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22400000002

第2章 饮食误区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也更加关注。各类养生学者、营养学家、饮食专家的出现,也带给了人们五花八门的养生知识。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非但不是养生反而是“养病”呢?我们自己又有哪些一错再错的养生习惯呢?

在这一篇中,我将结合《黄帝内经》,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出发点,结合中国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以及我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饮食、饮水、运动和营养品四个方面,说说大家常见常犯的错误。

何谓“大营养”

现代人重视营养,有人认为肉、蛋、奶很有营养,有人认为蔬菜水果很有营养,还有人天天吃野菜补充营养,其实都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营养只是物质。其实,这些物质能否为我们所吸收利用才是最关键的。再多的营养堆在那里,如果不能被我们很好地吸收利用,而是以毒素或垃圾的形式占据我们的身体,那么,我们宁可不要!

真正的大营养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来自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性”“味”平和的食物就是大营养;好消化、好吸收的食物就是大营养;遵循四季规律成长的食物就是大营养;因地取材的食物就是大营养。

我们要取得大营养,其实非常简单。

1.早晨要吃“皇帝餐”?

“皇帝的早餐,大臣的午餐,乞丐的晚餐”,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次我受邀担任某电视节目的嘉宾,主持人也提倡早晨要吃“皇帝餐”,我当时就予以纠正:“这种说法就是个误区。”

面对主持人的不解,我举了一个病例。一位病人和我说他头晕,早饭后容易困倦,上午的工作时间干不成事儿,感觉脑子不好使。我在诊疗时问及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他的早餐非常丰富,就是这顿“皇帝餐”引发了他以上的种种不适。

“皇帝餐”隐患重重

人经过一夜安静的睡眠,阳气入于阴,到了早晨起床,我们身体里的阳气才慢慢升起来,人处于半苏醒状态。这时候的阳气就像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它还不够强大,人体内只有一点点能量,人是不能用这点儿阳气去做大运动的,特别是中老年人。

在新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老人早晨出门扫雪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导致猝死。原因就是早晨在气血还未运行起来的情况下去做运动,刚刚苏醒的身体里阳气也刚刚开始运转,还不足以护卫自身,推动气血的运行,再加上突然来到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毫无招架之力,在这种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就有可能发生猝死。

《黄帝内经》云:“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也可理解为,根据天“气”的变化时序,可对应人“气”的盛衰变化。所以,在阳气还未完全上升的早晨,气血还没有完全运转起来,这时来一顿丰盛的“皇帝餐”,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气血,同时会妨碍气血运转,自然是隐患重重。

刚刚苏醒的人,身体里的气血运行相对缓慢,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处在逐渐苏醒、激活的过程中。这时,一顿丰盛的“皇帝餐”,对我们心脑血管的压力,对全身脏器的负担,对胃肠系统的冲击实在太大了。这么多的食物,需要把全身的气血调动过来消化吸收,这样一来,人的大脑能不缺血吗?人的心脏能不缺血吗?人身体该苏醒的地方,该工作的脏器哪里还有足够的气血用啊?气血去哪儿了?它们都去消化“皇帝餐”了。

早晨本就不足的气血忙着在消化“皇帝餐”,五花八门的食物吃进了肚子,胃对食物进行加工腐熟消磨,但因为气血不足,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不足,又不能很好地代谢,那么吃下去的食物无疑变成了一堆堆存下的垃圾。人们一早便用掉了刚刚生发起来的气血,又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留下的非但不是营养,反而全是垃圾和毒素,那必然会在早饭后感到头晕胸闷、困倦无力。

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告诫,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不多食”。《黄帝内经》说:“食饮有节。”

太多的疾病都和饮食有关。我诊治过很多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用药的同时指导患者管理饮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人吃完“皇帝餐”后一天都打不起精神,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胸闷、胸痛,肺脏病患者会出现憋气、咳喘等,其他慢性病患者慢性病也发作起来,这些都与“皇帝餐”有关。

气血不足的身体无法对大量食物进行深加工,因此产生了毒素。这些毒素堆积在身体里,慢慢变成了不良物质,最后导致了种种疾病,就像堆积的树叶沤久了会发酵,会变臭发霉一个道理。身体各种机能全都被毒素堵住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身体开始衰老、患病,各种机能逐渐下滑。现在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患有“老年病”、慢性病,而且这样的年轻人群日益增多,也都和“皇帝餐”不无关系。

我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饮食的正确与否常常会决定我们一天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生活状态和效率等。一顿“皇帝餐”破坏了这么一个重要美好的时间,还让我们一天剩下的时间无法正常进行工作,身体也不能好好地进行新陈代谢。所以,这顿“皇帝餐”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吃得越多越难受

脾胃病患者在当今社会日益增多,他们要么腹胀、腹痛,要么反酸、打嗝,要么口苦、口臭,要么腹泻、便秘,更严重的甚至出现息肉、结石、肿瘤……

我曾看过一个患者,他的口臭很严重,甚至全身都是臭味,他妻子直言不讳地说他身上比茅厕还臭,家人都不能近他的身。这几乎成为家人的一块心病。像这位患者的体味臭到这种程度,毫无疑问是饮食不当导致的。一问得知,这位患者不光吃得好,还顿顿都不少吃。我让他在服用中药调理的同时调整饮食,结果这位患者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想想看,患者口臭到这样严重的地步,身体里得有多少毒素啊!这些毒素都是没有消化的饮食沤在身体中形成的。

早餐吃太多后,很多人一天中脑袋昏昏沉沉,记忆力不好,肚子也发胀。这一切的不适,都是因为阳气被堵住了。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阳气是和自然界的日出日落一致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体的阳气也一点点升起;到了日上中天,人的阳气也最旺盛;傍晚太阳落下,人的阳气也随之慢慢减少。一顿太多、太好的早餐,会让人的气血受阻,使身体的阳气无法升起来,更无法和大自然的日出日落一同运行。

从生理学上讲,吃得过饱会使腹压升高,而使体内气机运行受到限制,加上吃进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胸腹压力迟迟得不到放松,如果是冠心病人,其血液循环会进一步受限。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反过来,血瘀的人气机也不畅,形成恶性循环。冠心病人气血机能本来就差,机体的阳气都是处在一个堵塞状态,势必会让冠心病发作。很多心脏病患者虽然在治疗,但病情还是加重,有的人会在早饭后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症状,问起他们的饮食情况,其中不少人都是由于吃得过多、过好,使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导致。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五谷、肉类、果类、蔬菜,这些食物可以调养身体,但不可过用,否则会损伤正气。

现代营养学权威——美国的坎贝尔教授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也反对吃高营养食物,他认为高营养的食物是所有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致病元凶。过多的高营养食物吃下去,不光得不到多少营养,还给身体埋下种种隐患。

很多学生家长向我咨询,说孩子要考试了,是不是要给他在考前加强营养。我的回答是:恰恰相反,让孩子少吃肉,少吃蛋白质,这样孩子的脑子才是最清爽的,才能有最佳的发挥,考出最好的成绩。

人们吃了过多高营养高蛋白的食品后,消化障碍、精神不振、身体困倦,甚至情绪也会变得抑郁、沉闷。中医管这种状态叫“湿性重浊”“湿性黏腻”。这些高营养食物消化不了,容易产生痰浊、湿浊,令身体感到很沉重。很多人觉得四肢无力、手脚发胀,打不起精神,这些多半都是过食高营养的早餐造成的,他们的阳气全用来消化早餐去了,怎么还会有其他的力气?因此一天的精神状态极差、工作效率极低。

有的人没有饥饿的感觉,但到了用餐时间还是坚持吃饭,这种做法很不可取。本来吃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能量,饥饿是我们身体需要补充能量时产生的提示,在没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吃饭,势必会给我们的身体、脾胃造成负担。

唐代大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说:“先饥而食。”这对养生非常重要。因此每顿饭都不要吃得太饱,下顿饭前自然就有饿的感觉了,这时吃起饭来又香,又能得到健康。

水果可以不上早餐桌

在很多家庭、单位食堂以及宾馆饭店,各式各样的水果也出现在早餐桌上,早晨吃一些水果也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早晨我们的阳气刚刚开始生发,应该推动、协助阳气的生发,而不能妨碍阳气生发。

我曾遇到容易晕车的患者,与早晨吃水果有明显关系;还有部分容易腹泻的患者,也是早晨吃水果所导致。早晨吃了凉性的水果,阻碍了阳气的生发,自然容易头晕;脾胃弱的人还会出现腹泻。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说早晨最好不要吃水果,其原因有二:

其一,很多水果偏凉性。凉性的东西吃下肚子后,我们的胃要将它加工成热的,这样的做法不但损害了我们的“中气”,同时妨碍了阳气的生发。

其二,水果富含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量,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它并不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然而我们吃早餐的目的是为我们一天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我们胃的装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早餐食用了水果,会占据原本属于粮食的位置,客观上使我们减少了粮食的摄入。这样的一顿早餐吃下来,我们不但不能摄取足够的能量,还摄入了大量帮助排泄的纤维素,我们的身体怎么受得了?

