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74500000002

第2章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一百一十周年祭

认识一个人有多难?

我常常在内心中自问。比如即将迎来一百一十周岁生日的沈从文,他自己写下了千万言,又不知有多少文字写他,我们仿佛已经熟悉了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对这本“大书”,我们所了解的仍然是只言片语。

沈从文去世那年,我刚刚读到《边城》,是在东北一个小镇的文化馆里借到的。对于文学界方兴未艾的“沈从文热”,一个初中生几乎没有任何感觉,但《边城》读了就忘不掉,于是开始迷上沈从文。当时,我倒是看过汪曾祺那篇写沈先生的文章,或许受它影响吧,感觉沈从文平和,寂寞,耐得住寂寞……绕来绕去都是这些,不寂寞的是流传在文坛上他的人生、爱情的传奇。

沈从文不止一次地描述过,清晨他捧了个烤白薯暖手,坐在天安门外石墩子上,看天上残月疏星等待天明,等着历史博物馆开门的情景。由天才小说家变成午门城下一名普通的说明员,不要说身份、地位的变化,就是内心的落差又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来填补啊。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愿意为这样的忧愁和悲壮落泪、感动。一九五七年一月九日给大哥的信中,他写道:“近来北京正上演巴金、曹禺、老舍等人的戏,很热闹,因为这些人的名字都为读者极熟习。我完全如一个在戏院外的观众,只遥遥的听着戏院中的欢笑喝彩声音,觉得也满有意思。”我们能够体会这其中的酸楚吗?

直到十多年后,《沈从文全集》出版,特别是读到他九大卷书信时,我大吃一惊,可以说是沈从文自己颠覆了他在我心中的长久形象,这哪里是一个平和寂寞的人?如果说寂寞,那是历史的误会。他不得不寂寞,而不是甘于寂寞。我看到的是内心的不甘,不甘……

——一九五四年冬天他说:“工作实在可怕的琐碎而沉闷,即在馆中,也没有人注意到这工作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真正在负责主持全国纺织物生产的人,既都对于生产美丑不怎么在意,我那么热心是为什么?”

——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致程应镠:“上一次这里有个全国性博物馆会,有十个大学教考古的教授出席,大都不懂文物,真是天知道,他们经常教的是什么,学生学的又是什么!”

——一九六〇年二月二日致汪曾祺的信:“后来到另外一时,我希望有些人不要骂我。不相信,还是要骂,根本连我写的什么也不看,只图个痛快,于是骂倒了。真的倒了。但是究竟是谁的损失?就只有天知道了。”

——一九六一年八月四日给大哥的信:“新的创作会闻说开了廿多天,如照老舍一些人的艺术认识和风格来说,要他用一种较远大眼光来提学习问题,恐至多也只做到如他自己写的那样,打点哈哈(新哈哈),加上新内容如彼如此而已。说他是艺术大师,好了他个人,可害了许多年青人,因为学他,那会真正突破前人成绩?新的作家有些人靠‘社交’站在人头上,这也是许多人不肯再写,而写的也不会有何特别成就原因。”

同样的话,他能给五个人写信说上八遍,说这些时,他直率,不隐瞒,也不犹豫。这是沈从文另外一种文字,相对于那个怕人、怕事、怕官、谦虚、谨慎的“乡下人”,这是更真实的沈从文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这是沉重的寂寞长久压抑之后的发泄,固然有发泄中一针见血的睿智,但也很难说都是理性的,甚至也有失态。但沈从文依然故我,直到晚年仍然忿忿不平:

事实上国内四十岁左右,受“一面倒”影响现代文学教育的教师,至今还不少以不读沈××粉红色无思想,无灵魂作品而十分自得。靠此观点正确吃饭的人,远比靠“红学专家”吃饭的还多,且在计划中还不断生产。因此我倒觉得他们坚持到底,在任何刊物上、教材中,永远不提我的姓名为合理。更希望在那些以骗钱为目的的什么“作家辞典”或“传记”上,永远将我除名,感觉特别愉快。(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致常风)

不过,想一想他遭受了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你不觉得他的反应又很正常吗?

