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美国投资家、企业家及慈善家,被称为股神,尊称为“奥马哈的先知”或“奥马哈的圣贤”。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赚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入11周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只股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股市总体呈现踉跄下跌的趋势。面对这种行情,向来善于寻找潜力股的巴菲特还是在耐心等待,他在静静观察局势的变化,寻觅最佳的出手机会。不久之后,华尔街热门股票一个接一个地急剧下跌,股市一片混乱,巴菲特的机会来了。
经过严密调查和筛选,巴菲特把目光投向了他所熟悉的报刊业。他果断出击,从1973年中期开始悄悄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金融灾难中,很多投资者正经历着痛苦和绝望,他们都认为此时大举入市的巴菲特是在冒险,无异于自取灭亡。但巴菲特并不这么认为。经过计算,巴菲特发现,当时的股票买入价格还不到该企业内在价值的1/4,这注定是一笔获利丰厚的买卖。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有这么一条: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所以一旦巴菲特出手,必然是重仓。随着他收购的股票越来越多,《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也开始坐立不安起来,她实在不知道是哪路高人在大肆收购她的股票。
1974年,凯瑟琳终于得知这个神秘人物是巴菲特。无奈之下,她恳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买她的股票了,因为这是她父亲传下的基业。巴菲特答应了她的要求,条件是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会的一员。沃伦·巴菲特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伙伴和朋友关系,便是这样结成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巴菲特的判断是正确的。由于巴菲特的介入,《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年平均利润增长率高达30%。购买《华盛顿邮报》,可以说是巴菲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时至今日,巴菲特已年逾八旬。在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中,通过一次次类似《华盛顿邮报》般神奇的智慧投资,巴菲特成就了自己在证券投资上不可撼动的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股市这个虚拟市场获得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投资理财是一门含金量百分百的技术活,充满风险又遍布机遇,是财商转化为财富的必然历程。成败与否,全在于投资者的思想和智慧。本书就是在综合提炼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中的投资技巧和策略,挖掘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智慧,以给广大股市投资者充分的引导和启发,让自己的投资理财更高效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