人体不是机器,我们的身体是由复杂的系统构成,我们的身体有负责保卫的免疫系统,有负责运输能量的血液系统,有维持基本生命的呼吸系统等等。古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千百年来,我们对人体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它有很多尚且未知的神奇功能。因此,身体并不需要那些所谓的“饮食条款”,很多问题身体会自行解决,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外部调整的。

早餐吃肉因人而异

网上有一个观点,认为早上很适合吃肉包子,因为它包含肉和碳水化合物,人体先消化碳水化合物再消化肉,肉包子全部被消化后刚好到了午餐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抗饿。很多人觉得上午工作很辛苦,早餐更应该吃好点儿,最好来点肉食,因为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据一些生活在国外的朋友讲,外国人对于中国人早餐吃得很油腻也是感到疑惑的。其实早餐要不要吃肉,应该因人而异。

肉是很难消化的东西,它不像粮食能直接变成单糖,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肉类在体内消化吸收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要经过好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被消化吸收利用。早晨人的阳气本来就不够,还处在少阳状态,我们消化肉类需要很多的阳气,吃肉耗费了体内的阳气不说,还因为难以消化从而容易残留毒素。轻则产生积食,重则会诱发脂肪肝、胆结石等多种疾病。

拿我个人的经验举例,每天上午门诊要接诊病人,一上午可达四五十位。我的气血都集中在处理一个接一个的病人上,为了集中精神为每一个病人分析、判断病情,开出有效方剂,我早餐都吃得很清淡。要是吃几个肉包子,由于肉食难以消化,大部分气血都会被调去消化它,也就不会有充足的气血去工作了。气血被分散后,既不能集中精神工作,也没法好好消化食物,消化系统也会受到伤害,身体里就会逐渐留下了许多毒素。另外,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脑力劳动者都是坐着工作的,这种工作状态决定了我们本身就不需要,也无法消化太多高蛋白及高脂肪的食物。

如果是体力劳动者或者运动员,那自然早餐可以吃些肉,因为他们气血旺盛,脾胃强壮,且日常消耗大,需要并且也能够消化肉食。

有的读者会产生疑问:你说早上不能吃“皇帝餐”,最好不吃肉,那爱喝早茶的广州人岂不是生活习惯很不健康?早茶的种类丰富,荤的、素的、冷的、热的,好消化的、不好消化的食物都有,但它不属于上班族正常的饮食状态。因为早茶一般都是在上午九十点钟进行,这时已经不是清晨,用古人的话说已经是“晌午”,他们不慌不忙地起床后,和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喝茶吃点心,身心都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吃早茶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负担。要是吃得饱饱的马上去工作,恐怕就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了。

清粥馒头最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早餐呢?我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清、净、平、和。

清晨是一个非常清净和谐、悠然自得的环境,我们吃的也应该是非常清净平和的食物。这种食物比较容易被“逐渐苏醒”的脾胃消化吸收,再加上细嚼慢咽,营养能够吸收得非常好。

稠稠的大米粥、香香的小米粥、软软的白面馒头,都是很好的早餐。可是很多人觉得吃这些清净平和的食物没滋味儿,因为他们的味觉被自己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给弄麻木了。同时丰盛的“皇帝餐”会破坏很多人的胃肠,让胃肠进入一个麻木的状态。这样的胃肠没有本能的知觉,没有饥饿的感觉,吃饭自然没有香甜的感觉了。很多人说:我当然吃饭香甜,我一吃肉就香,吃别的就不想吃。要我说这叫吃肉香,不叫吃饭香。这已经不再是正常状态了,“基本饮食”吃起来都没滋没味,只是对深加工、高刺激、放了很多作料的食物才能产生感觉,这是胃肠功能的扭曲,说明它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我向大家推荐的早餐比较简单,就是主食,馒头、花卷、烙饼、烧饼、稠粥等,可以轮流选用,这些对于中老年人更是益处良多。当然,这个食谱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像我这样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上午只坐在办公室里看病,早上来一碗稠稠的大米粥或小米粥,就能够满足我身体的需求了。这样简单清淡的饮食让我精神好,大脑清爽,身体舒适充满活力。很多年前,我选择的早餐也会有鸡蛋和牛奶,但吃完后,我发现脑子不清醒,并且情绪不稳定;而改变饮食习惯后,我感觉脑子非常好使,心情也很轻松,从而使我接诊的时候,有足够的脑力去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同时可以开出最具疗效的方剂。

有的人问我早餐喝红豆薏米粥好不好,我认为对有些人是不太合适的,因为红小豆和薏米都是下气利水之物,且红小豆微酸、薏米偏寒,对早晨的阳气生发大为不利。有的朋友不爱喝粥,喜欢喝豆浆。营养学认为豆类富含大量对我们身体有益的物质,但殊不知豆类远不如大米、白面好消化。我们早晨煮粥时,可以偶尔放一点豆子进去,调剂一下口味,但如果是浓浓的一碗豆浆的话,会给肠胃带来很大负担。

清淡的早餐是否就可以多吃呢?也应该有个度。中医一般不会将饮食分量精确到每餐多少克,按照我国古人的观点,吃七分饱比较合适。尤其现在人们从事体力活动较少,所以一般不能吃得太饱。吃太少会饿,工作的时候容易分散精力,但是吃太饱会使我们的大脑供血不足,容易犯困、心烦气躁、发脾气等,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工作。

每个人都可以拿七分饱的标准去衡量一下自身状态。早餐只吃七分饱时,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一上午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和处理问题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的身体会告诉你最佳答案。

不偏不盛进五味

有人会提出疑问,早餐应该吃甜的好,还是吃咸的好?

其实无论甜咸,都应该以清淡为主。现代人们物质条件丰富,竞争激烈,人也容易产生虚火,选择清淡的饮食能对我们的身心平和起到作用,那些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选择清淡饮食不无关系。

《黄帝内经》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味指的是饮食中的甘、苦、酸、辛、咸五种味道,一般用来泛指我们的饮食,它们是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力量源泉。甘味及辛味与身体阳气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酸味、苦味及咸味与身体阴精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饮食五味与我们养生保健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五味的偏盛偏衰同样也会对脏腑造成不良影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五味与五脏五行的生克制化,是大自然的道理。能够正确进食五味,不偏不倚,才符合养生要求。

人的气血“以平为期”,所以选择的食物也应该趋于平和。我们的早餐可以有一点儿甜味儿,也可以有一点儿咸味儿,但都应该是淡淡的味道。如果人一大早就吃刺激性食物,等于将人体平和、协调的状态打破了,长此以往,人的身体就会受到影响。孙思邈说:“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这里提醒爱吃酸菜咸菜的人,尤其在早晨,更宜慎用,以免损伤筋骨。故经常进清淡饮食最好,并在进食时要多加咀嚼,使大米营养易入胃肠消化吸收。如果早餐吃对了,一天都会受益匪浅。

门诊中我曾遇到一位50出头的男性患者,身体底子很好,年轻时从来没生过病,来就诊是因为咳嗽了三个月,夜间经常咳醒,诊脉的时候发现他上部的脉较弱,身体寒气也多,整体上脉象与体型不相称,人看起来壮,但脉偏细。问诊的时候他自己说平时感觉困倦,身体也较虚,没什么力气。问其饮食习惯,得知他每天早晚要喝500毫升醋盐水,大约四年了。这就清楚了,中医讲“酸咸无升”,尤其早晨喝醋盐水,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致使精力不足、肺气不足,而出现上面的脉症。一般人有不良习惯,年轻时不会影响太多,因为阳气盛;岁数偏大后,问题就一个一个出来了,自己往往感觉莫名其妙,岂不知是自己促成了这些疾患!

现在不少人处在亚健康状态,有些还患有不同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病等,进食五味就更要注意了。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中医诊治疾病,先要进行辨证分析,找出疾病所归属的是哪个脏腑,根据不同的分类予以不同的方法施治。而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哪一脏有了问题,更无法应用五味进行调理,因此我们主张的饮食清淡,对所有的人都会有好处。

2.少食多餐合理吗?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人认为少吃多餐有利于保养肠胃,也有利于减肥;胃病患者、呕吐强烈吃不下饭的孕妇更应该少吃多餐。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值得商榷,有的情况下少食多餐不光不太合理,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多餐加重肠胃负担

现代人每日吃三餐的习惯,还是近百年的事。过去我们大都是每日两餐,就连清朝时皇帝每天都是吃两次正餐,皇帝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了,早膳多在上午7~9点,相对吃得比较简单;晚膳多在下午两点左右吃,这是最重要的一餐了,比较重视,有的要吃百十道菜;也有比较节约的皇帝,只摆二十几道菜。晚上如果饿了,六七点钟有可能还要加一点餐,这一餐就比较随便了,皇帝随点随做。

我年轻的时候去支农,早晨起床后就下地干活,等农户做好饭后送到地里时,已经是上午9点多。早饭大都是一个窝头一块咸菜,吃完早饭后继续干活,到了下午三四点就去农户家吃晚饭,晚饭有菜有饭。那个时候,一日吃两餐非常舒服,早晨干活饿了后吃一顿饭,哪怕是咸菜窝头也觉得很香甜,下午干完活后又吃一顿,虽然是粗茶淡饭也觉得滋味很好。那时候,我们一日吃两餐也很少生病,而现代人的身体问题很多,甚至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差,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饮食习惯出了问题。实际上,现在我国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很多农村和山区仍然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这些地区的人身体都很壮,不易生病。

