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8600000002

第2章 疾病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致病因素

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致病因素。已知致病因素很多,一般可以概括为外界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四个方面。

一、外界因素

这是人体发生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

1.生物性的致病因素,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等)和寄生虫(蛔虫、绦虫、蛲虫和血吸虫)两大类。这类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后,能在体内继续繁殖而使人致病;这类致病因素排泄到外界环境后,又可以引起别人感染,如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等。

2.物理性的致病因素,如刀割、尖刺、挫伤、虫兽咬伤、烧伤、冻伤、触电和放射线损伤等。

二、营养因素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糖、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物质缺乏或不足,都可以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如脱水、营养不良以及维生素A、B、c缺乏可引起相应的角膜炎、口角炎和坏血病,而钙铁缺乏可引起佝偻病和贫血病等。

三、免疫因素

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也是致病的原因,如过敏性疾病中的过敏原(虾、蟹、花粉、青霉素等)对一般正常人并无致病作用,但对某些免疫功能改变的人却可以引起风疹、鼻炎、皮炎,严重的可以发生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

四、遗传因素

上代双亲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里的遗传物质DNA染色体的改变常会引起后代发生疾病,如血友病、色盲、先天愚型和两性畸形等,近亲结婚更易产生这类遗传性疾病。

第二节人体的防御功能

人体的防御功能是一种积极的生理活动,能阻止和破坏致病因素的作用,从而保持和恢复人体的健康。

一、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壁上的上皮细胞能分泌大量的黏液,有冲淡毒素的作用,同时分泌物中还含有溶菌酶,能杀灭病毒。上呼吸道黏膜具有由下而上朝一个方向摆动的纤毛,以排除细菌和尘埃,使其与黏液一起排出体外。

二、胃肠道

胃黏膜分泌的胃液含有盐酸,对不少细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胃肠道主要是通过呕吐、腹泻等方法使致病微生物和其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防御作用。但剧烈地呕吐和腹泻对机体却可以带来危害。

三、皮肤和黏膜

皮肤和黏膜可阻挡微生物的进入。寄居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对一些病原体有抵抗作用。微生物若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内部时,首先遇到的是淋巴结的防御,它们可以被淋巴结的细胞所吞噬,或被淋巴结内的溶菌素所破坏和消灭,毒力较强的细菌可在淋巴结内引起炎症。细菌通过淋巴结防御屏障进入血液之后,还会遇到体内其他有防御功能细胞的抵抗。急性感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通常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大大增加,它们对细菌具有吞噬、消化和阻止病菌的致病作用;血液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具有相同的作用。这两种细胞内都含有丰富的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溶菌酶可直接杀死致病微生物。

四、月干脏

肝脏的防御功能在防止疾病发生上也很重要。肝脏不仅具有丰富的网状内皮细胞,可以吞噬和消化细菌或者异物,而且肝细胞还具有强大的解毒功能,它可以将从胃肠道一起吸收进来的有毒成分变成无害的物质。

五、血脑屏障

由脑膜、脉络膜、脑室膜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共同组成的血脑屏障,可以阻止细菌毒素进入脑部的神经组织。

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和人体的防御功能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决定着疾病的经过和结局。如果防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致病因素被削弱和消灭,疾病就减轻、痊愈,人体就恢复健康。反之,人体的防御功能低弱,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加强,疾病就会加重、恶化,甚至导致人的死亡。

第三节微生物和寄生虫

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人们周围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种类繁多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一是可以传播,二是引起免疫,三是可用热力和化学消毒剂杀灭。

一、细菌

人类最常见的结核、痢疾、破伤风、疖痈等都是各种细菌引起的,有球杆弧形等不同形态,没有完整的细胞核结构,却有特殊化学成分的细胞壁。

细菌可以被一些染液着色,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阳性菌和阴性菌两大类。

二、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种类比细菌引起的要多,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组织培养,因此对病毒的诊断少用培养方法,而更多的是采用检查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来测定。

三、立克次体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类似细菌的结构,但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常以虱、蚤、蝉和螨等为媒介在人群间进行传播。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四、螺旋体

比细菌大,细长螺旋形,有细菌的基本结构,但与原虫一样运动活泼,可由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引起疾病,如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五、支原体

比细菌小,能在人工培养基生长,因无细胞壁,故无固定的形态,目前仅肯定肺炎支原体可引起肺炎。

六、衣原体

比细菌小,需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如沙眼衣原体。

七、真菌

霉菌、蕈类都属于真菌类,比细菌大,形态也较细菌复杂,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类型。真菌引起的疾病不能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杀伤细菌,对真菌不起作用,反而因抑制细菌生长而使真菌大量繁殖,引起严重的真菌感染。

