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0900000007

第7章 前进美国(2)

福斯特赴美之前都跟父母住,又靠打工负责自己的开销,一直不是英国人眼中的“正常人”。但在美国,自己打工念大学是家常便饭,福斯特顿时觉得如鱼得水。不过他是研究生,课业繁重,没什么时间和住同一栋楼的大学部学生来往。同样来自欧洲的斯库利,对这点的观察可和福斯特不同。斯库利是爱尔兰人,三〇年代到耶鲁半工半读念艺术史,帮有钱的白种清教徒同学端盘子,对校园内的阶级分化可是看得一清二楚。也可以想象,尽管福斯特每天去上课的途中,都会经过精英学生秘密社团“骷髅会”的红沙岩楼房,却从来都无缘加入[老布什与小布什都曾是其中一员]。

鲁道夫——第一位恩师

一九六一年冬的耶鲁可以说就意味着保罗·鲁道夫。保罗·鲁道夫当时是建筑系的系主任,小平头、纽扣领衬衫,打扮得相当利落。他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老家在肯塔基州,到亚拉巴马州读完大学。但他一如福斯特,年轻时即大放光芒,很快就转到了更大的舞台——他于一九四〇年进哈佛,与贝聿铭、约翰逊同期,拜在格罗皮乌斯门下,迈入顶尖的现代主义殿堂。

鲁道夫“二战”时是海军,基地在布鲁克林。从军的经历,加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让他发展出活泼创新的独门风格,从他拿到建筑师资格后,在佛罗里达州做的一些案子可见一斑,例如位于西耶斯塔岛的“茧屋”[Cocoon House],就使用了海军让备用船只不受恶劣气候影响的保养技术,以塑料防护膜覆盖整个屋顶。这种别具巧思的自由联想,深深影响了福斯特日后的作品。

罗杰斯与福斯特在“四人组”时期一起设计的维安别墅[CreekVean],不难看出其中有鲁道夫的痕迹。维安别墅和鲁道夫为耶鲁设计的森林学院相仿,都位于坡度极陡之地,不过他俩把高低层联结在一起,大门设在高层,往下走才是起居的主要楼层。屋外绿草如瀑的层层阶梯,则是福斯特从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的赛于奈察洛市政厅得来的灵感。

鲁道夫在一九五八年受耶鲁之请,接掌建筑系[校方主要是欣赏他的作品,而非教学成绩],也把自己的事务所一并搬到纽黑文。福斯特进来时,耶鲁建筑学院已经在鲁道夫领军下,奠定前所未有的明确走向。鲁道夫邀集许多知名建筑界人士前来讲课、帮学生评图,尤其会请名气极大、要求极高的一流阵容来评图[这是耶鲁教学的一大特色],鲁道夫毫不忌讳在学生面前和这些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此等格局、此等经费规模,在当时的美国,除了耶鲁,无校可敌。

鲁道夫是同性恋,具有独特的领袖风范,建筑圈内圈外一样仰慕他。一九六二年,《时尚》杂志派记者厄威特[Elliot Erwitt]来帮他拍照,制作个人专题。在厄威特一路跟拍记录下,我们得见他工作时是认真的教授与设计师,下了班是衣冠楚楚的酒会主人。那期专题以一张鲁道夫的跨页照片为始,令人一见难忘。厄威特刻意用长得吓人的超长镜头处理。鲁道夫孑然一身,站在他得意之作的屋顶——以大量模铸混凝土打造的纽黑文寺街停车场[temple street car park],像是缅怀罗马时代的输水桥。他在长镜头拉远下,成了一个几乎消失的小点,但你定睛一看,可见他稳稳的交臂站着,身边是心爱的捷豹XK 150双门跑车,时尚的白色胎壁、钢丝轮毂。他志得意满,宛如是在战车旁准备凯旋的罗马将军。他置身自己的代表作中,周围是这个熙来攘往的城市。照片让他化身为著名小说《源泉》里的孤独英雄:有远见、有抱负,却必须只手对抗整个世界,没有人能左右他,他只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厄威特的相片与《时尚》的专题,足证耶鲁为学子树立了何等杰出的榜样。就像福斯特从鲁道夫身上学到怎么当一名建筑师,也学到建筑师该有的打扮和举止。他开始模仿鲁道夫的穿着,连画的图都开始像他的风格,将来也想和他一样,设计自己的家与工作室。

