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900000018

第18章 把握传统 瞩目未来(4)

宗白华(1897~1986)先生说:“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47]古老的乐舞艺术,就被视为人类以艺术行为通达“道”并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的典型的形式,即《礼记·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合,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在讲到乐舞活动中的人与道(天)的关系时,说得更为具体和直接:“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和其行……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节以羽旃,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合,以著万物之理。”这就是说,乐舞表现的全过程,都是按照天意(道)在创作,它充分体现在物质的、形式的运用以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当然更不用说那些借以“通神”的各种祭祀巫祝的乐舞了。至于发展到“颂圣”性的乐舞,就愈是以“天人合一”之“道”来标榜了。魏晋时代的阮籍(210~263)的《乐论》,曾这样阐发了乐与道的关系:“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近朝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精气。”自然,突出强调艺术活动必须以“自然”之心合“天然”之“道”,使创作过程能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8]的自由翱翔的境地,则应当说更多地是来自道家的“道”的思想内涵,而且表现在魏晋以来绘画领域的艺术追求最为鲜明。南朝画家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而有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49]这就是说,在他看来,自然山水就是“道”的显象。圣人要体悟“道”的真谛,必游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来体悟“道”(自然)的精神,而绘画山水也必须“澄怀味像”,才能通达于“道”。据说宗炳晚年曾慨叹自己的“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50]。这就是说,“澄怀观道”,才是他追求的艺术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艺术的创作思想,无论是近儒还是近道,都贯串着这“天道”与“人道”相融合的“道”的精神,使“道”的精神化为艺术的灵魂,甚至达到“入神”“通圣”的境界,这是中华传统艺术追求的所谓“天人之合”“合天之技”的艺术精神和最高审美理想。

(二)“情与气偕”,“气韵生动”。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也是与“道”相关联的哲学命题。只不过,这“气”在固有的意义上就不同于“道”。“道”虽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但却“无为无形”[51]。“气”则是可视、可感的生命的形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元论》(上)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于天气。”大自然中的烟气、蒸气、云气、雾气、水气、冷气、热气、生物氤氲的呼吸之气,都是宇宙存在的实体。所以管子断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52]人是靠“吐纳之气”以通天,因而,气也主宰着人的生命的历程。孔子则把人气引申为“血气”,阐述了它在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意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53]而“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那么“气”是有,只能生于无,即生于道。道是灵魂,气则是这灵魂的可感可视的生命表现。所以,气,虽然存在于人的血肉生命的实体,却也在社会发展中被物化为人的精神“生命”,成为精神与生理综合的形态特征,因而,孟子有“善养吾浩然之气”之说。这所谓“浩然之气”,当然是指的道德上的善的崇高,养育和熔铸了人的精神气质。但孟子认为,这种精神气质,又是可以从人的社会行为和血肉生命中可感、可见、可知的。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54]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作了这样的描绘:“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55]这不只显现了个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与情感意志融为一体,而且这“浩然之气”,已升华为个体人格的最高精神美质。这当然是积极“入世”的社会中人的人格美、精神美;这种“浩然之气”可以“养育”出为国为民的贤臣、良将、志士、仁人。孟子的这种“气”说,不仅在社会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渗透着中华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还在借贾雨村之口运用阴阳二气之说,以品评他小说中的叛逆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位时代的“怪胎”。