一日三餐其实对很多上班族、脾胃虚弱者来说,负担有点重。少食多餐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充满善意的观点,但却比较盲目。很多人脾胃虚弱,他们的脾胃需要得到休息和养护,这时可以少吃,但不要多餐,多餐反而使脾胃没有时间休息,从而加重脾胃的负担。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胃肠手术后、胃肠功能确实很差的人可以暂时性的少吃多餐,但一天的总体食量也要低于常人。因为脾胃是身体的中心,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他地方生病,肠胃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其他地方的病有多重,脾胃的功能也会相应变差。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人生病后脾胃一定非常弱。身体的修复是一个缓慢过程,脾胃的修复也是一个缓慢过程。人脾胃的功能还没有修复,身体机能没有修复,就让人多餐,不让脾胃休息,它怎能有机会修复呢?很多人相信生病后要吃有营养的食物,殊不知身体根本无法消化这些食物。如果吃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去补充营养,身体却无法消化它们,这些脂肪和蛋白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临床上我们常会见到由此引起的病人高烧不退或合并感染,使病情恢复很慢甚至恶化。

很多动物生了病,都会自然断食,等痊愈后才开始吃东西。曾有朋友家的一只小狗腿摔折了,躺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等基本康复后才开始进食。动物的这种做法,是出于本能,其实我们人也有这种本能,很多患者在发病后都会食欲下降。其实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口腔溃疡、咽痛等上火类疾患只要饿着点,都能很快恢复。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谈道:“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明显地看到,医圣张仲景对患者胃的保护多么仔细,只给少少的水,也必须在病人想要饮水时,这种方法极其高妙,可以调和胃气,有效促进康复。可见,病后饮水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进食呢?

中医学有句话,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的原因很多,脾胃的不接纳,不运化、功能的减退是一个重要原因,病人全身的能力都在消退,没有那么多气血去消化过多的食物。《黄帝内经》中有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说的就是热性病患者刚恢复不久即吃肉食,会使热病复发;饮食吃得过多过饱,也会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要求病人病愈后先喝米汤慢慢调养,喝两天米汤觉得胃肠有了食欲再喝点粥,熬得浓稠的大米粥非常养胃,或者吃相当于面片汤的“索饼”,等再恢复了一段时间才可以增加主食和蔬菜。这在很多古医书中都强调,没有食欲就不能吃东西,因为调养脾胃是一个缓慢逐步的过程。

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对疾病恢复的作用。医圣张仲景在给病人服桂枝汤后,予稀粥一碗,以助胃气而行药力。因为生病后,脾胃功能必受影响,喝粥一方面有保护脾胃的作用,一方面又可温暖周身协助行使药性,以促进疾病康复。所以,对于体弱年高之人,患病轻浅之时,可以用稀粥以扶助胃气,尽量少食干硬的饭和不易消化的肉类,才有助于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少吃多餐要因人而异,病人脾胃已经很差了,都不能正常进食,还要加餐不是不让脾胃休息吗?如果老是给它加重负担,给它吃难消化的东西,老是让它塞得满满的,它怎么能得到调养?脾胃得不到调养,身体怎么能健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古人称它为后天之本。这个本源都不知道如何去养,还想要一个好的身体,那不是无稽之谈吗?所以我们养脾胃,一定要学会正确的饮食观念和方法。

每天最多进食三餐,且我们还要因人而异的去看待。当脾胃差的时候,我们就少吃且吃最简单的、最好消化的东西;当脾胃养得足了以后,我们才能慢慢增加食物。

积食容易引起发烧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孩子大姐儿发热,一位太医看了看,说让孩子清清静静饿两顿就好了。大姐儿的发烧症状就是积食引起的,这种情况在当今的儿童中也很常见,只是咱们很多家长分辨不出来小孩的发烧原因,或者是舍不得饿孩子。

我看过许多的发烧小患者,家长说:孩子动不动发烧,一个月一发烧,两个礼拜一发烧。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孩子吃得太多,从而形成积食导致的。因为积食会产生内热。俗话说:“没有内热,哪有外寒。”很多老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很多年轻人就不懂了。曾有个妈妈抱着发烧的小孩找我看病,她家的条件非常好,所以小孩也吃得非常好,就产生了积食。我建议让小孩先饿两顿,孩子不饿不给他吃东西。小孩积食都是撑出来的,发了烧,家长又怕他饿着,还顿顿给他加餐,认为生病了得加强营养,结果导致病情越来越糟。我治疗这孩子后,他的家长根据我的建议对孩子的膳食进行了管理,之后他一年多都没再发烧,家长也终于明白了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

不光是小孩,大人也会因为积食发烧。曾有一个外地患者,高烧持续一个月不退,发作起来周身疼痛、全身大汗淋漓,在北京某著名的医院住院,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基本上正常,专家讨论会诊也无法对他的病证提出有效指导建议。他的家人找到了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当面就诊,我给他提供了四条建议:第一,把保健品全停掉;第二,把肉蛋奶全停掉;第三,把水果饮料全停掉;第四,只能吃点米粥、面条这种好消化的食物,还不要吃饱。两三天后,他的身体就完全康复,坐飞机回家了。

过盛的食物在体内堆积难以消化,就形成了毒素和“致热源”,可以导致发热而形成很多疾病。其实大部分发热的病人,让他少吃点,就会很快退热,包括各种手术后发热者。

我们开中药给积食引起发烧的患者治疗时,首先得消食导滞,把他的积食消导出去,肠胃内部清理干净了,患者就不容易招惹外寒。所以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吃得太饱。

加餐消夜不可用

很多人有吃消夜的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白天吃三餐够了,夜里加这一顿实际上加的是“毒”。《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因为晚上吃的东西很难消化吸收,而且不易排出体外,这样一来,不但影响睡眠,同时给健康种下隐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的祖辈都一日两餐,我们身体里也没有消化多餐的遗传因子。一日三餐原本是西方人的习惯,我们吃了这么多年一日三餐,也让自己的肠胃适应了这种习惯。但是有的人中午吃大餐,吃到下午两三点,这样的情况实在没必要吃晚饭了。如果要加餐,首先要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脾胃没有这种需求,没有饥饿的感觉,到了晚上还加餐,那是给自己的身体找麻烦。

古人不提倡晚上多吃,更不提倡吃夜宵,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一日之忌者,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大诗人苏东坡也说道:“常节晚食,令腹宽虚,气得回转。”这些都指出了晚上多吃东西、吃得过饱,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多重的危害。

我们平时不吃太多,等到饿的时候,正赶上进餐时间,这时食欲好,吃得香,也有助于消化吸收。中医尊崇天人合一,认为天体和人体是个完全统一的整体。晚上7点以后,太阳下山,我们的身体也要休息,阳气开始内收,胃肠没有动力再运化食物了,于是,积食和垃圾就这样产生了,所以晚上加餐对身体害处极大。

有的人建议用脑的上班族在休息时间吃点儿点心、水果、干果,这样可以增加体力,但一个坐办公室的人要是正常吃了早饭的话,中途是不会饿的,不饿进食会反受其累。上班族在正餐前吃坚果也不合理。首先,坚果含油脂重,不易消化,脾胃弱的人吃下去就会妨碍气血的运行,实际上现在大部分人脾胃都偏弱;其次,它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会加重某些病情,比如说痛风患者吃多了坚果就发作得更厉害;最后,你在工作期间吃了东西,你的气血需要分一部分来消化食物,也没法全神贯注地工作。

我们不应该拿自己的肠胃和西方人的肠胃比,我们中国人的胃肠没那么强壮。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看看我们和西方人的体型差距就不难看出问题所在了。

现在有的幼儿园和小学也会给孩子加餐,很多孩子因为饮食习惯不好而生病。我给一些幼儿园提过建议,让孩子根据需要来决定要不要吃加餐,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了,少吃后都很少生病。由此可见加餐是一个不太合理的饮食习惯。

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说:“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默默欲卧,食毕辄甚。”这里讲的“谷劳”是一种胃虚阳气弱的疾病:四肢沉重,困倦乏力,食后更甚。这也恰恰说明了多食不宜的道理。

越吃不下越不能多餐

我治愈过很多胃病患者,没有让我碰到一个需要多餐的,因为他们大都是饮食不注意造成的胃病:吃太多、太凉、不好消化的、刺激性的东西,包括吃错药的。还有一种是思虑过度引起的胃病,这类胃病患者更不能多餐。《黄帝内经》讲“思伤脾”,人越忧思脾胃就越差,越差就越没有消化能力。没有消化能力的情况下,多餐的食物会变成毒素,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脾胃的能力很有限,人的食量也是固定的。所以,胃病患者应该让胃得到充分的休息,使脾胃慢慢地强壮,而不是靠多餐来调养。