福斯特同时也在鲁道夫的工作室兼差当制图员,时薪一块五。工作室就在鲁道夫私宅的阁楼上,离他住的学院走路不过五分钟。从街上看鲁道夫家,完全看不出里面是群英汇聚之地。福斯特曾形容那个家是一阶阶楼梯相连组成的迷宫,鲁道夫为耶鲁设计的艺术与建筑大楼,缩小了就是他自己家。他用挑高的玻璃环绕屋侧和背面,屋后是个小院子,四面围着砖墙。屋里挂了许多他从废墟中抢救回来的玩意儿:窗边一尊中世纪主教的哥特式雕像,壁炉上方的墙钉着某个罗马参议员的头。在这个风格独具的家,福斯特学到如何处理历史悠久的建筑物。二十五年后,他的头一个改建古迹案,便是伦敦皇家学院的改建工程。他仿效鲁道夫处理私宅的方式,融合建筑物边缘的空隙,创造出新的空间;也像鲁道夫一样善于运用新旧之间的视觉反差,做出抢眼的效果。

鲁道夫家的摆设一样抢眼。羊皮地毯、亚克力和泡棉做的家具,风格大胆新潮,让他这个英国乡巴佬看得目眩神迷。

鲁道夫的工作室是只有六把高脚凳和抱枕堆成的休憩间。他不时会把助理都找来这儿,大家一起讨论手边的案子。这群年轻人的打扮同样效法他——窄领带、纽扣领衬衫、小平头。

待过那间工作室的威廉·格林德瑞[William Grindereng],回想当年工作室中央有一道直穿出地面、叫人看了眼花头晕的楼梯,大家走在上面无不捏把冷汗:

鲁道夫做的事情里面大多藏着危险,不管是对他自己还是别人。这道楼梯穿过地板,就是地上一个大洞,而且还没有扶手。建筑检查员来看了,说一定要装上扶手。鲁道夫的回答是:“要我装,我就搬走。”他有时还真拗,说不装就是不装。

鲁道夫起居间墙上的楼梯,比这地洞还危险。这楼梯不过是数片薄石板,以墙面为支撑点悬空往上排,有五米多高,同样没有扶手。知名建筑史学家希区柯克,就有好几次痛饮波本威士忌后,在这楼梯上演出险象环生的场面。更惨的是,詹姆斯·斯特林曾在酒酣耳热时,跑到玻璃墙外的庭院小解,宾客们一览无遗。

鲁道夫的画极为精巧复杂,劲道十足,下笔精准有力,犀利刚硬,简直像刻钢板。福斯特不但学了去,还下工夫不断临摹他的画法。鲁道夫的画都很大,福斯特说这是因为他用画来测试设计各种可能的变化[现在的建筑师则把这差事交给计算机]。鲁道夫会把建筑物的各部分画上好几种版本,再组合成更大的画,来测试每一部分是否可行,若有不妥即舍弃。

他这股过人的干劲,令福斯特受益良多。“他只花一个周末,就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设计图面和案子的详图。在这方面他实在是我们的榜样。”福斯特在那里兼差的工作,大多是在鲁道夫的示意图上,一层又一层的画上制造光影的交叉线条,画到眼睛都快瞎了仍没法停笔,得继续画“艺术与建筑大楼”的图。

鲁道夫的笔记本里,满是线条简约流畅的铅笔素描,由此不难发现福斯特近乎强迫症的画法从何而来。福斯特作画的手就是停不下来,画画是他与人交谈的技巧。他用餐的时候会随手拿起一张纸,用画画来说明他的想法。绘画帮助他思考,方便他记住重点。每天接送他的轿车里,永远摆着一叠画纸和一排削好的铅笔,以便想到什么就能随时记下。当然他也会写信,只是他更喜欢用画来沟通。画画对他来说是乐趣,尤其在他日后抗癌的过程中,他是用画巨细靡遗记录病榻中的所见所闻。画画也是让他平静下来的方法。

福斯特显然很想给鲁道夫一个好印象,成了通宵画图的拼命三郎。鲁道夫心里明白福斯特的努力,但他也知道应该怎么把这些学生的弱点,转为鞭策他们积极表现的动力。福斯特记得有一回连续拼了好几天的心血,被鲁道夫冷酷的几个字一笔勾销:“你不够用心。”他的泪差点夺眶而出。难受归难受,他还是学会放下过去、汲取教训,做来日为人师表时的借鉴。

耶鲁课堂上的辩论之激烈,也让他大开眼界,这和在曼彻斯特的时候完全不同。耶鲁的学生必须在一组挑剔的评图者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这简直正中他下怀。他乐于花大把时间准备,再欣赏别人发表对他作品的看法。从开始受教育以来,这是他头一次能在实务与可测量的议题之外,真正逐步探索建筑的意义。鲁道夫对学生是这么说的:“建筑是发现‘你需要知道什么’的过程。”