不能写作了,沈从文迅速钻进了坛坛罐罐的文物研究中,照样做出了成绩。为此,沈从文很自负,至少他弄的东西换个人可能就弄不来,然而,单位里并不重视他,他好意告诉同事如果研究玉,他可以帮忙,对方说这是“有意毒害他”;劝一个党员多读书,又被馆长说在“使用糖衣炮弹”。……现实常常给他最痛苦的打击,可内心中不肯低头的仍然是那个倔强的灵魂,这才有了满腹牢骚的沈从文。

对于毁誉,直到晚年,沈从文依然十分敏感,他对人说:“不要宣传我,要慎重,你看……现在我那一辈人只剩下我,俞平伯和冰心了,要提防有人枪打出头鸟。”(刘一友:《沈从文现象》,见《长河不尽流》)他的研究者凌宇认为,“这力图‘忘我’的背后,同样隐含着沈先生的难言之隐——一种灵魂深处对人生所抱有的恐惧感。说是‘忘我’,似乎恰恰是一种不能完全‘忘我’的证言”(《风雨十载忘年游》,见《长河不尽流》)。这正像巴金在《怀念从文》中所写的那样:“有什么办法呢?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我是躲避不了的。”那谁又能躲避得了呢?

历史不容假设,而人们又偏偏愿意不断地去设想,比如对于沈从文的写作,我们就有很多“假如”。然而,一九四九年后,沈从文不是没有写作,我看到的结果也是殊途同归、泯然众人矣,那支写《边城》的笔再也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了。不仅如此,我看到了一把辛酸泪。在《收获》二〇一三年第一期上发表的拙作《长河不尽流》中,我写到“文革”中在湖北咸宁干校那段时间,沈从文大量写旧体诗,他兴奋又自负,认为用旧体诗为政治服务是别人做不来的。然而,他写出的竟然是这样的诗:“反帝防修千年计,加强牢固在基层。养猪种菜英雄业,园地猪圈一菜场。”(《新认识》)“厨房周同志,岿然一巨人,灶前默默立,如‘大树将军’。案前有小耿,揉面手不停。打击帝修反,同样树标兵。”(《双溪工作点十连厨房》)他认为那首《红卫星上天》配上乐曲,一定是个大乐章。其实,这首诗不过是歌颂了一下造反精神和红卫兵小将而已。很少见人认真评估一下沈从文这些诗作,可能在诗艺上有所成就,然而在思想上多为流俗之作,哪怕他花了很大工夫所写的《读秦本纪》、《文字书法发展》、《战国时代》等一组“文化史诗抄”,也多为历史博物馆说明书的诗歌版而已,像《拟咏怀诗》这样的述怀之作并不多。这些诗中,我并没有看出他“懂如何用文字去表现”,却看到一个非常可怕的迹象:这只“无从驯服的斑马”已经被改造得成为驯服的羔羊……我想起了他一九六三年八月下旬答复家乡文学青年张兴良说:“新的写作方法,有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和《文艺报》许多指导文件……如能照到党要求去学习、去用笔,工作绝不会错,并且还可望费力不大,而得到成果较多。”这种状态下,作家怎么写得下去?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沈从文,汪曾祺身上有士大夫气,所以他把寂寞当作一种境界,然而,我觉得沈从文身上却有着淘洗不净的野气,包括他的写作,仅仅把《边城》当作全部,那无疑是在简化他缩小他。沈从文的作品中有砍头如游戏的血腥,有带着野气的生命颂歌,也有要么爱要么一起死的惨烈,还有现代人的都市苦闷和挣扎,这些对于而今温柔乡中长大的男男女女大概都是重口味。

