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6900000007

第7章 相声艺术的成熟(1)

相声可溯之源虽长,可证之史却极短。前面我们已经提过,现代意义的相声见于记载是相当晚的。1910年出版的英敛之《也是集续编》里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这里已经有了“加以讥评,以供笑乐”的“说逗”,也有了“或形相,或音声”的“学唱”,并且把它们熔为一炉,有了“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的现实战斗传统以及“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的短小精悍形式。该书中还概述了当时流行的一段叫《大人来了》的相声。说是“大人来了,骆驼抱起来!”“大人来了,驴车赶沟里去!”“大人来了,把孩子摔死!”讽刺当时“威风凛凛”的九门提督大人过街,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况。可见在此之前相声艺术已经定型成熟了,并且肯定还会有一批杰出的艺人和作品。但是,究竟何时定型、代表是谁却说法不一。在相声界艺人多半根据口耳相传,认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为相声的“开山祖”。说法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为“国丧”——皇帝死了,举国戴孝,八音遏密,全国禁止娱乐,艺人生活困窘。于是,曾经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丑角朱绍文改说相声。此后相声艺术由他而兴,连绵不绝。这一说法乍听有理,细一品评却不无破绽。“国丧”固然是艺人改行的重要原因,但改行之前必先有相声流行民间,才有可能使朱绍文弃旧图新。同时,也是据艺人所传,和朱绍文同时说相声的还有“醋溺膏”、“孙丑子”、“韩麻子”等人,朱绍文与“孙丑子”还是师兄弟,而“醋溺膏”与“韩麻子”又各有路数,这就证明他们各自均有师承关系,朱绍文并不是相声艺术的“开山祖”,他至多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一个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

“穷不怕”和一代先驱

那么,比朱绍文更早的相声名家是谁呢?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车王府”唱本里,有一篇题名为《风流词客》的单唱鼓词,记述的是同治、光绪年间以前在北京西城一带“撂地”演出的相声名家“马麻子”。由于这是一位“词客”记述自己观艺的情况,因此并无具体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详细描绘,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已清楚地了解他是一位单口相声艺人。他的表演方式和古代“说话”艺术是一脉相承的。“破扇子”、“手巾”、“醒木”等道具,至今也还是说书艺人所必备的。尤其是他演出时那手中摇动的“拨浪鼓”,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东汉说唱俑那副腋下夹鼓、一手持槌的滑稽、生动情态。开说之前“先打个诗篇儿必是调寄《西江月》,不然就是七言绝句的旧辞章”的结构方法,也绝似宋元话本小说的开头。“紧接着闹个谢情凑凑趣,打个‘皮科’遛遛纲”的抖搂包袱手段,更引起我们对宋代“说诨话”的遐想。关于他“谈论古今,如水之流”的本领,唱词中是这样描写的:

