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的萍乡
萍乡在1949年7月13日获得解放。
解放前夕,在本县的山区和邻近萍乡与其山相连的莲花县、永新县、安福县等都有共产党的游击队在活动,他们经常打击国民党的地方武装,捣毁伪政权,当地老百姓把这些游击队叫做“土共”。这些地方过去都是中央红军驻扎过的地方,是老区,有革命的传统。这些游击队活动的消息,在民众中经常传播。
当时,我在学校读高中一年级时,多少懂得一些事了。关于解放战争进展的真实消息国民党的报纸是封锁的,不让老百姓知道。但是,尽管封锁,通过各种渠道仍会传来许多信息。例如:全国各地学生开展的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义起义等等。我记得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姓贺,他在讲课时,有时就给我们学生讲当时的战争形势,如讲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简况,有时还在黑板上画个图。一次只讲十几分钟,讲完后赶快擦拭掉。还一再说他是听来的,不要我们在外面到处乱讲。解放后,我们才知道当时给我们讲课的贺老师就是地下党员。另外,当时私立鳌州中学的校长叫颜度坚;学校的教导主任叫考招绪,山东人,约40余岁,是地下党员(这也是解放后才知道的)。他俩经常闹矛盾,考招绪在1948年下半年还组织过一次学生上街游行。
1949年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第四野战军南进使全国战场的形势大变。四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其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这支部队转战东北、华北、中南十余个省、区,从东北的松花江畔一直打到海南岛。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中央给予东北野战军的任务是向中南地区进军,解放并经营豫、鄂、湘、赣、粤、桂六省。平津战役后,于1949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野战军下辖第12、第13、第14、第15四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个军。
1949年4月20日晚21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东起江阴、西至湖口,长达500余公里的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横渡长江,奋勇向江南挺进。
1949年6月起,林彪、邓子恢、萧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向湘赣进军,第四兵团的部队由新淦、樟树镇、丰城一线渡过赣江,直插萍乡。萍乡在1949年7月13日获得解放。
据我的老同学刘培年(部队军医,现转业在海南)回忆,萍乡解放时的入城式他亲自参加了,因此他记得很清楚。1949年7月13日晚上8时,解放军从萍乡西门进城,进城时,举行了入城式。先头部队是几辆军用卡车装饰成的彩车,车头上挂着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一队一队的解放军身穿灰色军装,肩上扛着步枪和机关枪,背着背包,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在大街上,经过文昌宫广场,再到南门。
我当时住在萍乡昭萍大戏院旁的陈家祠堂一朋友家,晚上也目睹了解放军进城的一些片断。解放军进城的那一天,萍乡城内的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上街去迎接解放军进城。我与许多同学一起上街去观看了这热闹的场面。老百姓跳着秧歌,打着腰鼓,手里拿着小三角红旗从四面八方走上街头。街道两旁贴了许多书写着“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标语。千千万万的人看到了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后,都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口号声冲向云霄。这一天,迎接解放军进城成为家家户户的话题。
入城后,许多解放军宣传队员,有男的,有女的,在大街上宣传,说共产党、毛主席的军队是为解放劳苦大众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讲解了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军宣传队还带领群众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第二天晚上在文昌宫广场演话剧“白毛女”。许多群众对解放军的宣传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人说,这与上个月国民党败逃军队路过这的里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烧杀掠抢,老百姓都吓跑了。
但是,由于萍乡刚解放,广大人民对共产党、解放军还不了解,到处有共产党“共产共妻”、“共产党长不了,国民还党会打回来”的谣言,许多老百姓心中无底。当时,为了解战放争的需要,解放军在萍乡积极招兵。
参军进军大
我于1949年8月考入军大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当时是怎么样参的军,这一个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是值得回忆的。
8月的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在县城内的文昌宫大操场的墙上,看见了一张解放军贴的招生布告,上面写着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在萍乡招生,报考招生地点在离萍乡有几十里路的宜春,因为宜春是专区所在地。我们几个人看了后,有的想报考,有的不想,关键是当时还不知道军大是怎么一回事,有的说还要回家给父母讲一下,征求家里大人的意见。因为对情况不了解,人们各种思想都有。有人说:“这个共产党的军政大学就像当年国民党的黄埔军校一样,如果考上了将来能当军官,有前途。”也有人说:“这是共产党的一个花招,千万不能去,千万不能信,什么军大不军大的,明摆着就是要你们去打仗,去送死,去打台湾的。你们想一下,前年(即1947年),国民党在我们萍乡招了不少青年军,那时候讲得很好听,十万青年十万军,归蒋经国亲自指挥,结果把他们送到了青岛等地去跟共产党、八路军打仗。”还有人说:“俗话说得好,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只有读书才是真正有出息,好人有谁去当兵的。国民党要人当兵,谁都不去,只有到处抓壮丁。你们在学校读书好好的,偏要当什么兵啊?”听了这许多议论后,有的学生愿意去,但家长坚决反对。有的同学还说:“先报个名试一试,看情况再说,考上了也可以不去,难道解放军会用绳子捆我走……”总之,各种说法、各种思想都有。我是下定了决心要参军,因为我的家境不好,恐怕供不起我读书。