正如钱锺书所言:“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尔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一试!”(转引自黄永玉《这一些忧郁的碎屑》,见《长河不尽流》)为人处世中,他常表现出这种“倔”,常常不按理出牌,走自己理解的路。一九四八年国共交战正酣,他却在呼吁“爱与合作”;多少年前,他浪迹北平、不名一文、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有下文的时候,他不曾巴结过阔亲戚熊希龄,不仅如此,在香山慈幼院工作,他还写小说讽刺过这里。而当一九四八年熊逝世十周年时,他却写了篇《芷江县的熊公馆》为“有子今人杰”的熊家述德,岂不知共产党马上就要来讲阶级斗争了……

舍弃那些具体观点不论,今天重新打量沈从文的人生和文字,我倒觉得这份“天真”正是沈从文给我们人格和道德成长的最宝贵财富。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讲应当就是“乡下人”的性格,“是老实淳朴,待人热忱而少机心,比大都市中人可信赖。可是不懂城市规矩,粗野不文雅,少礼貌”(沈从文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日致金介甫,《沈从文全集》第二十五卷第四一二页)。一九四三年沈从文曾发表过一篇小说《笨人》,写一个“乡下人”凭借着诚实、勤劳、责任、信念、不怕吃亏致富的故事,里面的很多议论极像夫子自道:“这乡下人真如所说笨得诚实,不管什么事,凡是他责任上的,都做得很好。不在自己责任内,但当时需要他帮忙的,也无有不竭力帮忙。总之一切都照他所信仰的作好人努力,吃点苦头满不在乎。”(《笨人》,《沈从文全集》第十卷第二九八页)这样的人可能不灵活,也缺乏变化,沈从文看不惯那些看风使舵的人。在另外一本作品集的序言中,沈从文慨叹:“我感觉异常孤独。乡下人实在太少了。”并自信地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在历史上能负一点儿责任,尽时间来陶冶,给他证明什么应消灭,什么宜存在。”(《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九卷)

在今天,漫步都市,穿行在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人群中,或者与之举杯、交谈中,我也常常有沈从文同样的感慨:乡下人实在太少了!

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未必有最深切的理解。张兆和在晚年校读《从文家书》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对人无机心,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素朴,对万汇百物充满感情。

沈从文一生的挚友巴金在沈从文去世后,用颤抖的笔写下了长文《怀念从文》,不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还写出了那一辈知识分子的辛酸和无奈。儿子龙朱说:“作为家人,我们反而是从巴老伯的文章和他对父亲的友情中,重新认识和理解父亲,也认识了他们那一辈作家朋友间深厚感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和理解”,可见理解和认识一个人,哪怕是至亲,有多难!

整理资料时,张兆和一封未刊书简让我印象深刻:

文章读下去,我的眼泪直往心里流。在众多老朋友中,您是深深了解从文的。您了解他的长处,也深知他的弱点。我从文章中,看到你们之间各个不同时期的友谊(不少事我以前不清楚)。你们有分歧,有辩论,而且有时辩论得非常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一直相互爱护,相互关切。

你们两人那么不相同。从文好些方面远不如你。您写了一辈子,战斗一辈子,直到今天,(我看到《文艺报》)还要重新上战场,不放弃战斗。你文章末尾说您欠下了债。不,巴金兄,您没有欠债,您已经给得太多,特别是晚年,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大家尊敬您,感谢您,因为您尽了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神圣责任,完全无愧于心。我希望您安安心心休养一阵,至少短时期休整一下,连续作战年轻战士都不行,何况年高体衰的老人。我和崇敬您的广大读者一样,希望您健康、长寿、安度晚年。(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六日)

这是相互间的理解。

或许对于前辈们的人生和文章,我们永远都是在远远地望着,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更谦恭些。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同类推荐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中卫文化纵横

    中卫文化纵横

    文化,需要热情培育、城市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时空平台,其文化的厚度在于积累,城市文化的特色、风格和品味,离不开民众的热情和关切,也离不开政府的给力和培育。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热门推荐
  • 渔娘

