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4500000009

第9章 针灸基础理论(1)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作用的通道。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的意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其基本内容如下(表2-1)。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之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的关系而确定的。三阴三阳主要是表示阴阳气的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三阴三阳配合手足,成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凡属五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

3.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经脉这种相合关系,古人还结合五行学说来表述。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遵循一定的规律,正如《灵枢·逆顺肥瘦》中记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不仅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且经脉与经脉之间的交接也有一定的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5.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循环往复,如环无端,但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经脉运行气血,而气血是通过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而产生,所以将十二经脉循环的开端定为中焦。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输送,才能流注十二经脉,濡养全身,因为肺具有朝百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气血流注由手太阴肺经开始。由肺经逐经相传,形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而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奇”有“异”之意,即指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的意思。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而与奇恒之腑联系密切;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己所属的经穴,奇经八脉之间也不存在气血的循环流注,除带脉外,其余七条经脉均由下向上行;且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三)十五络

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有一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它对更细小的络脉有统率作用,并加强相互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作为络脉系统的主干,统属全身络脉,十五络脉逐级分支为较小的络脉、孙络、浮络等,从而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充分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灌、濡养作用。

别络——经络直接分出的较大的络脉。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的络脉。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有通行营卫的作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是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循环于体腔深部,亦属经脉范围,它加强了十二经脉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正经未循行的器官和形体部位,补充了正经的不足。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是十二正经经脉在肢体上分布的筋肉系统的总称,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相应经筋,而发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基本一致,因此它们都是按十二经脉命名的。

三、经络生理功能

经络是输送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组织功能活动的通路。其生理功能有以下三方面: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肢节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明确地指出了这一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的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据经络系统的联系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和肢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够发挥其正常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明确指出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用。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外邪侵犯人体多由人体最表浅的部位始而渐及于里,即多从皮毛开始。《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络抗御外邪的功能,主要依靠卫气来完成,卫气首先充实于络脉,具有温养肌腠、润泽皮肤、启闭汗孔的作用。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使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从而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当外邪入侵时,卫气和孙络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出现明显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由于经络有一定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3.指导针灸治疗针灸治病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闭阻、气血瘀滞,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腧”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定义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或其他疗法施术的位置,也是接受外来刺激的作用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

穴——汇聚、孔隙。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

经络比做河流,那么腧穴就是分布在沿河的湖泊,它对河流能起调节作用。

二、腧穴的形成和发展

腧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陆续发现逐渐积累起来的。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无定位阶段:以痛为腧

定位定名阶段: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系统分类阶段(分三类)。

三、腧穴的命名

(一)自然类

1.以天文学上的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天枢等。

2.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可分以下几类。

①以山、陵、丘、墟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等。

②以溪、谷、沟、渎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等。

③以海、泽、池、泉、渠、渊来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曲池、涌泉、经渠、太渊等。

④以街、道、冲、处、市、廊来比喻腧穴的通路或部位,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等。

(二)物象类

1.以动物的名称来比喻腧穴的部位,如鱼际、鸠尾、伏兔、犊鼻等。

2.以植物名称来比喻某些腧穴的部位,如攒竹、禾髎等。

3.以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的部位,如天井、玉堂、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等。

4.以生活用具来形容某些腧穴的部位,如大杼、地机、颊车、悬钟等。

(三)人体类

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

①以人体解剖名称来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等。

②以内脏解剖名称来命名,如背俞穴中的心俞、肝俞、脾俞、肺俞等。

2.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

①以一般生理功能来命名,如听会、劳宫、关元、承泣等。

②以气血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意舍等。

3.以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迎香、归来等。

4.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来命名,如阳陵泉、阴陵泉、阴都、阳纲、三阴交l、三阳络等。

四、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一)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是归属于十四经脉、任脉和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简称“经穴”。其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并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

清代的李学川所著的《针灸逢源》最后将经穴总数扩展为361穴,一直沿用至今。

(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以外的、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的腧穴,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简称“奇穴”。它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其主治范围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四缝治小儿疳积、定喘治哮喘等。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这类腧穴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主治局部病变为主。

五、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3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每一个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脏腑、经络的病证。

(二)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所属腧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六、特定穴位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一)五输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人深的变化来形容,把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称五输穴。

井——水的源头经气所出

荥——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之处

输——水流由浅人深经气所灌之处

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气所行的部位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人海经气由此深入部位

同类推荐
  •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下)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下)

    中国医药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医疗技术、疾病认识,还是诊断技术、药物知识,都曾走在人类医药学发展的前列,有些方面曾为人类保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请大家耐心读这本书,如此,便一定会随着介绍而入胜、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如此,才会对中国传统医药卫生的起源有一个新的比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 神奇的针灸疗法

    神奇的针灸疗法

    《神奇的针灸疗法》主要内容分为针灸的起源、针灸的发展、针灸面面观等章节。 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针灸的人,已经无从考查,但不可否认的是,针灸学是古人从自卫、谋取缓解痛苦的种种动作中逐渐掌握的。由无意识的动作到有意识的解除痛苦,经过了不知多少尝试,是若干年的经验所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
  • 黄帝内经(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黄帝内经(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黄帝内经》是一本将传统中华哲学思想与医学结合、融会贯通的奇书。它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与四时季候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部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正是这《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也正是这《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黄帝内经》,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几乎成为中华民族抗拒死亡、抵御疾病、追求健康长寿的中国医学奠基性经典。它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作为医学理论之准绳,历久而不衰。
  • 肝胆病(专家答疑系列)