这样,我们约了十几个愿意报名的同学徒步到宜春去报名,走了快一天。那时报名,不要户口,不要证明,不要介绍信,只要口头报名即可。报名地点设在旧的国民党专员公署,国民党的人早已跑光了,接待我们的是几个穿着灰色制服的解放军,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姓名,也不打听。他们对我们只是宣传军大是干什么的,学习出来干什么。然后就让我们先填一张表,主要是姓名、年龄、学校名、几年级等,告诉我们要笔试和口试。笔试就是写一篇作文,写为什么要参加军大,口试就是问一下其他问题,每人只问几分钟,现在我是记不清当时到底问了些什么。最后要检查身体,也是简单的检查。我们来的同学只有一人没有录取,说他的个子太矮,只有一米五,其他的人全考上了。过几天叫我们来宜春报到,告诉我们衣服、行李都不用带,都是公家发。
在萍乡的两个中学招收了许多青年学生。当时招收青年学生入伍,是为了改变军队的知识文化结构,输入新鲜血液,为了建设正规化的国防军。那时大学生很少,除了南下工作团在北京招了一部分大学生外,绝大部分招的是中学生。我就这样,于1949年8月与同学何心威、何昌乾、贺晃、邓光岚等人到宜春去报到了。都是约同学走路去的,当时没有公共汽车。
1949年9月1日,解放军用汽车把我们送到江西分校——南昌市新建县望城岗报到,算是正式参军。
望城岗这个地方在南昌西边,属南昌市新建县,从南昌出发,经过八一大桥,桥下是赣江,赣江的水流向鄱阳湖,沿着赣江上游向西南走,约20余里路,经过县城所在地长菱镇,不远就是望城岗。它是一个不太高的高地,实际上就是一个黄土山坡,站在此处可以看见南昌的轮廓,因此得名为望城岗。这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江西省的最高学府,原国民党中正大学的旧址,据说是蒋经国办的。学校全是一栋一栋的青砖平房,没有高楼大厦。面积很大,大约有几十亩地,很分散。这个学校因解放战争正在进行,原国民党人员已逃跑,已荒凉得不像学校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学校,实际上像是一个国民党的军事训练基地。
现在这个地方是南京军区南昌陆军学院的地址。该校名称几经变更。20世纪50年代初,为中南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江西军大,1949年8月创建),后改为第二十三步兵学校、防空学校、中南军区师范学校、第三文化师范学校等,1955年改名为南昌步兵学校,1963年改名为福州军区步兵学校,1968年10月停办。1973年3月在原址上筹建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月恢复福州军区步兵学校原名;1981年2月改称南昌陆军学校;1986年6月更名南昌陆军学院,隶属南京军区。现总占地面积有1.79平方公里。
开学前迎来了开国大典
参军后到军大,令我最难忘的是在正式开学前,迎来了开国大典。
我记得9月30日下午我们还在劳动,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早上,学校紧急通知,当晚有重要新闻广播,要求组织全校人员认真收听收音机的广播。那时能听到收音机都不错了,只有学校才有,平常我们没有听过收音机,感到很新鲜。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晚饭后,我们全校学员集合在大礼堂。照例先是各中队相互拉歌,高唱《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军大校歌》等革命歌曲。接着,我们学校的政委陈正人以非常激动的口气说道:“现在向同志们宣布一个特大喜讯,今天下午3点整,在首都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晚就是组织大家收听实况录音广播……”不等政委把话讲完,掌声雷动,欢呼声不断,整个礼堂沸腾了,足足有10多分钟才慢慢平静下来。7点半钟,广播里传来开国大典现场的实况。播音员那亲切感人的语音,令大家一个个兴奋不已,特别是广播里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浓重的湖南口音时,政委情不自禁地喊了声:“这是毛主席的声音!”这是一个伟大的声音,这是一个伟大民族从被压迫的深渊中站起来的声音。全场同志不约而同地热烈鼓起掌来,跳跃起来,并且欢呼:“毛主席万岁!”收听完广播,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政委即兴讲话:“今天晚上是我们大家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在学校正式开学前收听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既是庆贺新中国的诞生,也是我们开学典礼的动员。希望同志们牢记自己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人民的希望。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歌声经久不息,这一晚,我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眠。
建校劳动后举行开学典礼
开学前要搞建校劳动,一是当时学校环境太差,国民党丢下一个烂摊子,到处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学校的房屋全是青砖瓦平房,房屋破烂不堪,屋里的桌椅床铺残缺不全,要自已动手简单修复。劳动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教育,因为招收的都是从学校出来的青年学生,还没有过劳动这一关。除劳动外,就是进行部队传统教育、校史教育,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统,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延安抗大和东北军大的历史。军大校风是继承延安抗大的校风。正如军大校歌中所唱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的作风,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
每天上课和各种集会都要唱歌,这是解放军的一个传统。每天唱《军政大学校歌》,唱《解放军进行曲》《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歌,军大校歌是开会、上课前必唱的。军大校歌的歌词是:“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吃饭前也要唱一首歌才开饭。还有就是唱歌颂解放区和平情景和生产劳动一类的歌。如《跟着共产党走》,歌词是:“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你是舵手,掌握着前进的方向……”再唱如《山那边啊好地方》,内容我还记得是:“山那边啊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万担谷子堆满仓;大鲤鱼啊满池塘,织青布做衣裳,年年不会闹饥荒。”这些革命歌曲要求天天唱,人人唱。
1949年12月18日,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在南昌望城岗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吃完早饭,各中队学员在队长带领下,穿着绿色的军棉衣,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大操场。我们两千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员席地而坐,互相拉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声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