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墙有点形同虚设,被冷落在一边。
天意难测,这造反派渐渐分成了两派。都是保卫毛主席的人,照理说应该是一家,但可能因为在保卫的办法上起了分歧,先是吵,后来就打起来了,而且越打越凶,不可收拾。
“川医”的大墙,这时又有了用武之地,上面捅开大洞小洞,做了枪眼,那大墙本身就成了掩体,高大结实,让人放心。
“川医”大墙外有家工厂,国营的,不知何故,同镇守“川医”的一帮武装中学生结了梁子,学生每天从枪眼往厂里打冷枪,打得厂里的人都蛇行鼠窜,弯着腰走路。
工厂不堪其扰,就从保卫科调了个老兵来,那老兵在朝鲜参过战,是个狙击手。老兵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两天,一枪未发。第三天,学生们又来了,一共三个人,三条枪,先从枪眼往外看,好决定往哪里打枪。不料电闪雷鸣,老兵的枪响了,扑通撂倒一个;第二个还要发怒,挤到观察孔,不及看清,“啪”一声又吃一枪;第三个慌了,赶紧往下一蹲,那老兵早看清楚,下面贴地的地方还有个枪眼,一声枪响,一股血光,第三个也躺倒在地。
这三个人后来被埋在“川医”的钟楼旁,立了碑,称为少年英烈,到了“华西医大”时代,墓、碑都被夷为平地,不知去向。
“华西医大”是新时代,改天换地,气象一新,那大墙肃杀狰狞,与周围一切都格格不入,于是又遭拆除,代之而起的是环校一圈的烤肉店,大盘鸡,炊烟缭绕。学子云集于此,觥筹交错,一片繁荣景象。
最早无墙,后来是花墙,再后来是大墙,最后商铺作墙,这是历史,您也记好了。
钟楼的故事
华西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都是建校时期修建的,各有各用,但名称却不可考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称呼,就把这些建筑依次编了号,一共八座,都称作楼,其中三楼可能是以前遭了火灾,后来重建的,称作新三楼,六楼一直缺失,直到“文革”前才重新建好。另有两座,一座是办公楼,是川医的首脑机关,另一座与办公楼东西相望,是华西的图书馆。
华西的楼有个特点,你一看,就感到它洋盘,明显是老外弄的。比如窗户,长方形,上面却拱个半圆出来;又比如四楼,顶上居然是个塔,教堂一般;还有一楼,二楼的门楼,用斗拱飞出来,上面的木雕,像鹰像雕又像鹦鹉,那东西的造型,神态,完全是玛雅文化那一路。但你仔细一看,这些楼飞檐高挑,木柱昂然,依然是中式的,没人说得清是啥原因。
这一群建筑中,还有鹤立鸡群的一位,你猜得对,就是川医的钟楼。
钟楼建于1926年,是一个美国人私人所为。钟楼拔地而起,倚云而立,又用紫红染墙,青瓦做顶,还不挑飞檐,用的是汉唐风格的顶和檐,庄重,威严。钟楼顶层方方正正,四面各有一个钟面,四面佛一般,八方可见。
钟楼背后是个半圆的荷花池,像把弓,钟楼正好立在弓弦的位置,像一支弦上之箭。据说从前有风水先生来看过,说这个势不好,犯凶,让人在钟楼正前方挖了个长池,里面满种荷花。那风水先生说,这长池也像一支箭,但箭倒地而成,不在弦上,再种了莲花,就破了钟楼的凶势。
这风水先生恐怕还是有两刷子,钟楼屹立百年,历经战火、动乱,至今完好无损,照样庄重而威严地走时、报时。你说要不是那风水先生破了凶势,钟楼哪得如此平安?