鲁道夫是福斯特的第一位恩师,也为他班上的学生指引了未来的方向。“他始终在探索形式,同时也是伟大的评论家。他早期的作品非常新颖有创意,像是神来之笔。”纵使鲁道夫的名声起起落落,福斯特始终站在恩师这边。二〇〇八年他重返耶鲁,在艺术与建筑大楼整修扩建后的启用典礼上,致词表彰鲁道夫的成就。他们夫妻俩捐出三百万美元,给建筑学院资助客座教授之用,以感谢耶鲁与美国的培育之恩。但鲁道夫也是个要求极高的人。“和他一起,要是没东西给他看,像是模型啦,或一组什么图啦,跟他就没得谈,”福斯特说。

低他一届的托马斯·毕比,对鲁道夫推崇备至:

保罗可以看着一张图就讲起来,不仅讲内容是什么,还解析其中所有的细节、构成的方法。他会问你,你觉得这栋建筑物怎样?想象自己从那头走来、走到这里,看看尽头,你看到什么?这是在看你对空间理解的能力。他的三维空间理解力非常厉害。他是很棒的老师,也有绝对的标准。什么都不够好,因为总是有毛病:结构不对、动线不好、垃圾没办法运进来、外观难看、窗户太高……

很多人觉得鲁道夫是找他们麻烦。他从没这样对我,但他在必要时可以变得很直接、很尖酸又很毒舌。他会挑几个人,在评论最后开骂。我们报告的时候都争先恐后,谁都不愿意当最后一个,因为到了最后三个人,他总会在一个时间点开炮,朝你大吼一顿,然后呼啸而去。最后两名绝对难逃毒手。我们总是在考虑,要怎样才能不变成最后那三个。

在耶鲁读建筑,不单是摆摆样子、耍耍个性,这所学校要求学生百分之二百无条件投入。“耶鲁强迫你专心在自己的作品上:你要有相当敏锐的判断力,一看到自己的作品,就知道怎么评论。”毕比回忆道:“你得靠自己,只有你和纸相依为命。你不是群体的一员,隔壁同学做的东西和你完全不同,所以也无法给你建议。耶鲁就是那种要自己摸索一切的地方。”

耶鲁三英

福斯特那年的硕士班共有十一人,其中三位来自英国。一是埃文斯,建筑联盟学院的杰出毕业生,后来泰特美术馆位于康沃尔的St.lves分馆即出自她之手。二是罗杰斯,比福斯特大两岁,一九三三年生于佛罗伦萨,父亲是医生,持英国护照,母亲是意大利人。父母于“二战”前不久在萨里买了房子,把一家子搬到英国。他在寄宿学校的日子并不愉快,就此养成了叛逆性格。后来他也进入建筑联盟学院,和福斯特在曼彻斯特的际遇有天壤之别。

第三位就是福斯特,他以跌破众人眼镜之姿,很快展露了意见领袖的才能。有阅读障碍、图又画不好的罗杰斯,依然记得福斯特为他们合作的案子做简报时,已有大将之风。

罗杰斯和福斯特跟班上的美国同学卡尔·阿博特[Carl Abbot]感情特别好。阿博特有辆甲壳虫,三人常一起驾车出游,欣赏美国重要的现代建筑。

一九六一年的冬天,罗杰斯的第一任妻子苏,曾帮这三人拍过一张合照。罗杰斯站在中间,戴着俄国羔羊皮帽,面露微笑但带点不自在,一只手握拳,另一只手垂在身侧。他左边是阿博特,连帽子都没戴,仿佛是里面最不合群的家伙。福斯特站在罗杰斯右边,头上一顶深色折边的软呢帽,那是外号瘦皮猴的爵士歌王弗兰克·辛纳屈的注册商标,但他戴起来完全没有辛纳屈的味道。他把格子大衣的领子竖起来挡风,一手拿着相机,相机的皮制外壳和吊带垂在前面。没有笑意的脸加上领带,说明他是个神经紧张、性子又急的初生之犊。他另一张在艺术与建筑大楼顶楼工作时拍的照片,模样比这张开心得多。

在他们班共享的工作室里,英美两国学生之间颇为泾渭分明。英国学生年纪略长,喜欢唇枪舌战,花在画画上的时间倒没那么多,而且自认比美国同学来得成熟稳重,更像专业人士,这副架子自然颇惹人嫌。有次英美两国学生吵完架后,制图桌上出现了一张卡片,写着:“别讲了,画图吧。”英国人不甘示弱,也想出一句标语,摆在工作室另一端,叫美国人“动动脑吧”。