中国古代文论多以气论文。曹丕(187~226)即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56]。刘勰则对曹丕的文以“重气之旨”加以发挥,提出“气以实志”,“情与气偕”的观念。所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57],更加强调了文章的才情来自作者的个性与气质。不过,艺术的审美,主要讲求的却是“气韵生动”。如果说,儒家的观念是以气为质,那么,艺术的“气韵”范畴的内蕴,更偏重于与道家的玄的意味相通的韵的追求。在绘画、音乐的理论中,则是气韵、韵律、神韵、韵味诸概念主宰着艺术优劣的品评。有的论者这样解释“韵”的含义:“有余意之谓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韵在审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始自魏晋南北朝的所谓人物品藻,也是在玄谈与清谈中形成的品藻标准。最初,它本是用来评论人物的风姿的。《世说新语》以及相关的史书——《晋书》、《南史》、《宋书》、《齐书》、《梁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品藻”,无不以“气韵”为旨归,所谓“风韵秀彻”、“雅有远韵”、“道韵平淡”、“玄韵淡泊”、“风韵清疏”、“苦节清韵”等等,其内在意蕴总含有道家淡泊超世的情趣。南北朝又是中国人物画大发展的时代,而以“韵”为品藻人物的气度、情调大小、高低的标准,也自然地进入了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终至成为囊括一切绘画创作的重“韵”之风,“气韵”则是作品内在的精神生命。谢赫所说的画之“六法”即有“一气韵生动是也”[58];张彦远称画“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59];荆浩提出的绘画“六要”里,虽“气”“韵”分说,却放在“一曰气、二曰韵”的最重要地位;北宋以禅论画的黄庭坚则强调说“凡书画当观韵”[60];至明代,董其昌更以“气韵”为绘画的审美最高境界,把绘画分为南北两宗,并特别推崇以“韵味”见长的南宗。于是,在“气韵”追求中又重“韵”之风,几乎统治了明清以来的画坛。在这里,无论从哲学的命题到艺术的审美意识的发展,都可以看到所谓儒道释互补或儒道释“同源”给中华艺术特征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境皆独得,意自天成”。既然对“道”的追求是中华艺术精神最根本的特征——艺术的灵魂,而“‘道’之为物”,又是“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61],因而,在“道”的精神统率下,这有与无的周行不止,在传统艺术中也派生出体现它丰富内蕴的审美范畴和概念,如形神、虚实、韵味、意境等,而“意境”又是艺术家与欣赏者在艺术活动中的高层次的追求。

“意”,在中国古典哲学观念里,是指对“道”的体悟而言。所谓“道意”,主要是道家学说的概念,在魏晋玄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至唐,被引进艺术而成为审美范畴。“意”则是指艺术家创作时的主体构思的“立意”,所谓“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意不在于画”[62]其内涵还没有多大的改变,后来逐渐演化,特别是绘画范围里,“意”被认为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中的情景交融的产物。张彦远所谓的“意”乃由“境与性会”而得,就已有了主客体相融合的境界。只不过,盛唐诗人王昌龄(?~约756)把“境”引入美学范畴[63],“境界”的连用,却是来自禅学启示的“佛境”“禅境”的内涵与借用。抛开那些神秘的说教,佛学的所谓“意境界”,以及“佛境”“真境”“智境”之类,无非都是指对“佛性”的体悟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高度。

如果说“意”的内涵,多来自老庄与魏晋玄学的“道意”,那么,“境”,则是佛家“禅境”的直接借用。而无论是“道中之境”还是“禅中之境”,归根结底,所追求的就是艺术思维中的“虚静”与“空灵”。二者可算是道释互补,“道意”在前,“禅境”则发展了“道意”。它们被引进文艺领域而有“意境”及其内涵的连用和发现,催化了唐宋以来意境说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许多诗论家与画论家都以它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心灵境界。晚唐《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司空图(837~908)又以道家的“道意”总结了“意境”的“四外”的表现,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4]、“韵外之致”、“味外之旨”[65]。