对于吃不下东西的胃病患者和孕吐严重的孕妇,更不能多餐。实际上所有的孕吐问题都跟孕妇的脾胃虚弱有关,脾胃虚弱的女性都容易妊娠呕吐。妊娠呕吐吃点中药也能很快治愈,如果不吃中药注意饮食也能逐渐好转。一般呕吐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里,孕妇肯定要少吃的,因为脾胃没能力接受食物。呕吐,就证明脾胃在排斥食物,脾胃在告诉我们它受伤了,没有能力接纳这么多食物,多餐必然会让脾胃负荷过重。女性怀孕后,全身的气血会重新调整运行方式,脾胃也会受到影响。脾胃虚弱的孕妇有孕吐反应,实际上是给我们的脾胃一个休息的机会,不让我们吃多、吃杂和吃不好消化的东西。有些孕妇呕吐严重后还吃大量水果,以为感觉会好一点,其实是脾胃已经麻木无知觉了。就像我总说的大米粥、白面馒头这样的东西特别养脾胃,水果是不养脾胃的。

孕吐严重的女性越多吃,就会吐得越厉害,这也是脾胃自我保护的一个本能。现在很多生病的症状,实际上是本能的一个修复过程。孕妇呕吐就是本能在修复她的肠胃,因为孕妇要调动全身气血去养育这个胎儿,那么胃肠能力自然是有下降的,不足的。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肠胃得消化吸收食物,这是一个要耗费很多气血的地方。呕吐不止的孕妇本来就不愿意吃,如果还让她多餐,对胃肠是进一步的伤害。

一般认为,病后要加强营养,多吃、吃好。而中医非常强调病后慎养之法,以防疾病复发。《伤寒论》说:“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意思是:病人已经好了,却出现稍烦的现象,是因为大病初愈的人,吃了较多东西,但胃气此时还很弱,不能消化那么多食物,所以就出现了微烦的现象,此时少吃一些就可以了。这里也是强调了病后少食的重要意义。

中医重视“食复”现象就是指“因饮食失宜,引起疾病复发”的情况。因为疾病初愈,脾胃功能还很弱,患者没有食欲,要是还给他吃很多食物,不仅不能很好消化,还会出现不适症状。古代医家此类告诫很多,宋代名医成无己说:“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意思是患热病初愈强与进食,体内余热未尽,与所食之热相合,导致热病反复,称为食复。

临床上我看到很多病人吃得很少,家属为了让他们早日康复,往往会劝他们多吃点东西,拿来鸡蛋羹、肉汤劝食,实际上此时这些食物对病人的康复弊大于利。鸡蛋哪有米汤那么好消化,肉汤消化起来就更难了。养人的食物恰恰是米汤,如果人一天不喝水仅喝米汤,身体可以养得很棒。医圣张仲景特别主张,重病人在康复期间,先喝一点米汤试试,如果你能喝下去也不呕吐,说明身体还有能力恢复。

现代人饮食丰富,往往忽略了最养人的食物就是最简单的食物,因为它很容易被吸收,它的营养很容易被我们利用。比如大米粥、米汤、玉米面糊等等,它们虽然是简单的食物,但非常平和温润,最平和的食物也是最养胃的食物。这些粥上面一层稠糊叫粥油,就属于大营养。我们放弃大营养的食物,错误地去追求不够平和和温润的食物,进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

3.五谷吃得越多越健康?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谷是滋养我们身体的宝贵粮食,它们平和滋补,几乎适合所有人,是维持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但是,五谷也并非吃得越多越健康,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遵循天道,顺应自然,才是最大的养生秘密。

何为“天下第一补”

《本草纲目》记载:“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中国古代,将主要粮食称为“五谷”,指稻(大米类)、麦(白面类)、稷(小米类)、黍(玉米、黄米类)、菽(豆类)。如今,“五谷”作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它成了我们的主食。

稻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粳米,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也有很多人喜欢把它作为主食。《黄帝内经》曰“稻米者完……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是说稻米的气味最完备,因得到天地四时和平之气,又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气味最完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粳米。气味:甘、平……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患尤宜。主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补中,壮筋骨,益肠胃。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小儿初生三日,应开肠胃、助谷神者: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新米刚开始吃,会动风气。陈米下气,对病人尤为适宜。大米性味甘淡平和,可以健脾胃,壮筋骨,通血脉,调五脏,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古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人们每天食用都百吃不厌。过去婴儿喝不到奶水的话,大人会给他喝稠稠的米汁,也可以把孩子养得健壮,因为米汁能够开胃和助食。提到新米会动风气,是说可能会引动“风寒风热证,风疹、皮肤痒”等与“风”有关的疾病。对于体弱的老人、小儿、病人等最好吃陈米。

西方营养学认为大米富含多种营养,其中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即淀粉类物质,还含有蛋白质、脂肪,以维生素B族为主的多种营养素及含钙、磷、铁等的矿物质。粳米粗纤维少,它的营养成分、可消化率和可吸收率是最高的,并能补脾健胃,因此它也是药食同源食材。

很多人爱吃糙米,糙米很伤胃。我曾给一些台湾人看病,由于他们很爱吃糙米,结果很多人得了胃病,有的天天胃痛,有的腹泻腹痛,有的舌苔剥脱呈地图舌,有的没有舌苔,这些都是脾胃受到很大损伤的表现。糙米偶尔吃吃可以,煮的时间要长使之软烂一些,吃的时候还得细嚼慢咽。要知道,我们脾胃最容易接受的食物,就是柔和的食物。

医圣张仲景对米的重视度非常高,众多药方里都将粳米作为一味药来应用,比如著名的“白虎汤”。“白虎汤”是用来清阳明胃经燥热的,共有四味药:生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还有“桃花汤”里用粳米来扶正和胃。“竹叶石膏汤”也用粳米来调养胃气。粳米不光用在药里,还是病后一个非常好的补养品。粳米熬的黏稠米汤可代替人参汤,用以治疗虚证,因为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便于吸收,病人、产妇和小孩都可以用来调养身体。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功效。北宋文人张耒认为,每日清晨吃米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大文豪苏东坡也经常晚间食用米粥来调补,他说:“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诗坛寿翁陆游活了86岁,深受米粥的补养之益,从中悟出吃粥养生是延年益寿最简便有效的妙法。他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稻谷分早中晚三季,当然以成长时间越长越好,早稻、中稻、晚稻当中,晚稻最好。因为晚稻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大地的生长时间最长,所以营养也更好。

另外,还有一种黏稻米,也称糯米。《本草纲目》记载说糯米:“味甘,性温”。“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益气止泻……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还提到“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妊妇杂肉食之,令子不利……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糯性黏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宜忌之。”看来,糯米不可多食。发烧的人不能吃它,因为糯米会使人发热。大便干结的人也要少吃。其还会令人动风气、发疮疥等。另外,糯米容易生痰湿,过食会让人筋骨无力,同时痰热体质、消化不良的人也要少吃。孕妇将其和肉同吃,对腹中胎儿不利。因其糯性黏滞难以消化,小孩、病人不宜多食。

陈麦平和胜新麦

小麦的粮食制品就是我们吃的白面。人类吃小麦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它的栽培历史已有几千年。

小麦在我国种植面积很广,北方的麦子质量比较好。小麦在秋季播种,冬季生长,春季开花,夏季结实,具备四季中和之气,所以是五谷中价值最高的。气候暖和的地方可以春季播种小麦,到了夏季就能收获,但它和秋季种植的小麦相比,显得四气不足,品质就差一些。东南地区比较潮湿,长出的小麦品质不太好,所以长江以南的小麦不如长江以北的小麦对人更有益。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说:“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其中“陈麦”可以“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养心气,心病宜食之……陈者煎汤饮,止虚汗。”因为陈麦性平和,所以大家还是吃平和的陈麦比较好。

《本草纲目》中还说到用水淘时漂浮起来的小麦,焙干用,叫浮麦,“气味:甘、咸、寒,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小麦磨成面后就是我们北方人常吃的白面,性味作用有所不同。《本草纲目》记载:“面。气味:甘,温……不能消热止烦……性壅热,小动风气……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水调服,治人中暑。”因其性温,故不能去热止渴。其性壅热,也会小动风气。作用为补虚。长久服食,使人肌肉结实,有助肠胃,增强气力,有助五脏。用水调服,可治中暑。

面食也常常对病人治疗有重要意义。古人把麦粉做成的条索状食物称作索饼,医圣张仲景从病人吃索饼的过程中可预知病情的发展。如《伤寒论》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此处讲的是“厥阴病”重证,由于胃气衰败,本应当不能食,病人反常,突然要求进食,食后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这种情况称之为“除中”。当患者可能出现“除中”现象时,医圣张仲景予索饼探之,病人吃了后不发热者,证明胃气还可以,病情容易好转;反之如果出现发热,说明胃气很差,病情会进一步加重。这里,医圣做出了示范,对病人时时处处要细微观察,特别对饮食丝毫不可大意。明确地告诉我们:胃气的消与存、多与少,决定着疾病的预后。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保护胃气至关重要,对于患病者绝对不可大意。

面食,在我国北方作为主食,能养人补虚,所以北方人显得更为强壮。身体弱的人,常吃面食,可以逐步改善体质。因其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患脾胃病的人应该以面食为主,因其能够更好地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小米豆类各有利弊