八、原虫

是寄生虫中单细胞动物,比细菌大,也需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清。在我国,原虫病主要有疟疾、黑热病、阿米巴痢疾和滴虫性阴道炎,目前疟疾已被控制,黑热病已基本被消灭。

九、蠕虫

是寄生虫中的多细胞动物,已有器官分化,一般肉眼可见,寄生在人体的蠕虫主要有吸虫、绦虫和线虫。

十、吸虫

形状常为扁平叶状,大多数吸虫是雌雄同体,靠吸盘吸附在宿主的脏器上。常见的有寄生在肠道的姜片虫,寄生在肝胆道中的肝吸虫,寄生在肺组织中的肺吸虫等。

十一、绦虫

形如扁带,虫体分为头节、颈节及链体三部分,链体由许多节片组成,最长的绦虫节片可多达几千节,体长达10米。

十二、线虫

形为管形,以蛔虫、蛲虫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钩虫和丝虫。

第四节炎症

炎症是人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外界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所作出的防御性的反应,人体的许多疾病如皮肤疖子、伤风感冒、阑尾炎、胃肠炎、肝炎等,都以炎症过程为表现。

一、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性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寄生虫等;另一类为非生物性因素,其中有低温、高热、紫外线、放射线等物理性因素,以及刀枪弹片等机械性的因素和强酸强碱等化学性因素。总之,凡能造成人体组织损伤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引起炎症。但是,对人体最常见最重要的是由生物性的病原体所致的炎症,医学上称之为感染。

二、炎症的反应

炎症的反应是一切生物有机体在长期进化并与外界损伤因素作斗争过程中获得的自卫反应,在人体中其能力最为完备。它包括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在病理学上常将其过程概括为三种基本病变:一是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即变性和坏死,称之为变质过程;二是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成分包括白细胞的渗出,称之为渗出过程;三是临近组织的再生,如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称之为增生过程。一般认为,变质是致病因素对机体造成损害为主的过程,而渗出和增生则是机体对抗致病因素和修复组织的过程。

炎症反应是人体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以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为例,其整个过程大体如下:当人体遭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之后,由于病原体的直接作用或通过对局部血液循环的干扰,局部组织和细胞首先出现变性坏死,既而局部毛细血管因受神经体液和局部组织崩解产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扩张充血和血管壁因通透性的增加所致的血浆成分的渗出,炎症性充血的结果可给炎症区局部带来大量的抗菌物质(如抗体等),以及能吞噬病原体的白细胞。

三、炎症的表现

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五大特征。红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和血量增多所致;肿是血管内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的结果;热是由于局部血液供应丰富,代谢旺盛,产热增多的缘故;痛是局部肿胀,压迫和某些致病物质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所致;造成功能障碍的原因视其部位不同而异,如手指发炎则因剧痛而引起关节活动不便,喉炎的声音嘶哑则与声带的炎性水肿、变厚有关。

四、炎症的结果

因受病原性质、病变的程度、病变的部位、身体抵抗力和治疗因素的影响而极为不同,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体和病原体双方力量的对比,大致有以下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痊愈,指人体战胜病原体,受损组织得到修补完好;二是播撒,指病原体在克服人体的防御功能之后而引起的病灶扩大和突破的防线而造成的全身感染,如败血症、毒血症等,此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病人生命;三是慢性迁延,多发生于人体抵抗力较差和治疗不彻底等情况,由于病原体在体内不能及时被消灭,致使炎症迁延不愈而变成慢性,此时往往治疗比较困难,常给机体造成不良后果。

第五节循环障碍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它的功能是:一方面能保证供给组织正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另一方面帮助清除组织内生成的代谢废物,以维持人体各种细胞生存所需要的内环境的恒定。一旦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正常组织的生理功能就会因氧和营养物质的缺乏和代谢废物的堆积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死亡,即组织坏死。

血液循环碍可为全身性或局部性,全身性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心力衰竭、休克等。本节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局部循环障碍。

一、充血

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种。

动脉性充血,可发生于生理状态时,如温水洗澡后可出现全身皮肤发红、发热,害臊和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人体患病时所见的动脉性充血以炎性充血最为常见。

