀利的人文品质,是作者独立思考精神和全面写作才能的集中展现。
  • 三国小霸王

    三国小霸王

    少林武僧兼黑社会大佬孙河附身到三国江东小霸王孙策身上,使得原本三分天下的吴国发生了重大转折,孙河趁袁曹官渡争斗时,联合刘备奇袭许昌,之后脱身而出,谋荆襄,并交州,吞巴蜀。等袁绍、曹操、刘备混战结束时,孙河已夺取了半壁江山,国富民强,小霸王一匹乌骓马,一杆霸王枪横扫中原,霸王之勇,谁可争锋!
  • 装疯卖傻小丑妃:暴君别乱来

    装疯卖傻小丑妃:暴君别乱来

    该死的皇帝不是妖怪,就是变态超男!为了活下去,只有忍忍!至少暴君长的还顺眼!咦,这个男人是不是皇帝的床替,靠,一夜情是跟他?切,这些坏男人,全都谁怕谁,玩转没商量!哇,这个美男真是太……想吃了……
  • 思考机器之幽灵汽车

    思考机器之幽灵汽车

    《幽灵汽车》作者福翠尔共创作了五十篇以思考机器凡杜森教授为主人公的短篇推理小说。这些作品构思巧妙、布局离奇、解答高明,体现了福翠尔高超的推理创作天赋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故事中的凡杜森教授拥有天才的大脑、敏锐的直觉和精湛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解决任何费解的谜团,被誉为“美国的福尔摩斯”。福翠尔的思考机器探案系列作品代表着短篇黄金时代的最高水平,诠释着推理小说“解谜至上”这一最本质、最纯粹的乐趣。其中如《逃出十三号牢房》等名作,几乎入选了所有推理小说的推荐书单,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一九一二年,杰克·福翠尔携妻子前往英国洽谈作晶出版计划。
  • 根本利益

    根本利益

    2002年的“五一”假期里,当城市里的人们背着大包小包,带着欢笑,忙碌着去那些风光名胜之地旅游的时候,本文的主人——公中共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告诉我,他必须去处理一件“特殊事件”,而且这事“不能再拖了,每拖一天我的心就发揪”。他用这词形容内心的急切与愤慨。
  • 1分钟现场成交法:金牌店员是这样炼成的

    1分钟现场成交法:金牌店员是这样炼成的

    这是一部店员必备的现场成交实用宝典。本书以一个个极具代表性的现场成交场景为线索,以现场成交策略为核心,打磨出一篇篇简单、有效、做得到的现场成交篇章。这些成交策略都是经过门店实战运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对极需提升自身能力但又异常忙碌的店员来说,只需花上一分钟,就能轻松掌握门店销售秘诀,给店铺的业绩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 南山经

    南山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情是个什么玩意儿

    爱情是个什么玩意儿

    不会吞药,每次生病,要么把胶囊打开,要么就到处找锤子把药片搞碎。戴墨镜,竖衣领,帽子拉下遮住脸,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闪入一家药店。出差了,爆笑私房话少了很多,一个人在家的女人又开始走忧郁路线。你看你,没长相,没身材,没能力,真是典型的“三没老婆”。
  • 万界代购系统

    万界代购系统

    【2016星创奖都市职场获奖作品】新书《我有无数打脸订单》已经发布,保证精彩好看!一次意外,陆元得到了万界代购系统。各种代购订单源源不断。化妆品,粮食,军火,要多少有多少。未来科技,外星物品,应有尽有。一个苦逼代购得到万界代购系统后,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打脸盟:984479960
  • 儿童时尚毛衣巧编织

    儿童时尚毛衣巧编织

    本书介绍了约100款各式儿童时尚毛衣的编织,这些毛衣款式新颖独特,孩子穿起来更富有个性,既简单大方,又新潮美观,包括开衫、披肩、裙子、背心、套头衫等。各款毛衣的编织方法清晰明了,有详细的编织图和结构图,以及每一编织步骤的文字叙述,对领子和袖子等关键部位都有单独说明,使读者能够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