钟楼是机要重地,因此大门常年紧锁,不让随意进出。但还是有小孩始终不明白那钟是如何走动的,他就好奇,加上调皮,就从窗户钻进去想看个究竟。翻进去一眼扫千秋,钟楼里竟空无一物,只有盘旋而上的木楼梯,小孩顺梯而上,到了顶端,才赫然见到一架巨大的机械,大小齿轮,粗细弹簧布满一屋子,在那里咔嚓咔嚓地转动。旁边还有个大磨一样的东西,是用来上发条的,小孩伸出手臂一比,上面的链条比自己的手臂还粗,小孩伸伸舌头,从此一生都敬重钟楼。
钟楼屹立在荷花池前,不是拿来做摆饰,它是实用的,钟楼就是一架巨大的自鸣钟,敲钟吃饭,敲钟上班,都要听那钟声。钟楼的钟声洪亮悠扬,节奏也很合适,不紧不慢,听着声音不大,但可以传得很远,不说声震百里,传到十里之外是可以的。华西坝那一片的居民大多不买钟表,一是当时穷,二来就是因为有这座钟楼。你不要看钟楼的机械都五大三粗,走时却出奇的精准,很多有手表的,都时不时要靠它来校时。
那时周边的婆婆大娘,都要给家人做饭,做饭的时间不一定都在正点上,听不到钟声,就要出门看钟。10点半,去买菜,11点半,打米做饭,全靠了那口钟,生活规规律律,巴巴适适。有不会看钟表的,就要向那看了回来的讨问时间,自己好安排家务。本来可以直接问的,又怕人家不说,就事前喊,张婆婆,你看钟啊,帮我看一眼哈。说好是帮看的,等看钟的回来,她再问,人家就不好不说给她了。
这钟楼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走时、报时,公家百姓都离不开它。但是花无百日红,到了“文革”时候,这钟忽然哑了,变得悄无声息,也不走时了,指针停在10点10分,双眉竖立,一副怒相。
这时钟楼变成了红卫兵的广播室,四面佛一样的钟面上,都装了高音喇叭,天天吵吵闹闹,弄得钟楼烦不胜烦。
钟楼的怒相一直保持了三年,才慢慢舒缓下来,不过再次发出洪亮悠扬的钟声,却是在十年之后。
钟楼象征故乡,现在的城市、乡村,建得来千人一面,走到哪里都不是故乡,对华西坝的人来说,只有见到这钟楼,才算见到了故乡。
现在成都也建了几座带钟的商品楼,也敲钟,钟声是那种电子声,嗲声嗲气,要死不活的。
将军院长
华西从建立之初就有院长,这自不用说,如果从华西协和时代算起,前后院长恐怕有几十个,但在位时间最长的,当数“川医”时代的那几位。
“川医”高墙大院,院长们也深居简出,世人都不大认得他们。直到有一天,广场上开起了批斗大会,百姓们才得以见到院长们的风采。实在不幸,那天的院长们却没什么风采可言,一个个项挂黑牌,披头散发被人强按住立在土台上,狼狈不堪。当中那一位,身材高大,却被两个红卫兵摁住,屈身弯腰,无可奈何,身上不知哪里弄破了,星星点点的血迹把一领雪白的衬衫染得殷红,旁人指指点点地说,那就是“川医”大名鼎鼎的“将军院长”。
“将军院长”是真正的将军,军人出身,你到“名将录”去查,一定有他,少将,一颗星。
将军生得高大,倒不见得威猛,不像枪林弹雨中经历过的人。平日里对人很亲切,特别喜欢逗弄小孩子,揪揪耳朵,拍拍小脸,说几句什么,小孩知道是善意,就对他笑,只是不大听得懂他的方言,只好还是笑,将军便大笑。
将军有时要外出会客,这时就要披挂起来,将军服一上身,将军的威严就出来了,将星闪烁,大腹便便,好一个将军。
百姓都知道将军有两件宝贝,第一件就是那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是将军的专车,通体光可照人,亮如明镜。车一到来,邻里闲人就围过去,嘻嘻哈哈地看,有胆大的还要出手摸一摸,车身打了蜡,那指头雪茄一般杵上去,还不弄个满脸花。司机心中恼怒,却不好声张,便暗弄机关,把车身通了电,谁要一摸,便弧光闪闪,吓人一跳。
将军还有一件宝贝,却是一对,那就是他的两个女儿。大的一个很漂亮,小的一个还要漂亮,也不冷漠,见人就打招呼问好,很有礼貌,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让人感到修养也很好,不愧为大家闺秀。
这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就在这说话的节奏上见分晓。大家闺秀心中坦荡,天不会塌,塌下来将军也会顶着,有啥好怕?心中不慌,说起话来自然不紧不慢,透着斯文。这小家碧玉就不一样,面目尽管秀丽了,但心里太多的事,嫁个丑鬼怎么办,坛子里没米怎么办,纠结不清,说起话来就慌慌张张,哗啦啦一下,乱枪一样扫出去,身份就暴露了。
每到风和日丽的时候,两个宝贝女儿还要搬把藤椅,坐在花园里看书,大概受了保尔.柯察金的影响,这时两个都要穿上水手服,模仿着冬妮娅的形象。