“意境”这一生根于中华文化土壤里的特有的艺术美学范畴,自从唐宋迄于今天,已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以诗、词、书法、绘画中的探讨与论述最多。而在诗与画的“意境”创造中备受推崇的,又是盛唐诗人画家王维。作为诗人,他虽取材广泛,却仍以田园、山水题材的作品最多,而且他多才多艺,音乐、绘画、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绘画也包括理论,都备受后人推崇。可惜,他的绘画作品目前难得一见。今传有《伏生授经斋》,被认为是王维之画本,也有著名的《辋川图》传于各代著录之中。传说他所作的《山水诀》、《山水论》,就倡导画家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妙悟者不在多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意”就是来自对山水的“自然之性”的“妙悟”,是神与景游;而在王摩诘“妙悟”的“意”里又是离不开“禅”的精神感受。所以,在画论家以至“士夫画”(即文人画)的倡导者看来,王维的作品是“典型”的“意境”创造者,是“妙上品”。宋代沈括高度赞扬王维的创作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66]。苏轼还把王维同吴道子作了比较,甚至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67]苏轼既是“士夫画”创议人,又是禅意玄想时在襟怀的高士,因而,他如此崇尚王维所创造的“虚静”的意境,也是必然的。元代汤垕评王维作品说“盖胸次潇洒,意之所至,落笔便与庸史不同”[68],也是着眼在意字。到了明代董其昌(1555~1636),已公开尊王维为南宗绘画之祖。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元,已基本上是文人“写意”的天下,而以禅境论诗画,更是苏轼完成“意境说”的核心命题。“意境”成了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审美的最高范畴。也可以说,艺术上的有无、虚实、形神、韵味,都包孕在这“意境”创造之中。委婉含蓄,深沉微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虽对自然景物有真实、概括地观察、把握和描绘,却又不追求客体对象的外在的形似,而是表达着富于生活风神与人生理想的形象的真实,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发现、品味、抒发和追寻。

“意境”,这一具有中华文化传统与艺术特征的美学范畴,虽然最早是由“道意”“禅境”引进到艺术创造和艺术理论的概念中来,多用于诗与画的境界的创造和分析,但自宋元“文人画”大兴起,“意境”说则已广泛运用于书法、音乐、舞蹈、园林等各传统艺术门类,即使由“俗文艺”发展起来的戏曲、小说,在它们的特有的艺术形态和体裁中,也丰富和升华着意境的创造。用王国维的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69]那么,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并达到高层次“境界”,给读者以“写通天尽人之怀”的艺术感受的,就至少有关汉卿(约1210~约1280)的《窦娥冤》、王实甫(约1260~1335)的《西厢记》、汤显祖(1550~1616)的《牡丹亭》和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作为他们各自生活时代的代表作。至于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可以说,既综合了雅与俗,又升华了各门类艺术的成就,通过对小说形态的诗境、情境、事境的描绘,把艺术的意境美的创造,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更深更广的层面里。

同类推荐
  •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

    舞蹈,是种活的造型艺术,是感情的最真率、最完美、最有力的表现。灵魂的舞者们,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用原始的肢体律动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美的思想。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
  • 美术评论及其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术评论及其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行政、编辑工作之余所写评论文稿《形象化的能手》、《当代美术片论》与《当代美术家解述》等书的重点篇目的合集,并有作者的水彩画、彩墨画与速写多幅。该书是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成果体现,既有对近现代著名美术家,和中青年很好作者创作与理论成就的论述,也有对各时期创作热点问题的短论,以及对亲友的怀念文章。
  • 打回原形

    打回原形

    新文人画代表朱新建随笔集,王朔、陈丹青、姜文、陈村、叶兆言、苏童、杨葵联袂推荐。朱新建刻过一枚闲章,“打回原形”,这次拿来用作书名,因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近三十万字,收录了朱新建这辈子散落在各处的话语,有关千年画史,文人往事,古今中外,世事纷呈;有精妙通透的阐释,亦有零零落落的碎语,却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或深或浅,或隐或白,都是他的性情与风流。
  •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热门推荐
  • 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

    我哥死了,诈尸了,刨了别人家的祖坟;我嫂子也死了,变成了厉鬼;我还活着,但是有人希望我死,也在想方设法的害死我……
  • 冷历史

    冷历史

    《冷历史》绝对是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最好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但又知之不详的历史常识,它们隐藏在生活中,每每提及又被人追问时,不免出现答不出的尴尬。例如,“五脊六兽”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何用它来形容身体难受;为什么说祖坟冒青烟,而不是紫烟,白烟;谁才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当“尚方宝剑”遇到“免死金牌”究竟谁胜谁败?古代的情人节究竟是哪天;张飞是莽夫还是儒将……
  • 禁断空间