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多见于病理情况。静脉性充血的发生与静脉腔不同程度的阻塞有关,如静脉受压、静脉壁变厚和静脉内血栓形成等。静脉性充血的结果能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代谢废物堆积和器官、组织功能的减退,严重时,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

同时局部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壁也可因营养障碍而结构变得疏松,通透性增加,血液内的液体成分,甚至红细胞可透过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水肿和体腔积液,如心脏病人的下肢浮肿,肝硬化患者的腹水等。如引起静脉性充血和水肿原因及时消除,则水肿的液体往往可被吸收而消失。若水肿持久,可对机体造成不利,但其部位不同,给机体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一般以下列部位的水肿和积液后果较为严重,如喉部水肿可阻塞呼吸通道,心包腔积液可影响心脏的舒缩功能,肺水肿可影响气体的交换而出现胸闷、气急和全身青紫等缺氧现象,严重者可致死亡。

二、缺血

缺血,又称局部贫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内局部动脉血供应不足的状态。缺血常会引起组织坏死,但人体各种器官组织对血供的需求以及对缺氧的耐受性却有很大不同,故缺血所引起的危害性也不相同。心、脑的缺血常致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如心肌梗死;而肢体的缺血因肌肉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大,故其后果较轻,但在实际工作中如对外伤的肢体使用止血带,必须记住每隔30~60分钟放松一次,以避免对肢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出血,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的破坏。凡血液流到体外的被称为“外出血”,凡血液积在组织或体腔内的被称为“内出血”。出血对人体的危害性取决于出血的量、速度和部位。如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出血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全身贫血;重要脏器如脑、心包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后果也甚为严重;皮下出血一般对机体的影响较小。

三、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固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凝固的血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心血管,如内膜变得粗糙、血流缓慢、活动不规则,以及血液本身凝固、血压升高等情况。

血栓形成后常因阻塞血管而引起不良后果,对机体不利;但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如小血管的外伤破裂,则有利于局部的血栓形成而止血,又如细菌侵入血管时,局部形成的血栓可阻止细菌的扩散。

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可被逐渐溶解、消散而不对机体产生任何影响,但也可被管壁内长入的纤维组织所替代(又称血栓机化)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有时血栓可发生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别处的血管进而造成栓塞。

引起栓塞的物质称为栓子。栓子不仅可由脱落的血栓构成,也可为其他固体、气体、液体物质,如空气、寄生虫、羊水和肿瘤细胞等。

栓塞的造成后果是局部血管的阻塞,并且血供突然停止进而局部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然而人体对局部血管的阻塞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即可通过缺血边缘组织血管的开放(侧支循环)而获得血液供应。故只有当动脉血流阻断迅速,侧支循环又不能有效建立时,才会导致组织的坏死,即为梗塞。

梗塞形成后,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发生的部位、大小及有无合并细菌感染等因素。一般说来,脾肾等处小范围无菌性梗塞,对人体不产生很大影响;而重要脏器如心、脑发生较大面积的梗塞,才能引起严重后果。

同类推荐
  • 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让衰老的过程缓慢一点,让生命质量提高一些。一方面,需要老年医学工作者的探索研究;另一方面,需要老年人自己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指导生活。朱志明教授是我国第一代老年医学家,由他和他的同事们经20余年的科学研究,完成世界上首次追访长寿老人时间最长的科学调查,探索出一些值得老年人借鉴的长寿经验。老年人若能按照专家们研究总结的科学长寿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生保健,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健康幸福的晚年,同时,也为子女解除后顾之忧,为社会做出贡献。
  • 人一生要懂得的心理健康(全集)

    人一生要懂得的心理健康(全集)

    本书让人们明白如何才能在当今社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去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受益,把书中的指导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洗涤与升华!
  • 这样吃最健康(精华版)

    这样吃最健康(精华版)

    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体魄的根基,而适当的食物补养也能起到医药的作用,缓解我们身体的种种不适,祛除潜在的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食物有时甚至比药物更有效,也更安全。本书告诉你——最健康、最营养的膳食结构;各种食物的“性格密码”等,最全面、最实用、最有效的食补,决定您一生的健康。
  • 请让我们吃的健康些

    请让我们吃的健康些

    张海君编著的《请让我们吃得健康些》讲述了: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假食品、污染食品:黑大米、黑豆腐、黑啤酒、、泔水油、注水牛肉、硫黄熏制的银耳、亚硝酸盐漂白的熟食等消息接二连三,触目所及,皆是惊心之物。我们每个人都在问: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请让我们吃得健康些》编写的目的不是教你怎样鉴别食物,而是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行动起来,认识食物面临的问题,追根究源,一起努力为人类寻求健康饮食和低碳饮食,为了大家的健康和地球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 健康是一种责任

