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书这种事,我在石溪大学读研时就遇到过。考试前复习,老师列出书单,结果到图书馆借书时才发现,几乎每本书都有丢页,不是自然破损,而是被硬生生地撕掉。这给准备复习的人带来不小的困扰,不得不花额外的时间去找那些丢失的部分,因为那上面的内容是必考的。那时还没有什么互联网,没书看就等于没了一切学习的手段。所以大家边找边骂。介(这)太缺德了,考试凭的是本事,撕书算什么玩意呢?
后来不再考试了,也就把这事淡忘了。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勾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是我儿子的迎新会,他有幸被七年制的医学院录取,学校开迎新会,我陪同。校长在发言时一再强调,他们学校有良好的校风,同学间相互帮助,不是竞争关系,这是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之处。讲到这儿时他特意开个玩笑:“你们不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丢页的图书,我保证。”大家一片哄笑。
凡哄笑者必是知道或吃过丢页的书的苦,否则笑不出来,这是苦笑。像那些刚来留学的学生或陪读的家长就未必笑得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好笑,更不了解美国也有底线问题,这个底,比他们想象得低。
不久前又听说,一位华裔学生考医学院,复习时因发现太多丢页图书,跟图书馆管理员争吵起来。他抱怨这些书的关键内容都被撕掉了,网上又查不到,为何图书馆不及时更换呢?图书馆回答说,经费有限换不过来。可这位学生不依不饶,最后图书馆竟报了警,差点抓人。纽约人特别爱报警,安全感不强或优越感太强的人都爱报警,千万小心。
国内的朋友一定不解,会这样吗?自己买不就行了。美国的情况与中国的不同,一是美国大学教育基本是阅读教育,学生要读的书很多,而美国的书又非常贵,根本买不过来,这正是美国图书馆比较发达的原因之一。二是国内大学,尤其医学院,招生的名额较多,学生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而美国医学院招生名额非常有限,每所学校每年仅招百十来人,因此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学生们心里很清楚,少一个竞争对手就多一分胜算,撕页就是让对手输在起跑线上。尽管这种手段很低级,很龌龊,但为达目的绝不放过任何“杀敌”机会。龌龊吗?美国学生基本不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心态比你想象的好很多,起码不会为道德问题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