后来两个宝贝要上高中了,将军怕路途遥远,苦了女儿,就命“川医”的工匠在大墙上开了个小门,专供女儿们进出,抄个近道的意思,爱女之心,情理之中。
将军不只对女儿好,对手下的也不错。灾荒年间,粮食稀缺,民间常有饿死的,院里的人也得了水肿病,半死不活的。将军怕他身边的人也饿死了,就专门设了个小灶,每周一餐,让手下大将们前来补充营养。小灶上有肉有蛋有白糖,有时还有牛奶,都是将军千辛万苦弄了回来的。
将军身边的人一个都没饿死,全靠了那颗将星。
却不料事过几年,“文革”来了,今天开起了批斗会,翻出老账,一是女儿门,二是营养灶,要将军说清楚,为啥要搞特权。
这是从何说起!将军感到有口难辩。
省长坐车不买票,百姓坐车要给钱,这里面哪有啥特权,天道如此,何至于大惊小怪。
但今天天道变了,小将揪住了大将,小门呀,小灶呀,死活在特权上纠缠。将军一辩,挨打,再辩,再挨打,将军不辩了,这哪是说理的地方。
将军被纠缠一天,饱受皮肉之苦,被押进了牛棚。
牛棚里很热闹,当年吃小灶的都在这里,也有脾气大不怕的,还在那里骂骂咧咧,将军百感交集,坐在地上不发一言。
将军所在的牛棚,只管住不管吃,伙食要靠家人送来。夫人此刻不能来,两个宝贝也不能来,挡得住千军万马,挡不住饿鬼来袭,将军有些发愁。还是老话灵验,道是患难有真情,将军家的保姆此刻成了忠勇之人,天天来送饭,天天来打探,把将军的情况也顺便捎了出来。
将军是部队出身,老首长听说将军的情况后,可能暗中帮了他一把,将军脱离苦海,从此无影无踪。“文革”结束后,有人在北京见过他,职务好像还升了一点,只是一头白发,今不如昔了。
瘸子院长
开批斗大会时,被押在将军旁边的,还有一人,也是个院长。此人带有伤残,是个瘸子。个子不高,但来历不浅,是红军出身,开始是红小鬼,后来是团首长,身经百战。从长征到解放,白匪,日寇,国民党,凡不顺眼的都打过,那条腿也被日寇弄断了。后来跟着刘邓大军入了川,与将军院长不是一个部队的人马。
瘸子院长行走不便,走路时要拿根手杖,一拐一拐地走,但心里很为他的瘸腿自豪,那是打日本人受的伤,那才是本事。
瘸子院长也有专车,灰色的,比将军院长的稍稍旧了些,不过也是伏尔加。瘸子院长的司机允许闲人摸他的车,从不发火,也不放电,因为那司机每次来接瘸子院长,都忙着钓鱼。
瘸子院长住在紧靠荷花池的一座小院里,花红柳绿,很清雅。荷花池是“川医”的鱼塘,严禁钓鱼,但司机不管,每来必钓,瘸子院长驭下宽厚,也不管。守鱼塘的是孙老头,知道他是瘸子院长的司机,不敢管,那司机每次都提前到来,就为了钓鱼。
司机把车停在门口,按按喇叭,通知瘸子院长,然后从后备厢里拿出鱼竿,直奔荷花池。此人心大,用的饵料也大,用半个馒头挂在钩上,要钓大鱼,照鱼饵的尺寸,估计有鱼上钩,他也拖不动,所以荷花池鱼群如云,他从来没钓到过。瘸子院长有时也来看他钓,不时摇头说,“太大,太大了”,是说他心太大了,司机听得懵里懵懂,瘸子院长也不点破。
瘸子院长是武将出身,枪不离手,虽然现在当了文官,家里还是存了一支枪,是美式卡宾枪。守鱼塘的孙老头知道这事,时不时就要撺掇瘸子院长打打枪。
荷花池旁边就是那个举世闻名的钟楼,顶上站满了鸽子,那是公家养了做实验的,都是菜鸽子,定力差,飞出一里就迷失方向。大墙外面有个养鸽子的,看准了这一点,就训练了拐子来拐,拐子都背着鸽哨,在空中“呜呜”地响,菜鸽子好奇,跟着飞呀飞,就飞到汤锅里去了。
拐子中有一只麻点雄子,尤其厉害,每次都背个瓮坛鸽哨,“嗡嗡”作响,那拐子还毫不费力,照样穿云破雾,在天上撒筋斗,摊烧翅,披金大衣,十八般武艺看得人叹为观止。每次只要它一来,菜鸽子马上头脑发晕,起身相迎,糊里糊涂就随它而去。
孙老头恨死这只鸽子。
孙老头自有办法,他知道瘸子院长枪法了得,就撺掇瘸子院长来收拾它。
瘸子院长听说打鸽子,就技痒难耐,倒提了枪来到荷花池旁,抬头看那鸽群,孙老头在旁边指点,一会儿这只,一会儿那只,不得要领。你想那鸽子在天上不停地飞,只有拳头大小,还有菜鸽子混杂其间,哪能轻易辨得出?瘸子院长不胜其烦,推开孙老头,屏住气,自己亲自来看,四周鸦雀无声,只听见鸽哨在空中“呜呜”地响,这时就听“哗啦”一声,瘸子院长推弹上膛。孙老头还来不及看,“砰”的一声枪响了,声震九霄,脆如裂帛,孙老头定睛一看,竟然一箭双雕!一只拐子被打断了翅膀,打着旋往下落,那只麻点雄子在空中就被打得粉碎,尾羽上掉下个瓮坛鸽哨,足有乒乓大小。瘸子院长吹吹枪口青烟,问:“拐子何在?”孙老头目瞪口呆。
瘸子院长过去英雄,如今依旧了得,但今天不行了,也被扭在了批斗台上,双手反剪,弯腰曲背的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