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73100000008

第8章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1]见[2]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3]。若见诸相非相[4]即见如来。”

【注释】

[1]身相:身体之相状与特性。这里指释迦如来百福相、功德相及各种殊妙之相。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古代印度瑜伽行派在注释此经时,将“身相”具体化为三相,(1)生相,指降生;(2)住相,指在世间八十年;(3)灭相,指在拘尸那迦双树林中入灭。这种解释后来为中印各派注释家所广泛采用。佛教认为,佛有应身与法身之区别,佛的各类身相只是应身之相,它是有形有体的肉身之相,是随机应变、幻化无常的,所以,身相也是虚妄不真的,这种身相不同于如来佛湛然寂静、无形无象之法身。

[2]见:看见,观想。古印度将各派学说体系称为“见”,即对事物的见解,意同思想、观点、主张、主义等,如四见(外道的四种主张)、六十二见(外道的六十二种见解)。佛教的“见”含义较多。《大毗婆娑论》卷95说“见”有四义:观视(观察境界)、决度(形成判断)、坚执(固执己见)、深入(深化认识)。从“见”的程度来分又有正见、邪见、恶见等。泛用时则专指佛教认为错误的见解与观想。如有见、无见及“五见”、“七见”、“十见”等。这里的“见”不是指学说与主张,而是指主观对外境的认识,亦即佛教所讲的分别与执着,与《大毗婆娑论》卷95中所说“见”的四种含义相当。从性质上看,这里的“见”也被佛教视为一种错误的见解,即所谓“妄见”、“邪见”。

[3]虚妄:不真实。虚即不实,妄即不真。大乘般若学通过否定一切的真实性而寻求一种超时空、绝形虑的实体,即所谓“实相”或“真如”。所以“虚”并非单纯的虚无,而是指与“实相”不一;“妄”也并非指简单的错谬,而是与“真如”相异。这里的“虚妄”意即如来佛的各种身相并非恒常寂静、万德圆满之真如法身。

[4]非相:“非”为否定词,意即“无”。“相”指现象的相状和性质,亦即认识中的表象和概念。“非相”即“无相”,“无相”即“实相”,“实相”即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获得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亦即法性真如,这里指佛的法身。据《大乘义章》卷18说,“法身”有两种含义:“一、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即由于体现诸法之本性而成佛,从而以此“法性”为法身;也由于修得佛教一切功德和教法才能成佛,从而以此“功德法”为法身。僧肇在《维摩诘经·方便品》注中说:“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吉藏在《胜鬘经宝窟》卷下中说:“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也。”所以说,“非相”即“法身”,“法身”即涅槃。正如《涅槃经》卷30所说的“涅槃名无相”。《金刚经》后文所说的“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也即这个意思。

【译文】

佛问道:“须菩提,在你看来,能否借助于如来佛的各类身体相貌而认识到如来佛的真实本性呢?亦即能否说各类肉身之相状本身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世尊!不能以如来佛的各种身相来识别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所说的各种身体相貌本身并非真实而永恒的东西,所以不能代表如来佛那湛然寂静、永绝体相的清净法身。”

听到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又告诉须菩提说:“所有一切外在的形象、状貌、特征等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认识到纷繁多样的相状都只不过是非实假有的外相,并能透过这种外相而体悟到背后的实相,认识如来佛的真如法身,那才可说是见到了如来佛,也可说是证成了佛身。”

【赏析】

前两节经文分别破除人我相和诸法相,这是大乘般若学性空理论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发心行大乘菩萨道,求趋佛果者所应达到的起码标准。破除此二执着,也就排除了一切名言概念、观想思维的束缚,摆脱了外境及诸法之相对心的污染。但是般若学的破相除执并非简单的解粘去缚,而是与众生的成佛解脱,即所谓“波罗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一切都是假有的,不应该认其为真而执着分别,那么佛的功德庄严、殊妙身相、佛的降生、住世、去世等又应如何解释呢?人们希求证成佛身,而佛身又是什么呢?这节经文即是针对这些疑问而发的。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阐释:即使如来佛本身,他的身体面貌、功德庄严等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虚妄不实的假象。世俗人们所认识分别的各种特性及心存的各种观想,都只不过是一种虚妄不真的邪见,只有排除这些虚妄的外相,破除此类谬误的认识,才能透过现象而看到本质,即体悟到万法之实相,就如来佛而言,即悟得超言绝象、湛然清净的真如法身。悟得此实相正是般若波罗蜜之法的本质所在,也是成佛解脱的基本标志。般若学特别强调“悟”,由此段经文即可以得出“悟”的基本标志,即经文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悟此则转痴为智,超凡入圣,亦即由生死苦海度到解脱彼岸。