五谷中的“稷”指的就是小米,也叫粟米或黍子。小米的品种也很多,没黏性的就叫小米,有黏性的叫小黄米或黏米。

我们常吃的小米也很养人,《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气味:甘、寒……主益气,补不足。治热……作饭食,安中利胃宜脾。凉血解暑。”小米属于粗粮,不像大米白面更容易被人消化吸收。病人吃大米白面可能更好,但身体强壮者,脾胃也比较好的人,经常吃小米饭、小米粥,对身体也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北方人常吃的玉米,也叫玉蜀黍、玉高粱。其产量很高,属于粗粮,但很多人喜欢吃它。可以在秋天收获季节,吃煮玉米,非常受欢迎。也可以磨成面作粥,作干粮,还可碎成玉米糁做稀饭,都很不错。只是不那么好消化,脾胃弱的人就要少吃。《本草纲目》说它:“气味甘平,主调中开胃。”对人体也有很多好处。

五谷里还有豆,豆类营养也很不错,但它确实难消化。所有的豆吃多了都会腹胀,与其所含的较多难消化的纤维素及某些易产气的糖类有关,容易造成大便干结或是肠鸣、肠胀气等毛病。古代养生家嵇康说:“豆令人重。”意思是过量吃豆就会让人觉得身体沉重。孙思邈说:“夫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如黄米、小豆,此等非老者所宜食,故必忌之。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这段话表明了养生与饮食的关系,其中就提出了“豆”不适合老年人食用,其实不光是针对老人,很多脾胃虚弱、体质单薄、病后之人也都需要参照去做。

临床上经常看到很多患者因为吃豆过多造成脾胃损伤,很多是常用各种杂豆一起熬粥,或打成粉服用,经常吃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早餐吃豆,可能对一整天都会造成影响,特别在中老年人和脾胃虚弱的人当中,造成的问题就更多了。如很多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有的胃痛反酸,有的每天困倦乏力。一位患者由于每天早晨吃豆糊,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昏。中医认为豆类大多是入肾的,也有很多有固肾的作用,其作用方向趋下,又很难消化,早晨吃不利于身体的阳气生发,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耳鸣,尤其是老年、动脉硬化者这种情况很多。

豆子不易消化,容易滞气,多食影响体内清气上升,尤其早晨食用后,可以使人一天的阳气都难以生发起来,日复一日,后果可想而知,头昏头涨、目涩不适,面色越来越暗,甚至长出很多黑斑等。因此,五谷中最养人的还是大米白面,其他就要因人而异了。

吃饭过饱伤气血

古人对饮食的讲究并不比现代人差,但是其方法却大不一样。认为谷气充足了气血就能协调,筋骨就会强壮,形神就会完善稳固。气血与饮食,必须相互为对方所用。如果在日用饮食时,能够掌握正确的原则,人身就会强壮健康。

我们吃的五谷,是提供生存、生产、生命各种活动的最主要能量来源,但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论语》讲:“君子食无求饱。”《黄帝内经》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宋代《圣济总录》讲:“太饱伤脾,脾伤则善噫、欲卧、面黄。”古代圣贤之人,均是饮食有节,故气血周流,身爽而智慧。古书中常讲,如饮食过量,不知控制,脾胃就会受到很大伤害,脾胃受伤,自然不能化生气血;造成气血匮乏,精神不振,身体困倦,而善叹息、欲卧、面黄等。因此,我们吃饭应该七八分饱,以防伤害脾胃并且间接的会伤害气血。我们脾胃的功能是有限的,如果让它无限的使用,天长日久,脾胃功能就会越来越差。这样的例子很多。

曾有一个外地儿童来找我看病,说是哮喘,西医检查过敏源是对牛奶和鸡蛋过敏,我诊脉后察到他脾胃负担很重,就问他“你是不是每顿饭都吃得很饱?”陪同来的家人马上回答“可不是吗,他妈妈每天都给他买很多好吃的,想要什么买什么,他也很能吃,不吃个够不算完。平日总是见他喘吁吁的,气不够用的样子。”原来是撑得喘不过气来,他妈妈也承认确实是这样,回去在服药的同时纠正了饮食习惯,自然也不会那么气喘了,更谈不上什么过敏的问题了。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盖饱则伤肺。”意思是吃得过饱会损伤肺气。从器官位置上讲,肺位于胃的上方,胃饱胀后挤压到肺,使肺气的宣发肃降受限;从功能上讲,中医认为肺主气,气为血帅,过饱伤肺,则气血均会受到影响,很多饭后心肺疾病发作的人均与此有关。还有很多人吃完饭就困,尤其是脑血管有问题的人这种情况较多,由于吃得过多或不易消化的食物较多,造成气血不够用,因为我们消化食物也是要仰仗气血运行的,而且需要的还很多。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其作用至关重要,当然占用的气血也多,此时脑部供血自然就跟不上了,以致出现头昏、眼花、耳鸣、困倦等症,因此,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应提高警惕。

现在很多人都是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有些人活动量非常少。这些脑力活动多的人,脾胃通常不会很壮,这些人吃饭一定不能超过八分饱。要根据脾胃的感觉,有的并不感觉饿,甚至胃还是胀的,就更加需要控制进食了,这样既不伤害脾胃,又不妨碍气血的流通,还能使食物得到较好的消化吸收,整体上使身体得到最大的收益。

孙思邈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这里的意思是,饿了该吃,渴了该喝;但不要等饿极了渴极了再进食进饮,否则非但无益,还会造成积聚和痰癖这类的疾病。

4.多吃水果能养生?

“每天一个水果”是许多人的健康饮食标准,有人拿水果当饭吃,认为既减肥又健康,还有人相信不同时段吃不同水果最滋补。水果应该怎样吃,吃多少,哪种人不适合吃?其实很多人在吃水果时都没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

五果为助

我们前面说过“五谷为养”,现在来说说“五果为助”。

《本草纲目》记载:“木实曰果,草实曰,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故素问云:五果为助。五果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矣。”李时珍这里说的是:树木结的是果,草结的果是瓜,成熟后可食用,晾晒干则成果脯。生活困难时可以用来救济,疾病痛苦时也可代为药用。能辅助粮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因此《黄帝内经》说五果为辅助性食物。五果、五色都跟人体五脏相应。五果包括水果,如李、杏、桃;还包括干果如板栗、大枣。古时常用水果做果脯,“脯”是月字旁加一个甫字,意思是干肉。果脯是可以晒干储存的食物,也就是说,它是个备用食物,是用来辅助粮食的,不是必不可少的主食。

古人把水果看作“生冷”,由于其多具寒凉之性,所以并不多吃,尤其是女子、老人、体弱生病者,就更应该控制了。《本草新编》说:“夫人生于火,不闻生于寒也”“从来脾胃喜温,而不喜寒……胃寒则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谷哉。”

近年来,很多人都有脾胃问题,出现胃胀、胃痛、呃逆、吃饭不香、易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过去,老年人才会脾胃弱,生这些病,现在每天都有各个年龄层的人来看这些病。按说,这些病治起来也并不难,只要注意了饮食,吃些中药很快就能好,可是很多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水果有营养,在临床经常看到很多人都没了舌苔,或者成了“地图舌”,还在不断吃水果。我记得我们从小就知道胃肠不好的人,不能吃水果,而现在的人,常常是自己并不想吃,而家里人非逼着吃,搞得很多人脾胃都弱,临床中碰到疗效差的,大多是与此有关。

现代社会物质资源丰富,有嫁接水果、温室水果,我们古人所吃水果的种类自然没有现代这么多。现代人觉得水果有营养、有维生素,吃得越多越好,其实是把水果和主食的作用颠倒了。有的人一天吃很多个、很多种水果,甚至不吃主食光吃水果,将“五谷为养”完全抛到脑后,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错误。水果是辅助粮食的,粮食才是真正的营养。西医认为水果中的维生素是起到辅助作用的酶促剂,帮助人体对粮食的吸收、利用和代谢。也就是说,水果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其实很有限。

水果究竟有多少作用呢?《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提到了很多水果的利弊,李时珍等医药大家也都谈到这些问题,其实多吃水果对有些人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我们不认清水果的利弊就食用,会造成很多慢性疾病。

果子生食生疮

《本草纲目》记载:“凡果未成核者,食之令人发痈疖及寒热。”此指水果未成熟时,食后会让人产生痈疮疖肿,以及寒热之病。这已经被古代很多医家所证实。在临床实践中看到,很多人水果吃多了也会出现疖肿疮疡。

一些女性面部长皮疹和痤疮,很多老人小孩长湿疹,都和吃水果过多有关。因为水果吃多了后,会让各种湿气堆积在身体里,容易造成长疹长疮。

我接诊过一个年轻的女患者,她脾胃很弱,人瘦面色差,满脸疹子,到处看也看不好。这些疹子颜色暗淡,长得又很密实,又黑又紫。这个女患者过去是以蔬菜水果为主食的,吃的饭很少。我告诉她,养脾胃必须以主食为主,一定要多吃主食少吃菜,保持每顿七八分饱,并且细嚼慢咽,这样身体才能好。身体好了面色就能改善,面部的疹子和痤疮实际上是身体的毒素引起。

毒素从哪里来?吃进去的东西,无法完成正常的消化、吸收、代谢,最后堆积下来就变成毒素。毒素为什么跑到面部?因为食物吃下去进了胃,阳明胃经的很多穴位都分布在面部,所以面部症状跟脾胃功能有着极大的关系。你面色不好看,灰暗没光泽,有各种疹子和痤疮,都跟脾胃有极大的关系。

