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断断续续的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初读《道德经》的人会感觉其晦涩难懂,原文读着读着就让人头大。通过几年读《道德经》,我发现《道德经》应该是被打乱的。或者是被重新整理、分篇的时候打乱了,或者本身就是打乱的。于是做了点调查、研究,还真是有一些发现。
我们现在研究《道德经》要比古人有很大优势,这得益于我们的考古工作。以前历代沿用的版本应该是唐代以后的版本,《道德经》这个名字也是唐代后才沿用的。历代学者对《道德经》进行校译,由于不解其意,造成了对文句的增删误改,致使《道德经》版本甚多。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幸运,先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甲、乙本,后来又有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
楚简的《道德经》应该是最为原始的珍贵资料了。如果看楚简的《道德经》你一定会认为,《道德经》本身就是非常散乱的。因为楚简《道德经》分甲、乙、丙三本,甲本5组,乙本3组,丙本4组。甲本1组就像一个大杂烩,很多文句都融合在一起,其他各组好像是简单的分类。
唐代以后的版本就是把马王堆帛书版后边“道经”部分放到了前边,前边“德经”部分放到了后边。其实马王堆版就已经分篇整理了,它九章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八十一章《道德经》的雏形。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明显要比楚简版更加完整,显然是经过了周密的校正。这里有一个亮点,就是把“善”归入了“玄德”。
据说是老子弟子的文子所著的《文子》,里边多处引用《道德经》,但是都是在长篇中引用一段。这更加能证明《道德经》可能本身就是混乱的,但不知道具体为什么。而且很奇怪的是,老子弟子应该不少,但是没有人完全理解《道德经》的真意。不管是《文子》,还是《黄帝四经》,著作时候都不能依照“道法自然”这个最基本的原则,所以远离了道家的真意。
既然《道德经》本身就是混乱的,而且现在常见的版本排序又不是很好,我们为什么不重新排序,加以研究呢?
按照这个想法,我对《道德经》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按照意思相近的进行分类编排。编排后的《道德经》分为七篇,以下是分篇及详述:
道原篇:道原篇写的是《道德经》中道家思想的基础理论,里边写了很多道家对“道”最本质的认识。
明道篇:明道篇应该是老子观察到的一些非常本质的“道”。虽然篇幅不多,但都是揭示一些非常本质的问题。
为道篇:为道篇写的是道者在为道时候的一些思想,对于为道有很大的指导性。
德善篇:把善、德合为一篇写,是基于善、德都是人性的部分考虑,而且我认为德就是用人性的善去做为道的事。
为圣篇:为圣篇写的是道家对圣人的理解和能够为圣的一些指导思想。
道国篇:道国篇写的是老子关于治理国家的一些政治主张。
其他篇:不能归入前六篇的其他章节。
通过重新排列、校译《道德经》,我发现道家思想和其他思想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道家的思想真是顺应那句“道法自然”,道家的所有思想都是从自然中出来的。所以解读、研究和发展道家的思想,一定要有“自然”的思想。
“道法自然”,究竟什么是自然呢?现在词义对自然的理解就是生态圈、大环境。但是我对自然的理解更接近自然而然的意思,也就是自然达到的状态。《道德经》中认为先天而生的是物,后天经人为加工的是器。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万物又都是有他的“道”的,“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物按照“道”运行达到的状态也就是自然。好像一棵树,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长成高大的树木,最后逐渐衰败成为枯木,整个过程就是自然。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道德经》的思路。我并不认为自己编排的版本很好,有一些地方编排时很仓促。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分篇方法,也可以自己另辟分篇方法。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自己重新编排、重新校译一本属于自己的《道德经》,就像《道德经》所写“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在注译的时候我尽量忠于原著,尽量少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所以译文有些地方和原文很像。还有一些地方原文文句太过精妙,感觉自己没有能力注译。不过古文一字多义,而且各种意思差异大的情况很常见,导致注译差距会比较大,也导致了注译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选择字义,影响注译的结果。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最适合自己的版本才是最好的。
最后写一点读《道德经》的心得。
《道德经》一书版本众多,众多版本中文句、注释亦有较大差异。我比较推荐的是传世的版本中傅奕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荆门郭店战国墓出土的竹简本(简称楚简本),这些都是《道德经》比较经典的版本。
帛书本《道德经》甲、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帛书本中多假借字和异体字,其文字的确定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校定的本子为准。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甲本为准。甲本有缺失,以乙本补足,乙本有缺失,以通行本补足。帛书本《道德经》是“德经”部分在前边,“道经”部分在后边。市面上也有“道经”在前边,“德经”在后边,按照帛书本修订的《道德经》。本书就是以帛书本为蓝本,结合王弼本校译的。
王弼本《道德经》,也叫通行本,是传世本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后世研究《道德经》的人多是从王弼本入手的。
傅奕本《道德经》,是唐代傅奕校订的《道德经》。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道德经》的最原型版本,也应该是王弼本的原型。
楚简本《道德经》,是年代最古老的《道德经》。看内容显然有部分缺失,内容不为全本。但是我认为楚简本是最原始的版本,最接近原始状态的《道德经》。
我认为现在大家注释《道德经》的时候,容易犯三个错误:
一是老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朴”,所以老子在书写文字的时候也很质朴。现在很多人在释《道德经》的时候,总是犯了夸大的错误。如把“玄鉴”释义为心灵。其实老子就是本意,但是到了现在释义的时候就变成了比喻。
二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写的是“道”,不是“理”,也就是“自然”的思想。人主观认识到的是“理”,难免会有人的主观臆测,而“道”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就是道家思想和其他学派、宗教最大的差异之处。道家都是通过认知自然得到的真理,不会去创造真理。就好像儒家讲仁、智、礼、义、信,墨家的亲士、修身、所染、法仪,这些都太过于执著于人的某一些特性进行培养。而道家说“生而弗有,长而弗宰”,就是要发挥人的天性,尽量顺应人道。
三是道家最根本的思想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所以读《道德经》的时候要有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就好像《道德经》中的“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国家昏乱,案有忠臣”,就是最好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当大道败坏,就会呈现出来仁义的重要性;智慧出现,同时诈伪也会呈现出来;至近的亲属间不和,就会呈现出孝慈的可贵性;国家昏庸、混乱,就会呈现出忠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