或说些君圣臣贤千载盛,

或讲些父慈子孝一门昌。

或说些夫和妇顺歌宜室,

或讲些弟忍兄宽悔门墙。

或说些朋友之交联一体,

或讲些师徒之道教同堂。

或说些文官武将怀忠勇,

或讲些智士愚人别圣狂。

或说些士农工商各守分,

或讲些渔樵耕牧不同行。

或说些高僧名道修行好,

或讲些才子佳人情意长。

或说些怨女痴男空抱恨,

或讲些义夫节妇永留芳。

或说些风花雪月实堪赏,

或讲些剑佩琴书趣不忘。

或说些离合悲欢真世业,

或讲些喜怒哀乐本天良。

或说些红炉暖阁称豪富,

或讲些白屋寒门耐苦伤。

或说些酒肆茶坊恶习气,

或讲些花街柳巷好风光。

或说些礼义廉耻修德业,

或讲些奸盗邪淫惹祸殃。

还有那锦上添花雪里送炭,

不过是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好话之中必掺着趣话,

他怄得那古板之人都笑断了肠……

这里的记述或许不无夸张成分,但“象声马”涉猎生活之广,剖析生活之细却毋庸置疑。单口相声本就直接受说书艺术影响,往往以情节取胜,但情节必是喜剧性的,为组织揭露矛盾的包袱服务。唱词中说他拿手的节目《古董王》,就是这样一段笑话,至今仍保存在传统节目中。至于他模拟——“学”的本领,词中更有惟妙惟肖的描绘。无论是“学老婆儿齿落唇僵半吞半吐”,还是“学小媳妇娇音嫩语不柔不刚”,“学醉汉呼六喝幺连架势,学书生咬文咂字忒酸狂。学怯音句句果然像八府,学蛮语字字必定仿三江”,他都能做到“装龙要像龙,装虎要像虎”,而且总是在那热闹中间“斗(逗)笑儿打个‘糠灯’煞了场”。“象声马”在当时不去私人宅第作“家档”,“也没有各处的茶园请一场”,说明此技并不是一开始就“撂地”的,私宅、茶馆都曾经是他们活动的场所。而从他专在北京西城一带活动的情况分析,其他地方或许也另有艺人各占一地同时在演出。“象声马”蜚声当时,派头十足,唱词中说:“也是他三生石畔的人缘儿好,刚一到就挤挤擦擦座儿满堂。边凳以外人无数,围了个风雨不透似人墙。”可见观众对这门艺术已经是相当熟悉、热衷的了。如此说来,他虽比朱绍文见于记载略早些,但也未必就是艺人传说的“开山祖”。

“象声马”早于朱绍文,但不是朱绍文的师父。关于他们的先辈,云游客《江湖丛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之一,其后相声之派别分为三大派,一为朱派,二为阿派,三为沈派。朱派系“穷不怕”,其名为朱少(绍)文,因其人品识高尚,同业人不肯呼其为少(绍)文,皆称为“穷先生”。彼自于场内用白沙土子写其名为“穷不怕”三字……虽称为朱、沈、阿三大派,沈二的门户不旺,其支派下传流的门徒亦是很少,并且无有怎么出奇的角儿。阿刺二的支派亦是和沈派相同的。如今平津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十有七八是朱派传流的。

《江湖丛谈》是后人根据曲坛传闻编写的一本书,所述情况并不尽可信,但指出朱绍文前有师承却是正确的。前辈艺人玉(旗姓)小三说:

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

这是口头流传下来有关张三禄的第一份材料。张三禄在当时确是有名的相声演员。《贼鬼夺刀》等节目至今仍是传统相声名篇。但他也是改行说相声的,他的本功是唱“八角鼓”——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形式。成书于嘉庆年间的小说《风月梦》里描述“八角鼓”的演唱风趣横生。手拿大鼓弦子的演员坐在中间,另一个手拿八角鼓的演员站在左侧,再一个演员右侧抄手站立。彼此之间插科打诨,穿插于所唱故事当中。这实际是沿袭了宋代“滑稽”和“说话”艺术的传统,熔“说学逗唱”于一炉,以“说”当先,以“唱”为主,吹、打、弹、拉中时时迸发笑料。张三禄或许即是其中善于逗笑的角色。《江湖丛谈》里说他:“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人士欢迎。”张由唱“八角鼓”改说相声完全可能,也说明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相声乍兴时吸收别种艺术,并不断争取别行艺人的明证。张三禄虽也不是相声的“开山祖”,但比朱绍文和“象声马”更早却肯定无疑。他的艺术生涯至少始于道光年间,结束至迟也不晚于光绪初年,咸丰、同治期间当是他极为活跃的年代。应该说明,“开山祖”的提法其实是不科学的,特别是民间艺术不可能由某一艺人独创发明,至多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或总其大成者。上面提到的三派,也只是聊备一说。阿刺二又名阿老二,原名阿彦涛,据说也是由八旗子弟玩票转为卖艺的。沈二名沈长福,一说为沈春和。他们以后都各有自己的传人。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朱派代表——朱绍(少)文。

关于“穷不怕”艺术生涯的最早记载,大约在同治末年《都门汇纂》的“都门杂咏·技艺”门里,有咏《穷不怕》一诗。题注:“其技以‘白沙撒字’以博人赏。”诗是这样写的:

“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赊(发)。

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亦堪夸。

稍后,光绪初年的《朝市丛载》也转录此诗,并在尾注中说:“白沙俗名白土子,或称白沙土子。”这就告诉我们,“穷不怕”在同治年间“撂地”卖艺,用白沙在地上撒字,并说笑话,很受群众欢迎,他那时已有一个名叫“贫有本”的徒弟,师徒一起演出,当时很有名气。可惜诗里对他的身家姓氏、技艺情况都语焉不详。

“穷不怕”何以以此为名?据说他在“白沙撒字”时,常常写出这样一副对联:

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

这显然是在自嘲中言志。他家的门框上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励精矢志朱紫着身”,横批是“舌治心耕”,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意趣,也隐含着他的姓名。关于他从艺的情况,傅惜华在一篇文章里说:“胜清咸、同间,有最著名说相声者,艺名‘穷不怕’,朱姓,佚其名,京人也,向居地安门外毡子房。又擅以二手指捏白沙(俗名白土子)撒于地上,成双钩丈尺之一笔福、一笔寿、一笔虎等字……蒙古罗王(或为醇王)极赏其艺,尝传至府中奏艺以供福晋之消遣,并月给赏赐以终其身。死时年逾七旬。彼又通京剧,曾为人说戏,或传武剧‘八大拿’即其所编。”看来“穷不怕”姓朱是没问题的,他的宅内也有自题“聚糠堂朱”的字样。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人民首都的天桥》里,有关于他传闻的记述:

“穷不怕”,原名朱少(绍)文,汉军旗人。世居地安门外毡子房。幼习二黄小花脸,曾搭嵩祝成,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改习架子前脸。后来独出心裁,改为“太平歌词”,与说相声“孙丑子”为师兄弟。擅长用手指捏白土子,撒地成字……他对于京剧,又有研究,时常教人唱戏。相传武剧中的全本“八大拿”,是他编著的。他在天桥唱了多年,后来遇见了蒙古罗王,把他请到罗王府中,供给优厚,不让他到外边唱。庚子后他年已七十多岁,不久死去。

据此我们可知“穷不怕”即是朱绍(少)文,他也和张三禄一样半路改行,但不是说书、唱曲出身,而是京剧丑角。他开始“撂地”,而后才进王府供奉。他的活动年代在同治、光绪期间,生卒年代大约在1829—1904年前后。

“穷不怕”为什么改行说相声?其说不一。上文说他“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但也有说他才华横溢,在与著名生角程长庚合演《法门寺》时,朱演贾桂,在念状子一节即兴发挥,增加了许多噱头,遂被同行嫉妒,“白眼相加”,一气而改行的。当然,这也可能有“国丧”这一重要外部原因。朱从艺之时,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连年“国丧”确是事实,或许正是后人附会的一条理由?朱改说相声之前,曾一度改习“架子前脸”,它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莲花落”的一种形式,“前脸”近似京戏丑角,也以插科打诨为能事。从“前脸”转为相声,恰正说明这一新兴形式的生命力。

“白沙撒字”的技艺始于宋代的“沙书地谜”,是文字游戏的一种形式。艺人往往采自民间的“组字法”,利用共同的或者可以借用的偏旁,把几个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在流行的“唯吾知足”、“春景当思”、“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既有汉字的形体完整,又寓祝愿生活的妙趣。相声艺人在撒字时往往配以说唱以便吸引观众。据说朱绍文最擅此技。他常常带着一小口袋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街市路口、行人聚集的地方,先用白沙子画一大圆圈,作为表演场地,然后单膝点地,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撒字,一手拿两块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半的小竹板击节,随撒随唱。那两块小竹板叫作“玉子”,“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对联也刻在这两块小竹板上。据说还有一副玉子,上刻“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的字样,也是朱绍文当年用过的。他撒字单个儿的也有,三五字联成词句的也有,有对联也有诗词。单个儿的福、寿、虎等还能撒成双钩,据说有一丈二尺大,往往大字之下再撒小字。先辈艺人曾亲睹他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是“书林汉字翰林书”。不仅有拗口谐音的语趣,并且正念反念都有意思。和朱绍文同时代的“粉子颜”(又名“沙子颜”)就以撒字而得绰号。“粉子”、“沙子”即是撒字的原料。他常撒的一副对联是:“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据说也是朱的传授。字写之后一切科诨、笑话、掌故之类全由字义而出,或拆笔画形象比喻,或释音义节外生枝,古人、时事都是他组织包袱的材料。如:

二木念个林,戴宗问智深,

武松哪里去?拳打快活林。

一大便为天,文殊问普贤,

寿星哪里去?跨鹤上西天。

这里既拆笔画又引出人物故事:第一首首句由“木木”拼为“林”字,“林”字起“林”字落,末句仍归以“林”字。第二首首句由“一大”拼为“天”字,“天”字起“天”字落,末句仍归以“天”字。“词虽不工而俱有意趣”——其实这意趣也就使得词不工了。

有时还边撒边唱,所唱即取俗曲小调“太平歌词”,如撒“容”字时唱:

小小笔管空又空,能工巧匠把它造成。

同类推荐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影视美术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集作者数十年教学与实践之经验,几易其稿,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影视美术设的指导性专著,在对影视美术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具体规范和深刻阐释的同时,作者也针对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空间环境构成、总体造型、场景设计等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美结合的著作。
  • 在历史的边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在历史的边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在历史的边际》集结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之前(含2000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36篇理论及评论文章,内容涉及文艺理论、文艺史学、电影理论、电影史学、作品批评、作家批评等多个层面。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 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从西方现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两方面细致而深刻地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其中,西方现当代艺术选取了21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选取了29篇文章,两者结合而来,将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配以大量图片,图文并茂,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错爱成婚,杨少的温柔

    错爱成婚,杨少的温柔

    遗失了证件的李晓薇无法与丈夫办理离婚,丈夫愤然准备离开时,却被一个神秘男人拽住了,并把李晓薇的证件甩在他面前。并当着他的面向李晓薇发起了求婚攻势。在短短的一天之内,李晓薇完成了离婚再婚二个人生大事。这一切是缘份还是阴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天后进化论

    穿越之天后进化论

    素有“东方夜莺”之称的民国歌女白疏影,死后借尸还魂,成为21世纪的一个三流明星。谁知这三流明星还是个重生之身,前一世寄希望于影帝男友,到头来却被人抛弃,成为整个娱乐圈的笑话,最终想不开寻了短见。重活一世,白疏影决定好好经营她的人生。影帝?她可没兴趣,她的目标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天后!
  • 市郊的油田

    市郊的油田

    感谢一群想钱想疯掉的流民绝妙的金点子,绿贸房产公司在股市上大捞了一票,葛明礼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他把股市上合法赢来的钱投入了这块储备地的建设,三年过后,荒地成为历史,这里矗立起一个美丽的乳白色居住小区和一栋商场。楼盘销售得非常好,新区和中心城区来的市民都迷上了小区周围的好环境,放眼望去有河有树林,还有很清甜的空气。你看,每天上午各式各样的鸟群在天空飞过。有一些土生土长喜欢落单的褐色鸟,名叫黄白狼,它们喜欢飞临到新小区楼房屋顶的水箱上,呱呱叫喊着打量水泥建筑窗户里露出的人脸。它们凭经验在期待,只要这些房子里的动物走错一步,也能成为喙下肉食。对于鸟来说,只需要等待。人茫然无知。
  • 谁人江湖

    谁人江湖

    谁人江湖,讲述的是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一群不甘心被欺压的英雄好汉,绿林豪杰,挺身而出,仗剑直言,以解除百姓痛苦为己任,以推翻元朝暴政为目标的轰轰烈烈的斗争史。
  • 不计辛勤一砚寒

    不计辛勤一砚寒

    回想当年填报大学志愿的那一刻,我是多么地义无反顾,提笔填下的都是师范专业。而今,十年面壁图破壁,我很怀疑,还有多少人愿意如我,去守着自己的教育初心,守着芬芳的傲骨,不被周遭利益诱惑,不被功名所伤、所扰。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从不曾料想,教师这一行业,琐碎、杂乱却又敏感,是如此的难以拿捏分寸,难以诉诸笔端。但是,我固执地认为,总该有人去展现一下这个职业的日常百态,哪怕是窥斑知豹,点到为止。尤其是在这后疫情时期,它的平凡,它的心酸,它的伟大,个中滋味,更值得细细品咂。用心倾听,你会被这一职业的欢喜和无奈所打动,你会发现,所有一线的教师们都是小说人物的原型。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校园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校园魔术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和魔术初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魔术全集。通过轻松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个个奇妙、有趣的校园魔术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选取了生活中简单易学的小魔术,通过直观的图解和明白简洁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魔术高手,成为朋友中最受欢迎的开心果。
  • 划过秋天的声音

    划过秋天的声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重生之我是鬼脚七

    重生之我是鬼脚七

    S9,那个男人的瑞兹如同魔神一般,让自己的梦再一次破碎在巴黎。“我的职业生涯,到头了吗?”心灰意冷的明凯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喃喃自语,他其实并不甘心。“我给你个机会,你要吗?”窗外阵阵金光闪烁,一阵洪亮的声音传来,明凯的生活也不再平凡。
  • 转身神尊

    转身神尊

    一次意外,让主角龙天佑穿越到了修真大陆,此时的修真大陆正值西方异界的入侵,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掌控整个世界,主角初来驾到,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究竟能不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的王者?龙天佑与遇到了怎么样的巨大阴谋?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龙天佑的经历与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