我给这位患者开了几剂药,她复诊时疹子非但不见好,反而更重了。这让我非常纳闷,就问她的饮食习惯。她说,我现在吃菜少多了,都拿水果代替,每天吃大量水果。这使我哭笑不得,这位患者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水果和蔬菜是相类的东西。嘱咐少吃蔬菜多吃饭,是为了养脾胃呀。每天食用的蔬菜里维生素已经足够了,还吃很多水果,更何况水果没有经过火的烹饪,是生冷食物。所以古人主张要少吃水果。孙思邈指出:“老人所以多疾,皆由少时多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也就是说,老年人疾病多,大都因年少时于春夏季节取食凉物过多,饮食过冷的关系。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是年少体壮,即使是春夏天热,也不可食过多生冷的东西,更何况中老年人,在秋冬季节,就更不适宜了,否则会疾病横生。

我告诉这位女患者,要想让面疹好得快,就得把水果停掉,要想吃水果的话,可加热后再吃。她听了后,注意了饮食习惯,吃中药后才顺利控制了病情。

很多湿疹患者的病因也和吃水果有关。我曾给一个外地来的老年妇女看病,她浑身是密密麻麻的红色湿疹,每天痒得睡不着觉,求医问药了两年也没治好。

长湿疹无疑和脾胃功能有关,因为脾虚生湿。要想祛湿,就得找到患病的源头。我问到她的饮食习惯,她说除了吃饭,每天吃好多的水果。陪诊的女儿说,我们对老人好极了,什么水果好我们就买什么。没吃过的,稀奇的水果,我们都买来给母亲吃。我明白老太太为什么长了一身的湿疹,就因为家里的孩子孝顺错了方向。在我的建议下,病人停掉水果后,经过治疗,症状很快得到改善。

像这位老年人的情况我见得很多,太多长期湿疹的患者由于长期过量食用水果、生冷冰镇食物,病情迟迟得不到改善。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讲得很清楚:“果子生食生疮。”我们年轻时,称痤疮为“青春痘”,因为只有年轻人才得,那时很少有水果吃。现在生疮的人,不光有年轻人,中老年人都不少,严重的不光脸上是痤疮,头上、身上、胸背全是痤疮。如果不好好控制水果的食用量,痤疮很难治愈。其实,很多水果吃入过多后都容易让人长疹子,生疮疖甚至痈等,如桃、杏、苹果等。

生冷水果伤肺

《难经》讲道:“形寒饮冷则伤肺。”形寒是说身体受寒,饮冷是说进生冷食物。中医将没有达到人体体温的食物都叫生冷食物。《黄帝内经》进一步说明:“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体表的皮毛与肺相合,当皮毛受了邪气(如寒邪),可直接传给相合的肺脏。如果再吃了寒冷的饮食,则寒气经肺脉上达于肺,又引起肺寒,这样外在的寒与内在的寒共同侵犯于肺,就形成了肺咳。……总之,咳嗽的发生都是邪气(寒气)聚于胃,而影响到肺,故使人出现清涕。垂涎、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中医认为肺是娇脏,不耐寒热。现代人肺受伤的病例很多,比如肺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还有慢性鼻炎、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等。肺开窍于鼻,肺受伤了自然会影响鼻子。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故很多皮肤病跟肺关系密切;并认为肺还负责水的代谢,很多水肿也跟肺有关。很多痰证,也跟肺有关。肺受到伤害,很大部分都跟吃生冷食物有关。许多人以为吃水果越多越好,其实如果这样做,每天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伤害。

古人说吃梨可以生津解渴、清肺热,还能治肺热的咳喘。过去治肺热咳嗽可以用川贝蒸雪梨。确实古代时期肺容易生热,因为以前没有冷气、空调、电扇,没有冰箱、冷柜、冰镇饮料和食品等;也因为他们吃不到那么多水果,其实几乎所有水果都可以清肺热。但水果能清肺热,也能寒肺,这就是有利有弊。

现在的咳喘患者都会吃不少生冷食品,水果、酸奶、冰激凌,很多人越吃凉的越爱上火,越上火越吃凉的,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现在大部分人的肺是寒的,但是自己不知道。很多咳嗽患者还有一个认知错误,他们只知道梨能治咳嗽,却不知道梨只能治肺热咳嗽,肺寒引发的咳嗽症状吃梨只能适得其反。

我的一位西医朋友,最近咳嗽了一两个月来找我,她也觉得自己是肺热咳嗽,我告诉她是肺寒咳嗽,开的药是以桂枝汤为主的偏温药物。她吃药后咳嗽得到显著改善,这才明白过去的认知错误。

还有一位每天要喷气雾剂的哮喘患者,哮喘症状缓解几个月后又来就诊,说哮喘不仅复发了,还更厉害了。我一问,才知道他吃了梨。他本来担心吃水果会让疾病复发,但因为天热口渴,加上朋友劝说,他也觉得梨能清肺热,就放心吃了。病人如果哮喘症状缓解了几年,偶尔吃个梨可能无所谓,但他哮喘症状缓解还没几个月就吃,肯定会再犯病。像他一样的人不少,以为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患者吃梨好,以为吃梨不多、吃的时间不久,才造成了病情不愈,但没想到,长期吃梨却让他们的肺一直受寒。一位多年哮喘而且症状较重的患者,到处求治都不好,找我之后,一问,她特别爱吃水果,我说这就是你症状总也控制不好的原因,听了我的劝告,又开了中药,经过临床观察,很快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我们给这些患者诊脉可以清楚地感到,正常感冒发烧、咳嗽肺热的患者,肺脉应该是浮的。而这些患者的肺脉都是沉的,紧的,软的,又细又弱,甚至摸不到肺脉,说明他们都是存在肺寒、肺虚状况。

这样的患者我每天都会遇到,我想告诉大家,吃水果之前,要想一想,判断哪些疾病是跟肺相关的,然后把水果的量控制下来,身体状态一定会迈上一个更好的台阶。

水果多食易伤脾胃

李时珍说:“《别录》著梨,只言其害,不著其功。”是说古代《名医别录》著作中谈梨时只说它有害,不说它有好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梨的弊大于利,现代人则恰恰相反,只看到水果的好处,对其害处视而不见。李时珍说梨“多食令人寒中”。什么叫寒中?“中”指的是中焦。中焦指的什么?脾胃。寒中就是指寒伤脾胃。

梨本身是一个甘寒微酸的水果、可以清热止渴,治热咳,治心烦。现在脾胃虚寒的人很多,如果吃梨太多会让脾胃更加虚寒,更加弱。

大部分水果具寒凉之性,吃多了后首先伤害我们的脾胃,因为我们脾胃是喜温暖的,脾胃受寒后会造成腹泻反复发作。有的人天热爱吃西瓜,爱吃凉菜,往往腹泻腹痛久治不愈,和吃生冷食物有很大关系。还有的人经常肚子有饱胀感,面部和身体水肿,大都跟过多地吃寒凉的食物有关。有一位患者腹泻三四十年,来我这里是为了治其他的病,一周后复诊时,他告诉我没想到几十年的腹泻治好了,一方面是药的作用,另一方面与我们嘱咐患者少吃生冷也有很大关系。

水果吃多吃少,也要因人而异。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在天热时可以适当地吃一些水果,因为水果生津止渴。不适合多吃水果的人主要指的是脾胃较弱,特别是脾胃虚寒,气血比较薄弱的人,尤其冬季和寒冷时。因为水果是生冷食物,它不养气血,不适合阳虚的人、气血功能不足的人和身体弱的人。

比较麻烦的是有些人早晨就吃水果,如果是气血薄弱的人对身体的伤害就更多了。一个30岁左右的女患者,每天早晨吃一个苹果或其他水果,已经连续三四年了,我问她,你觉得这三四年身体是好了,还是不好了,她考虑了一下,觉得她所有的问题都与此有关:容易胃胀反酸,变得越来越抑郁,心情很难舒展,越来越容易疲乏,月经也越来越少,面色也越来越差,还爱长很多疙瘩。由于水果多是寒凉性质,多食则直接伤害脾胃功能,使之出现胃胀反酸等症状;早晨吃后阻碍了体内阳气的生发和气血的宣畅,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胃胀反酸、抑郁、疲乏、月经量少等;又由于生冷寒凉食品最易生湿,同气相求之故,因湿性晦浊,使得面色差并长痘疹。我的门诊经常会有些人来此“美容”,因就诊后能使他(她)们的气色改善,面部润洁并透发光泽。这都是使阳气生发起来的结果。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强壮了,才能使身体气血充足,精神焕发,事业也就容易发展。

女性吃水果有禁忌

过去的老人反复提醒女孩子,月经期不能吃生冷食物,不能吃水果。现在女孩子往往不听这些,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些,来月经时吃水果不节制而造成痛经、月经错后、月经量少和血块的人非常多,严重的还会得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盆腔积液等,很多都与经期过食水果等寒凉食品有一定关系。