    健康是一种责任

    只有你健康,你的家人才会幸福,所以书说,健康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本书述说一切应该远离的不健康因素,让自己更加理智地对待自己的身体状况,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热门推荐
  • 甘疯子传

    甘疯子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议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议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无限之男主别过来

    快穿无限之男主别过来

    哇,想她一个如花似玉,闭月羞花的18岁妙龄少女,就这样撑死了。呜呜呜呜,不就多吃了一个汉堡,两只热狗,三只烧鸡在晚饭前。死就死了!还给她。。。欢迎您来到这里,我们将绑定系统人物。滴嘟,绑定成功,宿主即将穿越。哇,我怎么这么倒霉!
  • 天妃神君

    天妃神君

    前世,她是他不愿意娶的妻子,而他是她为了祈求庇护必嫁的夫君。她空有天妃之名,却没有天妃之福。在天庭中摆显千年,是从仙口中数指称赞良妻贤妃,可却从来没有入得他眼。不过,她不在意。只是和他一场交易过后,她几乎倾覆生命。命没了不要紧,只求来世能自己做主。所以,她潇洒的从九重天天下跳入万丈红尘。她笑这说:来世,只愿不在遇见你.——————————————今生,他站在她的面前。递给她一枝含苞待放的梨花:“你可愿意拜我为师?”她裂嘴一笑,接过梨花。从此跟在他身后。“师傅啊!我以前是不是见过你啊?”他身子颤抖,低头看着年幼的她:“也许是。”“在哪?”“黄泉彼岸,奈何桥头的三生石旁。”千年又千年,沧海变桑田。弹指红颜老,此情永不变。------------------------------------------------------------------------------------花絮:“妹妹,你必要这样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一个不爱你的男人。”女子摇头一笑:“只要换的我族太平,又何来牺牲可说。”“本君想求你借龙珠一用。”男子沉默,然后又道:“日后若有你想要的,本君一定为你做到。”女子冷笑,这就是换取龙珠的代价吗?为了别的女子,他还真能委曲求全。龙,没有了龙珠。就好比神仙没有了元神,妖精没有了内丹。他可知道?他现在要借去的,不是一颗珠子。而是她的命?若真有想要的,就是用今生的潦惨,换取来世的太平......------------------------------------他娶她千年,便冷漠她千年。她总是不吵不闹的站在他身后,做一位无可挑剔的天妃。原以为自己的心不会为她有过那么一丁点悸动,可是,当她像蝴蝶一样翩然从他指尖划过的时候,那伸出去想要抓住她衣袖的手为何如此颤抖。那片梨花已经谢残,九重天上,没有你的日子原来是这么冷清。我不再为你守着聚魂灯。来世,便让我度你可好!-------------------------------------师傅啊!修仙人讲的不就是心静如水,不为愁而郁,不为喜而欢。可为什么你就连睡着,依然还紧锁眉头?她捧着他的脸,声声心碎的问道:“不是说不在相见吗?为什么还来寻呢?或许我无法为你解毒......如果你真的死了,那我便去陪你。”
  • 孙青柠

    孙青柠

    “喂!你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好像一种警告的意思“我,我,我是奉太后懿旨来皇宫的,我只不过是想来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 辨非集

    辨非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圣江山

    情圣江山

    拥有仙级法宝紫金雷电双锤、能自动吸收天地灵气进级的自然圣树和奔雷圣鞭两大分身;高人指导兵法政治之道;可以互相容合、转换的绝世神功。看主角是怎样失去江后,自强自立,一步一步打下自已的一片江山;这是一部道、佛的对决,看主角怎样齐集转世三十六天罡星君,七十二地煞星君,再战漫天大佛、菩萨!
  • 蕴仙

    蕴仙

    陈封从仙界堕入凡界,成为宋国文臣之子。无奈家道变故,流落四方。快意恩仇的侠行,让他体会到仙界不曾有的畅意。时光流逝,谁在叹息?他不是霸主,是一方难缠的狠敌!
  • LORD JIM

    LORD JI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五岳名山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五岳名山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中国名山甚多。古代帝王常常把五岳看成神的象征,虽然实际上它们仅仅是地质运动和自然风化的产物。但源远流长的五岳名山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特质的一部分。《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五岳名山文化》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