    渔娘

    掉魂当傻子多年,尝尽艰辛。一朝魂魄归来,小渔娘背靠大海来发家。吹笛异能御兽有方,天灾人祸极品一锅端。只是人家召唤的是野兽,这个热血男儿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各位亲们,新文元旦要上架,下个月请大家帮忙留一下月票,先谢谢大家了!
  • 舍檐低语

    舍檐低语

    由著名作家衣向东作序并题写书名,由丛书主编著名作家纪广洋作序。全书收录发表过的作品约70来篇。内容清新隽永,值得一读。
  • 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魔女无双:仙帝欺上心

    魔女无双:仙帝欺上心

    何子稚快要病死的时候伟大的魔王降临了虽然代价是成魔,但她病好了,重生了走出了小山村,过上富裕的生活结识了众多朋友,遇到了明国仙帝明怀,收获了爱情只是,在完美的夜色下,他总跟她说:“我唯一的志向就是杀尽天下所有的魔,还世界一片净土。”而何子稚对明怀最长情的告白大概就是:“即便你要杀我,我也舍不得离开你。”
  • 暗夜下的枪口

    暗夜下的枪口

    《暗夜下的枪口》讲述一个农家小子,自小被贼帮掠走,历经坎坷,面对民族危亡,怎样挥洒一腔碧血?一把祖传的烟锅,自从被盗,便一路颠沛流离,众人争抢之下,究竟有怎样的身世秘密?国破家亡之际,土匪、日本兵、三教九流,遍布关东大地,主人公又是怎样和恶人斗法,《暗夜下的枪口》演绎一段民间铁血传奇?
  • 迫嫁为妾

    迫嫁为妾

    大婚前夕,连续七夜被人掳走再被送回,唯一记得的便是那袅袅檀香中的几度纠缠。未婚而错,被浸猪笼,她求速死,却连死都变成了奢侈!想要嫁的,终未成嫁。恨着的,却成了她的天她的地,一朝得宠,却只落得风口浪尖上的那一只孤单的蝶,蝶舞翩跹,舞就的不是情,而且他给予她的深深罪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秘的钱包

    神秘的钱包

    小胡同饭馆的员工两男两女。两个男的是掌勺的二来子和采购的胡小开;两个女的是半个老板宫小北,迎宾小姐会儿。二来子跟会儿好,胡小开跟宫小北好。他们四个人住同一个村子,现在又在一起打工,关系相当不错。只是胡小开追宫小北,会儿追二来子,这样一来,就有点“不一样”了。不过,这两对儿的关系都还悬着,哪个也没最后定,因此四个人的友谊仍然不错。明显定不下来的是二来子和会儿这一对。会儿一心要“纠正”二来子抻脖子、扬下巴的毛病,二来子不乐意。
  • 玛丽晴异闻录

    玛丽晴异闻录

    盲女孩玛丽晴某天突然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通过他人回忆,看到事发当时的情景。为了不浪费这突然出现的特异功能,玛丽晴与青梅竹马的霍安泽开办了一家“寻回事务 所”,专门帮人找回失物。一个神秘妇人的电话使得玛丽晴卷入一场远古纷争,飞檐走壁的小偷、美丽大方的酒吧女主人竟是“七十二魔神”!玛丽 晴被挟持着,跌跌撞撞地进入另一个世界。玛丽晴“失踪”后,心急如焚的霍安泽不顾警察劝阻,偷偷与出现在冰箱里的异族少女以及一只黑猫结伴, 踏上了寻找玛丽晴的旅程。
  • 太清经断谷法

    太清经断谷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谈判的语言艺术

    谈判的语言艺术

    合作而非对抗,是符合大众利益的现实选择。不同的利益诉求助长了谈判技巧对各方的需求,本书从战略高度总结谈判技巧,从战术层面详解谈判陷阱,理路清晰,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