来月经时不能多吃水果,坐月子期间更不应该多吃水果了,要是月子里不好好养,身体受的伤害当然会很大,以后养起来、治起来都会比较困难。

中医不主张孕妇多吃水果,认为哺乳期女性尤其不能多吃水果。李时珍在谈梨时提到:“金疮、乳妇、血虚者,尤不可食。”寒性水果不利于气血生长,会影响到乳汁分泌,也影响疮口的愈合。

为什么女性不适宜在经期、产褥期多吃水果呢?因为寒凉的水果吃下去寒气会往下焦走,下焦是指胃部以下的广泛部位。经常很多人的下身是凉的,上身是热的,因为寒凉性质趋下。我们吃了凉的东西,也容易往下走。我们讲“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是一致的,“热气上升,寒气下降”。子宫、卵巢等器官,都是在人体的下焦。所以在经期和产褥期过食水果等生冷食物,很容易为女性患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疾病埋下隐患。另外,寒凉很容易损伤肾气肾阳,因为肾为寒水之脏,过食寒凉之物易致肾阴寒过重,抑制肾阳气升发,失于温煦,以致产生肾结石、肾囊肿等问题。肝囊肿、胆结石也是跟凉有极大的关系。

一位得肾病的中年女士来诊,她一直爱贪吃凉食,以致一直口苦、烦躁、咽痛,还易眼睑过敏水肿,近日因咽痛吃了一个哈密瓜,结果又出现了剧烈牙痛。殊不知哈密瓜寒性很重,本来就贪食凉食的她,又吃了一个哈密瓜,怎么能不牙痛剧烈?这就是身体弱的女性,越吃凉越添病,越想用凉物降火,反而适得其反。实际上,这位患者所有的症状都与饮食贪凉有关:凉食伤胃易口苦;寒气多的人易倦怠无力、咽痛、水肿、过敏。她的肾病尿血也与此有关,寒凉之气极易伤肾。女子原本就阳气不足,更易被寒邪所伤,所以时时保暖对于女人尤为重要。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朋友,一吃樱桃就发烧,不用多,吃四五个就发低烧,感觉周身不适。还有一位月经不调的女子,二十余岁,症状更加奇特,只要一吃苹果,就身上发紧,尤其两肩就紧缩起来,后背也又紧又痛,其他水果就更不敢吃了。类似这样不敢吃水果的也常有见到,都是阴寒较重的患者,女性为多,需经过“扶阳”的方法才可改善。

很多女性以为吃水果美容,其实不然。我见过很多贪吃水果的人,久了面色都不太好,会非常暗黄,没有光泽,没有通透的感觉,中医上叫“暗滞”。因此,水果对于女性,要吃得科学,吃得节制,更要有所禁忌,才能使女人更增添光彩。

重新认识常见水果

古人常常把水果晒干制成果脯后,辅助主食来吃,或者拿干果片用来做汤做菜。认为晒后的水果可吸收阳气以中和其寒气。现在的海南地区很多人都有用水果做菜的习惯,也有的是天天都这样做水果菜就饭吃的。水果用于天气燥热时,一般都有止渴生津作用,但经常吃会发热和生疮疖,所以古人反复强调不能多食,因为它属于生冷食物,吃多了会生病。古代《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疾。”而现今人们对水果过于热衷,很多人想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下面,我们就说说常见的水果。

谈到食物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我们首先想到李时珍。李时珍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大家,也被认为是植物学家、饮食家、养生家等,他的巨著《本草纲目》面世后被多次翻译,于世界各国流传,广泛地适用于天下大众。对于水果,我们可以从《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来谈。

偏温性的水果

苹果,《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酸、甘,温……多食令人百脉弱”“多食发热及冷痰涩气,令人好唾,或生疮疖,闭百脉。其子食之,令人烦心”“主治:下气消痰,治霍乱肚痛。消渴者,宜食之。疗水谷痢、泄精”。还说“熟时,晒干研末点汤服甚美”。医圣张仲景说到苹果:“多食,令人百脉弱。”

苹果是大家最爱吃的水果,但是过食苹果对我们的气血并没有好处,反而会使血脉都弱。经常吃会使人发热和身上长疮和疖子,使痰气涩滞不利排除等。苹果的子,如果吃了,会使人心烦。这里说到“主治”是指主要作用,可以顺气化痰,对腹痛腹泻有食疗作用。易口渴的人适合吃它,但吃多了会使血脉流通不畅。也就是说多吃苹果会让血气受损。实际上,平时在门诊工作中,我会常常感慨:年轻人的脉怎么常常那么弱?看来可能与年轻人不节制地吃苹果等水果不无关系。在吃法上,古人推荐用苹果干做汤,认为是一道美味。

桃,《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辛、酸、甘,热,微毒。多食令人有热。生者尤损人。食桃饱,入水浴,令人成淋及寒热病。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主治:作脯食,益颜色。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桃被列为五果中的下品就是根据以上原因。上面谈到生桃切片洗过,晒干成脯,可以果充食。张仲景说:“桃子多食令人热,仍不得入水浴,令人病淋沥寒热病。”其中淋沥指的是泌尿系感染一类的疾病,寒热病是指有发冷发热的疾病。

李,《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苦、酸,微温……李味甘酸,其苦涩者不可食。不沉水者有毒,不可食。多食令人胪胀,发虚热。合蜜食,损五脏。不可合浆水食,发霍乱,涩气而然”“主治:曝脯食,去痼热,调中。去骨节间劳热,肝病宜食之。”谈到不能经常吃,会使人很胀气,并发虚热。不能和蜜与浆水同食,会有损五脏,出现吐泻,因其具涩性,而对身体伤害。李子的作用,说晒干食,能够去身体久热,调节脾胃。还可去骨节间劳热。因其属肝,肝有病的人宜于食用。书中还说将李子“用盐曝、糖藏、蜜煎为果,唯曝干白李有益。”张仲景说:“李不可多食,令人胪胀。”

杏,《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酸,热,有小毒。生食多,伤筋骨”“凡杏性皆热。小儿多食,致疮痈膈热……多食动宿疾,令人目盲,须眉落……多食生痰热,昏精神。产妇尤忌之”“主治:曝脯食,止渴,去冷热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生吃太多,则伤筋骨。杏为热性,小儿多食起疖疮痈肿,胸膈发热。经常吃会使旧病复发,视力受损,须眉脱落。还会生痰热,精神昏差,产妇尤其不能吃。杏晒成脯吃,可止渴,去身体寒热。在杏类中像梅的味酸,像桃的味甜。书中还特别提到“凡杏熟时,榨浓汁,涂盘中晒干,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调食,亦五果为助之义也。”是面食一类,也就是可调配主食一起吃。

木瓜,《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酸,温……不可多食,损齿及骨”“主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治脚气冲心,取嫩者一颗,去子煎服,佳。强筋骨,下冷气,止呕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痞。”木瓜味酸,因此吃多了会损害牙齿和骨骼。主治风湿痹证,胃肠病剧烈呕吐腹泻,抽筋不止。治脚气剧痒难忍,用嫩木瓜一个,去子煎服。另外可强壮筋骨,去身体冷气,止呕逆和心胸不舒,多痰,助消化,能止水泄后烦渴。和胃去湿,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闷堵胀等。但木瓜吃多了会造成小便不利,中医学上叫“淋疾”,表现症状是想尿又尿不畅,甚至尿不出。有句古话说“梨有百损而一益,木瓜有百益而一损”。

樱桃,《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甘,热,涩……多食令人吐。食多无损,但发虚热耳。有暗风人不可食,食之立发……伤筋骨,败血气。有寒热病患不可食”“主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止泄精、水谷痢”“小儿食之过多,无不作热”“樱桃属火而有土,性大热而发湿。旧有热病及喘嗽者,得之立病,且有死者也”“《儒门事亲》云:舞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樱,每日啖一、二升。半月后,长者发肺痿,幼者发肺痈,相继而死。”张仲景说:“樱、桃、杏多食,伤筋骨。”在樱桃上市的季节,很多家长咨询我,说孩子为什么老流鼻血,其实大都是吃多了樱桃导致的。

橘实,《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甘、酸,温……食之多痰,恐非益也……多食粘膈生痰,滞肺气……同螃蟹食,令人患软痈”“主治:甘者润肺,酸者聚痰。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橘皮,下气消痰,其肉生痰聚饮,表里之异如此,凡物皆然。”橘子不可经常吃,否则粘膈生痰,滞肺气。张仲景说:“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这里提到的软痈是指现代所说的化脓性的、疮疡一类的疾病。橘子是温性的,但柑、橙、柚等,均性寒,不宜多食。尤其是脾胃虚弱者。

大枣,《本草纲目》记载说:生枣“气味:甘、辛,热……多食令人寒热。凡羸瘦者不可食……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干枣,即晒干的大枣,“气味:甘……温……有齿病、疳病、虫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啖枣多,令人齿黄生”“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但有齿病、疳病、蛔虫的人不宜吃。腹中胀满的人不宜吃,小儿不宜多吃。忌与葱同食,否则令人五脏不和。如与鱼同食,会令人腰腹痛……枣吃多了,令人齿黄生虫。枣是益脾的,脾病宜吃。如无故常吃,则生虫损齿,害处很多。古人多蒸煮后做成枣脯、枣膏、胶枣食用。张仲景说:“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寒热羸瘦者,弥不可食,伤人。”