    禁断空间

    若不能超越天地逍遥方外,即便身化劫灰心亦不灭!一处让所有强者都绝望的大陆;一段化身神明可长生不死的传说;这里是庇护的温室?还是禁锢的牢笼?是上苍的垂怜与期待?还是天道的摒弃和诅咒!
  • 乐之本源喜之城堡

    乐之本源喜之城堡

    引发了一场前所末有的……,令人费尽脑思。
  • 王府里的小娘子

    王府里的小娘子

    满京城都听说了,六皇子新娶的正妃是个刚还俗的小尼姑。道贺之余,大家也很好奇,王妃“无欲无求”,夫妻生活怎么过?对此,皇子妃挑了句禅语当答案:饥来食,困则眠。六皇子皱眉,提笔蘸墨:困则一起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凤凰祭司

    凤凰祭司

    酆都城和凤凰教的矛盾由来已久,在羽霖公主的带领下,卫队和贝隆带领的凤凰教爆发了大大小小十场圣战。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卡卡由于一次偶然的机遇被一个神秘的黑衣人踹到公主的马前,被关进了一个名叫“翠红楼”的地牢中……丧心病狂的贝隆召唤出复活不死军团的阿娜之火,在卡卡奋不顾身地将其扑灭之后,一切归于沉寂。出人意料的是,那个荒诞的浴火重生竟然在卡卡身上发生了……
  • 子弹无痕

    子弹无痕

    赵林、武侯、程平会终于成长为特战队员。他们在坚守特战队员誓言的同时,也收获着爱情的喜悦。高考生吴铭因为特警学校没有女学员名额而苦恼。在大学里。徐文风对赵雪一见钟情,并为得到赵雪青睐努力改造自己。 刘欣竭力成全女儿孔圆圆与赵林的婚事,赵林之父牺牲真相浮出水面,赵林不得不经受事业与感情的考验。程平会与田蕊,事业与爱情之间必须作出选择。面对挫折,是逆风前行还是知难而退?老一辈武警人卸下肩上的枪交到下一代人手里。赵林、武侯等成长起来的武警人成为共和国安全屏障的中间力量。以徐文风、吴铭、马小宁为代表的新一代武警人,以崭新的姿态站在共和国绿色舞台上,延续着前辈的信念和理想。
  • 混在都市当死神

    混在都市当死神

    前言:本小说有点慢热,跪求大大们坚持坚持。介绍:想象一下,如果把动漫死神类似的能力搬到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身怀死神能力混迹都市潇洒装比,想想就很带感呢。当然,生搬那是同人了,咱既然投了都市,就得改巴改巴,不过我保证,改出来的会比同人类的有意思。ps:本文不是同人向作品,不含动漫的人物、情节。
  • 了解大自然的脾气:气象知识

    了解大自然的脾气:气象知识

    你了解地球吗?你知道是谁给地球披上神秘外衣的吗?你见过神秘奇异的佛光吗?你听说过缥缈虚幻的海市蜃楼吗?你喜欢冬日里堆个雪人、打个雪仗吗?……本书将带你进入一个变化万千、妙趣横生的气象大世界。这里有你闻所未闻的虚幻意象,有奇妙无穷的风云世界,有奇光异彩的美丽天空,有妙趣万千的气象知识,让你领悟酷暑与严寒的交替,带你瞬间进入不同的国度。翻开这本书,你将站在神秘天空的巨大舞台上,亲眼目睹多姿多彩的云霞,亲手触摸漫天飞舞的雪花,亲密感受绽放异彩的极光暮光和曙光,还有那惊心动魄的雷电,狂暴肆虐的台风、声势浩荡的龙卷风……它们所扮演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明的角色,上演的一幕幕妙趣横生的剧目,让你目不暇接。
  • 他是魔尊

    他是魔尊

    次元崩裂的世界,竟然跳出各样存在于小说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