    肝胆病(专家答疑系列)

    肝胆病一书,由众多专家就肝胆病中基础知识、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肝癌等内容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提出的具体问题,提供治疗建议和康复方案。公开专家咨询电话,方便广大读者零距离与专家沟通,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治疗保健方法。
  • 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主要内容分为绝代医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章节。《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热门推荐
  • 剽悍女生

    剽悍女生

    这个故事里,有群女孩才华横溢的陈苍宝,美丽单纯的许嫣然,野心十足的罗安安,自我奋斗的唐王她们如你我一样,也许不够完美不够优雅,但足够理直气壮、足够剽悍,她们不甘寂寞更不甘平庸她们斗志昂扬地追求自尊和幸福,坚定无比地相信,即使是平凡的人,也可以打造不平凡的人生。
  • 归元神道

    归元神道

    “她本就绝美,如桃花绽放,现在在火焰的映衬下更是明艳动人,姣若羞花,怜如朝霞,眼眸轻柔横波流盼,秀眉细叠彷如墨画,香腮似雪柔颈玉琢,樱口若丹唇如芷兰”“他感觉自己的神志在慢慢散失,眼前飘荡着却是如玉的纷芳。单薄的衣衫再也阻挡不了人心情愫的高涨,他手掌一挥四面升起了层层帷幕,挡住了旖旎的春光,这一刻被翻红浪鸳鸯成双,美景良辰抵过了无数的渔舟唱晚”他原本质朴善良,却遭遇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经受人世沧桑,看尽人情冷暖,内心的蜕变,让其励志强大,与天而战,宿命相逢却另嫁他人,短暂的缠绵还是永远的守候?她有一子父亲究竟是谁?十八年后这孩子与他仇视厮杀结局如何?
  • 今生的魂重生的人

    今生的魂重生的人

    现代女孩蓝雪阴差阳错成了替死鬼大闹阎王殿,最后焦头烂额的阴间使者给她置换了一个新身份,穿越到一个未知时代重新生活,可她偏偏命运坎坷,穿越的路上遇到时空地震,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男人…
  • 雷漫天人生如琴

    雷漫天人生如琴

    漫天雷声曾经在云南高原上随风飘荡。这位小提琴家如雷贯耳的名字,由于生命的戛然消逝而使琴声袅袅消失;无论是对生命或对琴声都已经从渐渐淡出到渺渺遗忘。还有谁记得雷漫天呢?但是在他离世至今悠长的50年间,你可能还会在某天寂寞的黄昏,在昆明某条古巷尽头的某个老茶馆的某个角落里,听到某几位老人把一壶浓浓的绿茶喝得褪色无味的时候,轻轻松松地谈起一些有味的话题,然后转变成沉重的话题。其中会有位老人用长竹竿烟锅头指指点点地说着,那个雷漫天曾经站在某张茶桌前或某把木椅后拉着他心爱的小提琴,专心专意地为茶客们演奏马思聪的《思乡曲》或法兰西的《马赛曲》。
  • 盛世无欢

    盛世无欢

    史上最悲催的皇帝vs史上最不靠谱的皇后娘娘帝后互怼日常。恩爱?你对这个词儿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即便朕已坐拥天下,朕仍然不曾真正欢欣过。只因,朕失去了你。没有你,开创盛世亦无欢。倘若,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朕愿意——拱手山河讨你欢!”任凭那江山如画,盛世长歌,皆不及你一顾风华!铁血帝王上演最深沉爱恋,撩动你的少女心!敬请期待(?????)
  • 资讯超进化

    资讯超进化

    某月某日,普通平凡的地球人郝绅,忽然从普普通通的信息纠缠节点,晋升为了资讯信息的操纵者……我曾见过被放逐的星球孤独航行,也曾见过整个世界熊熊燃烧。我曾单枪匹马消灭千万恶魔,也曾率领星舰炸掉整个太阳。我的脚步遍及万千宇宙:和艾泽拉斯的熊猫们品尝甘洌的酒香,和法海探讨秃驴头皮的反光。和神族学习创造世界,但转身就收留恶魔萝莉贴身抚养……总之,这就是个主角带着各路小伙伴穿来穿去拯救世界或毁灭世界的故事。无敌流,轻松软科幻,纯脑洞文,大家尝尝鲜。资讯一族书友群:120500858资讯一族书友群:120500858
  • 郑风

    郑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无限重生

    末世无限重生

    末世,假的。重生,假的。扑街,真的!简单概括,前期较治郁,后期偏搞笑。
  • 不良世子妃

    不良世子妃

    大婚之日那混蛋相公不见了踪影,她忍。相公喜欢逛窑子睡美人,成,睡就睡吧。婆婆作威作福,好吧,让就让吧。皇后欺压,婆婆刁难,郡主叫板,这些她都不在乎。但是,当她们把注意打到那个温润如玉的男子身上时,她佟卿歌终于怒了。
  • 短篇灵感

    短篇灵感

    一些在平时生活里,一瞬即逝的灵感。记录在这里,希望可以让看的人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