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五年来,散文和随笔写得不多,因为手头一直在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这本集子里的短文,大多是在长篇写作的间隙里,陆续插空写下的。攒了两三年,才攒下十几万字。
因长春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大家书系”,我将近年的新作加上部分旧作,勉强凑成一集,就算是送给自己,再转送给读者的新一年礼物。
也许,对于我来说,“自己”,是唯一重要的。“自己”意味着个人、个体、个性;意味着一个真切感受着世间的痛苦和欢乐的生命活体,一个热情地生活过、冷静地思索过而后留下的私人笔记。前几年我拒开博客,近几年远离微博,但我理解并赞赏博客与微博。我相信,那是由于人和人之间渴望精神的交流。人们需要在喧嚣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及隐秘的内心世界中,寻求对话交流的可能,或在彼此互换的信息传递中,使自己振作、充实。
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或许,变得愈加寂寞孤独……
然而,我依然按着自己习惯的写作方式,在散文和随笔这些相对自由的文字中,在这些不需要精心虚构人物和情节的篇章中,给自己开一扇透气的窗户。我曾产生过奇妙的感觉:天黑下来,窗户关上了,灯光投射在玻璃上,四壁变成了多棱镜,从镜面上可以看见无数双眼睛在一眨一眨……
如果说,小说通常是在替别人说话,对别人说话;小说中的“我”,大隐隐于“故事”;如果说,小说的叙述者是生活的“旁白”,那么,散文随笔便类似于“独白”了。在散文和随笔中,我是显形的,我只对自己说话——我行,我见,我读,我想,我爱,我恨……用坦诚率真的文字——我记下!
假如我始终把自己深藏在小说里,我会觉得憋闷、委屈、难受。所以我想方设法要攀上散文的救生圈,浮出水面来歇息。我不是一条遨游于深海的大鱼,而是热爱海洋和陆地的一种两栖动物。
但愿读者能在这些散文和随笔中,看见我的喜悦、迷惘、虚静与忧思。其实,世上所有的人和人,在人性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如此强调坦诚而真实的“自己”,恰恰是为了寻找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异”与“同”。因为,每一个独立而具有尊严的个体,都是构成我们理想中的公民社会的基石。
虽然深知自己至今仍然难以抵达我所向往的美文和哲思的境界,创造那种真正的大散文应有的自由而严谨的文体,写出深邃、洗练、简朴、优美的语言文字,但我仍对散文真情以待,痴心不改。
2011年10月30日
(本文系散文集《君子不独乐》序,长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