要正确理解“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种般若义理,还须说明大乘佛教关于佛身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佛有三身,通常的说法是法身、报身、应身。据《大乘义章》卷19说:“法者,所谓无始法性,”“法性”即现象的本质、本体,即湛然空寂之实相。针对人来讲,则指人们先天具有的真心和本觉,也称“如来藏”,意即藏有本来清净的佛性。“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也就是说,息灭妄想,破除假相而显示出来的性自空寂、神秘难测的本体即是佛的法身。正如僧肇所说的“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即五蕴十二入)所不能摄,称赞所不能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象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入生出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维摩诘经注·方便品》)这种法身实即不生不灭、无形无象、非有非无、无大无小、超出三界(佛教的此岸世界)、绝于视听、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可随机应变的万能的神。悟到这种本体,从而与此法身合一即可达到佛的境地,由此证得的佛果之身即是报身佛。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成佛即指成就此身。应身佛即如来随众生之机而应化呈现之身。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出家、成道、住世说法、涅槃等“生”、“住”、“灭”三相,如来佛超出凡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各种庄严之相以及佛在世时的生、老、病、痛等肉身之相皆是佛的应身之象。应身是法身的变现,是非实而假设的;法身是应身的实体,是非妄而无相的。《金刚经》中所说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即是指不可以将应身佛视同法身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指如果透过应身佛的各种身相而体悟到法身佛的超言绝象、不生不灭和无尽神通,那就算是真正认识到了如来佛,因此,他就可以证成佛身,即所谓报身佛,亦即下文说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华严经》上讲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此观,诸佛常现前”,也正是这个意思。古印度无著曾针对此意作颂曰:“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大正藏》卷25)“有为体”即是应身;“成就得”即指“以身相见如来”;三相即如来应身的生、住、灭相;“异体”即不同于真如法身;“离彼是如来”即离诸相可“见”真实的法身如来。南朝梁傅大士释此时亦有一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虚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即是说如来以身相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的“断灭”之见而权且立一虚名,所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皆是假相。有为的肉体绝不是真性之觉体,无相之实相才是无形之真形。

其中还有一句更值得注意,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字面意思为:凡是有相的都是虚妄的,因为真实的相即“实相”是无相的。这句话具有很深的哲理,“相”作为具体事物的现象和抽象事物的特性,它的获得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与外界的接触或对抽象事物的观想而获得的。由于人的认识器官和认识本身必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而外界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普遍联系和非常复杂的,所以,人们的认识绝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反映事物,何况人的认识又无时不在受着人们自身的各种欲望、烦恼、愚痴的影响,这种认识永远也无法穷尽宇宙中的一切,尤其是精神世界的东西更是难以认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认识与外界是对立的,不统一的,所以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现象和特性的认识也是虚妄的。当然佛教也没有将此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它还承认假相的作用,并在这一前提下建立起方便善巧的理论,从而维护了全部学说体系尤其是大乘菩萨行的合理性和理论构架的完整性。这也正是《金刚经》一方面否定一切的真实性,一方面又讲普度众生、布施忍辱、持诵经典、积功累德、供养承事等的原因所在。

总之,本节经文句促词简而意境深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等精炼的词句成为阐释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极好说教,也成为千百年来佛家所津津乐道的妙语警句。

【评赞】

陈雄居士曰:“须菩提欲人人见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说。色身是相,中无真实之体,故云皆是虚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体,寓乎其中。若见诸相非相,是见色身中有法身,见自性中有如来而如来,岂可外求,即吾性见矣。坛经云,佛即是性,离性无别佛。”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是一部见解独到、特色鲜明、风格别具的书,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位的书籍。新版不但增加厂不少新资料、新内容,而且它使初版的著述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种著述风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实”。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楼观道的史料依凭、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楼观道的宗派特征。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禅道与人道

    禅道与人道

    本书是在深刻领会禅学精义,拜读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对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禅的智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撷取其中对现代人生颇具开悟与启迪的哲理名言与精思妙论,与实际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加以浓缩概括和精要点评,使读者阅读后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从而为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出积极有益的选择。全书共分十四章,以活泼生动的体裁,对禅道做了简要的概述,以发人深思的议论,对人生的轨迹做了精要的评析。
热门推荐
  • 盗神

    盗神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盗贼,如何在一群无下限网游高手中打滚成神?【本书技术流,非逆天YY,风格诙谐,幽默,热血,纯洁者请在长辈指导下阅读本书;如被带坏,概不负责】
  • 进击少女希梨酱

    进击少女希梨酱

    希梨从一个被万人追捧的女神级人物,她自私虚荣,享受着男生的爱,却不知道如何真的爱一个人,后来遭遇家庭变故,成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开始了可怜可悲的戴着假面具的生活。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者荣耀之横扫无敌

    王者荣耀之横扫无敌

    荣耀百星王者,稀里糊涂闯进电竞风靡的世界,露娜还没有被开发?妲己克李白?鲁班是提款机?那就让你们见识一下新发明的威力吧。横扫无敌开黑群720312941,喜欢清净的书友可以到这里来当一个安安静静的帅哥美女。
  • 圜中秋韵

    圜中秋韵

    这些诗作,穿越时空,畅游高山大川,七彩般之意境,悲欢离合之缠绵,爱恨情仇之纠结,一起涌向字里行间,无论是对“友谊”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对“人生”的顿悟,对“历史”的思考,对“怆然”的探究,还是对“五蕴皆空”的低吟,巧妙地引典入诗,借力发力,用语清新,不落俗套,语言精练,字少意丰,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宛如一幅幅如诗如歌的自然美景,使人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地击案而虎啸龙吟!
  • 画史会要

    画史会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妃傲之艳绝天下

    王妃傲之艳绝天下

    倾注全部心血的誉花宫一夜覆灭,亲人生死未卜,这重重打击让她心力交瘁,拼着唯一的信念回到药王谷,虽寻得一线生机,却自此留下隐患。她藏白衣换红裙,如血般炙热的艳丽蕴满冰冷无情的双眼,她成了天启地下的王者。而就在她把自己渐渐逼上绝境之时,他终于出现。他把她护于身后。
  • 赤松山志

    赤松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杨牧诗选:1956—2013

    杨牧诗选:1956—2013

    和白岩松、梁文道一起读杨牧,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与远方。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
  • 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

    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

    人是万物之灵,但是万物之中还有其他许多可爱的生灵。与人类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随处可见的猫猫狗狗了。有的人喜欢它们,有的人讨厌它们,不管怎样,它们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能让身处职场的你学到精妙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实用的工作哲学,能够帮助您成为人际关系达人,最终实现职场上的成功。 本书将向您呈现猫咪身上特有的处世哲学和狗狗身上独有的工作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