在建筑师MJ·隆[M.J.Long]的记忆中,鲁道夫那时期的耶鲁比较爱收英国学生,但美国人的耐性终究也有用完的时候。她记得有次英国建筑师简·德鲁[Jane Drew,1911-1996]来耶鲁讲课[她与柯布西耶一起做过昌迪加尔案],美国学生在耶鲁美术馆的窗外垂下布条,上面写着:“你也是他们一伙的?简·德鲁?”他们先入为主,以为又来了一个故作亲切的英国人。

但阿博特倒是和英国同学走得近。福斯特去旧金山工作的时候,他还特地去探望。“四人组”刚成立时,他也去伦敦跟他们共事了一段时间。他还记得肯尼迪遇刺的消息,是在伦敦听收音机得知的,大受打击。

同类推荐
  • 淡渍堂三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淡渍堂三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淡渍堂三种》由文选、剧选、诗选三部分组成。文选收录了作者关于戏曲理论研究的一些文章,剧选收录了《海陆缘》、《青萍剑》、《合银牌》、《琵琶记》、《刘青提》,这些剧本都是从古典名著、传统剧目改编或改写的,诗选收录了作者100多首诗词,重在表现作者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
  • 国宝

    国宝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国宝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从各个领域选取了六十余件有代表性的国宝,进行系统的编排,力求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每件国宝都配有精美的图片,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激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国宝的关注和热爱,从国宝中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的国宝。包罗万象的名家字画、精美的陶瓷器、金银器……这一片片历史的残骸,它们记录了大量的文字信息,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自己也成为了传奇。不管是历史的残简碎片,还是体系完备的煌煌巨制,都是民族的魂魄,中华的瑰宝。本书中介绍的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国家辉煌灿烂的文化。
  •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 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余韵延至明清,历经沧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窟艺术宝库。
  • 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音乐的故事》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房龙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及近现代音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音乐家们的身世行迹。
热门推荐
  • 大秦陈都尉

    大秦陈都尉

    他是纵横沙场的无双战将;他是秦王身旁最信任的一条滑泥鳅;他是江湖上人称再世人屠绝世倔种。他就是陈英,一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大秦都尉。他曾经公然反驳秦王政;他曾经为挚友离开秦国;他曾经不顾性命的保护秦王政。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来源于古希腊民间,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它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寓言集,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对后世寓言大师诸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展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古希腊世界,故事涉及到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方方面面。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岁月剥落情何归

    岁月剥落情何归

    那年我们还年轻,我们没有大的理想,也没有大的志向,只是想过安静平淡的生活,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生活,却一直无法摆脱世俗砝码的衡量,在这个我们的年华里演绎着平凡的生活,小人物的哀乐,你会理解吗?我们一直在想象着生活能够像电影一样,一转身,便是多年以后。我们挣扎在城市中,徘徊在爱恨得失中,却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异世界所不为人知的故事

    异世界所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是一位作家记录下神所描绘的神之游戏,里边有光明,黑暗,秩序,混沌,偶然,幸运,真实,幻想等诸神以各自的神力一起制造的一张宏大的棋盘,每个神都对自己的造物感到满意,人类,兽人(亚人),矿人,森人,亡灵,海族,魔人,血族,妖精,怪物种,哥布林,巨人,泰坦,恶魔,暗人,巨魔,元素种,龙等等,诸神们从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到越来越多神的加入,这个游戏变得越来越有趣起来,棋盘也越来越大,甚至某些不知名的外来神都参了一脚。让我们来揭晓异世界所不为人知的故事。
  • 先识览

    先识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字店

    无字店

    一家存于六界的奇店,过客无数,藏满了妖怪们的往事。狐妖的执着,夙妖的深宫遗梦,朱宴被偷的皮……一杯醉人茶,莫添七月雨半片尘作瓦,采君炉上雪
  • 凰临天下:你御百兽,我驭你!

    凰临天下:你御百兽,我驭你!

    她是弑夜组织金牌特工,一朝穿越成为候府任人欺凌的疯傻嫡小姐!从此医毒双修,修仙成道,手握神器,炼丹驯兽,风华无双,强势归来!以血还血,以命抵命!欺她之人,必要,十倍百倍奉还。
  • 温炖的小时光

    温炖的小时光

    她那么美,浑身BlingBling发着光,但却很彪悍还会打架,他是她的上司,冷酷无情,但异常聪明又内心温暖,两个人一起共赴温炖的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