除了以上几种偏温性的水果还包括:金橘、石榴、荔枝、杨梅、梅等。

偏寒性的水果

梨,《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疮、乳妇、血虚者,尤不可食……多食成冷痢。生食冷中,不益人。”“主治:热嗽,止渴。切片贴烫火伤,止痛不烂。治客热,中风不语,治伤寒热发……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其多食令人寒中。金疮患者和乳妇尤其不能吃……只有“乳梨,即雪梨,鹅梨,即绵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俱为上品,可以治病……其他诸梨,只可蒸煮及切烘为脯尔。一种醋梨,易水煮熟,则甜美不损人也”。张仲景说:“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产妇亦不宜食。”

葡萄,《本草纲目》记载说:“气味:甘,平,涩……多食,令人猝烦闷,眼暗”“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除肠间水,调中治淋。时气痘疮不出,食之,或研酒饮,甚效。”朱震亨说:“东南人食之多病热,西北人食之无恙,盖能下走渗道,西北人秉气厚故耳。”新疆、甘肃、太原等地将葡萄制作成葡萄干,贩运到四方。

西瓜,《本草纲目》记载又叫“寒瓜”“气味:甘、淡,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疾。”是矣。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此皆食瓜之患也,故集书于此,以为鉴戒云。”因其寒而不可多食。其能疗咽喉肿痛,利尿,止血痢解酒毒。一般人认为吃西瓜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如沐甘露,取其清热止渴之愉快而多食,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处。《延寿书》载:北方人体质强壮,多食西瓜无妨;南方人体质相对单薄,多食则易导致腹泻。这里所说的“白虎汤”是解热退烧的经典方剂,冲着西瓜这个天生白虎汤的称呼,也知道是不能多吃的。’

瓜类都有寒性,李时珍认为,“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意思是瓜类晒成干后吃也是冷的。瓜类不能多吃,因为它对我们阳气的消耗太多了。

偏寒性的水果还包括:橙、柚、柿子、山楂、猕猴桃、香蕉、枇杷、番茄、阳桃、桑葚、罗汉果、果、哈密瓜、甘蔗等。

李时珍说:“以上所述诸果,都属地产阴物,虽各有阴阳寒热之分,但总的来说,阴物可以养阴,人生病属阴虚的,宜食。过吃生冷食物,常造成湿热内蕴;食物干燥,积聚,常造成消化不良,小儿尤其要忌。”

所以水果是不能乱吃多吃的。很多发烧患者吃了大量寒凉的水果,热度迟迟不退,把脉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脉很沉,证明患者内寒重。寒胜则热,他发的烧是阴火。很多人以为体内有虚火,吃点凉的水果就好,却往往适得其反,越吃凉的,越使虚火加重,致使体寒者生出虚热。

北宋名儒邵尧夫写过一首养生诗,“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也是告诉我们,贪图吃喝会罹患疾病,要知道,饮食养生的原则就应该是节制,你可以吃得杂,但量一定要控制。《黄帝内经》有句话叫:“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思是,什么都是有两面性的,任何东西都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多的贪求。

5.多吃蔬菜真的好吗?

多吃蔬菜清肠胃,多吃蔬菜营养好,很多人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这些年,我接触的患者中,有拿蔬菜代替主食的,有迷信野菜功效的,无一例外,他们非但没有取得理想的养生效果,反而越吃脾胃越差,身体越糟。

蔬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选择的,有限量地吃,这样它才能对我们人体起到合理的帮助作用。

五菜为充

《本草纲目》记载说:“〈素问〉云: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朱丹溪说:“具有疏泄作用的是菜。之所以叫‘疏’,是因它有疏通的本性。人吃了蔬菜,则肠胃宣畅,无壅滞之患。”李时珍说:“各种菜,都是由地产出的阴物,所以能养阴。”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米面是主食,具备生发气血的作用。但我们光吃米面又容易壅滞,需要用其他食物疏导一下肠道,这个疏导者就是五菜(泛指所有蔬菜)。

蔬菜是起疏导作用的,由于其属阴,没有五谷那么养人,故不能作为主食,只能起辅助主食的作用,脱离了主食将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直把它称为辅食。很多现代人本末倒置,以为菜是养人的,食物结构中以菜为主,少吃或者不吃主食。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念。蔬菜阴气很重,现在很多人阳气生发不起来,也与此有关。

吃蔬菜有什么营养呢?蔬菜中的维生素无非是替我们帮助吸收五谷的一个辅助工具,它是食物里的配角,所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如果本末倒置,不吃主食,只吃辅助主食的蔬菜能获得多少营养呢?结果是达不到我们身体所需。

饮食结构中米面食为主、蔬菜为辅,才是让我们生命能量生生不息的保障。

蔬菜不是排毒剂

我接诊过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患者,她很消瘦,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就诊时,她告诉我,这些年打针吃药各种医疗手段都用了,病情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差。当我询问她的饮食习惯时,她说:“我早晨基本上吃凉拌菜,因为我要排毒,吃了以后每天排大便好几次。”

这位患者走进了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排大便越多越排毒,所以才会不停地吃凉拌菜。但她没有想到,排大便次数越多越伤气血,越消耗元气。常言道:“好汉禁不住三泡稀。”中医认为大便次数过多为中气下陷,也就是脾胃之气已受损伤,无疑影响了气血的生化。她早晨只吃蔬菜,蔬菜不易消化,又很少吃碳水化合物,不仅身体得不到什么营养,蔬菜里的纤维素还不断给她清理肠胃。天长日久,她的身体越来越存不住营养,自然会骨质疏松。

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女患者,看病时是坐轮椅被家人推进来的,这种半瘫痪的日子她已经过了一年有余。患者告诉我,她的腿莫名其妙渐渐就不能走路了。中医诊疗要治病求因,我问她饮食习惯。她说:因为有人说多吃野菜身体好,每天都吃很多野菜,冬天没野菜,夏天时会把野菜都冻在冰箱里,留着冬天吃,饭却是吃得很少。我要她把野菜全扔掉,改成主食为主,蔬菜为辅的正常饮食习惯,再配合中药治疗。没过多久,这位患者完全脱离轮椅康复了。她的病因很简单,野菜吃太多让身体没有养分,又很寒凉,寒气趋下,使腿越来越软,行走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瘫痪。

野菜大部分都是清热解毒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寒性的食物。当我们身体没有热的时候,吃下去的野菜就会耗伤身体的气血。所以出于尝鲜吃吃野菜无所谓,但要是像这位患者一样把它当饭吃,结果自然会很糟糕。

纤维特别多的菜,也不主张吃太多。现在餐馆里有道菜叫清炒红薯藤,人们觉得它是健康食品,因为能够清理肠胃。红薯藤主要成分是纤维,我们吃下去也不吸收,它起到的作用就是促进大肠蠕动排便,也就是一般说的“刮肠子”。有的人大鱼大肉吃多了,身体毒素无法代谢掉,所以只能靠吃红薯藤这类高纤维食物“刮肠子”。但一个本来就饮食清淡的人就没必要吃太多红薯藤,因为他的肠子已经很干净了,再“刮”就“刮”过了,会把营养也“刮”出去。

凉拌菜伤脾胃

有人深信,不经过烹饪的凉拌菜营养没受到破坏,多吃凉拌菜对身体很有益。这也是一个误区。

大家想一想,烹饪的“烹”字下面是个“火”,有了“火”,我们的食物才能被加工做熟,成为能被我们肠胃更好吸收的菜肴,所以烹饪是人类饮食营养学的一个极大进步。

又生又冷的凉拌菜进入我们温热的肠胃,我们的身体得给它加温成适宜消化、吸收、代谢的温度,也就是说,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阳气完成火焰应该完成的工作。凉拌菜日复一日吃下去,我们自身气血的消耗得越来越多,阳气被摧残得越来越少,身体能好吗?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老人所以多疾,皆由少时多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提醒人们为了将来的健康,对凉拌菜还是要悠着点。

很多人特别爱吃凉拌菜,觉得吃下去心里舒服。凡是有这种感觉的人,大部分都有虚火,除非年轻人,身体真的很壮,又逢夏季,但在现在职场中,这种强壮的人很难找到。

有虚火的人有什么症状?他们的身体下寒上热,虚火越多的人,下半身腰腿足或小腹是越寒。中医学认为,寒凉则凝,温则通,这类人的阴阳平衡已经打破了,气血运行不畅达,导致上身很热,爱上火,所以愿吃凉的。正因为气血处在瘀滞状态,身体里的垃圾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形成疾病,比如肿瘤、囊肿、息肉、结石和各种慢性病。这类人本身气血就不通,再吃寒凉的凉拌菜,对身体的伤害无异于火上加油。

凉拌菜并非不能吃,如果在温度比较高的夏天,脾胃健康的人适量吃些没有问题。实际上南方很多地区保持着很好的不吃生菜的习惯,他们吃的所有菜都是经过加工的,至少是要用开水焯过再拌起来吃。这与古代养生家们提倡的不吃生菜相符。

因时因地选蔬菜

在过去,由于生产条件和运输条件限制,我们这一辈人能吃到的蔬菜很少。大部分人都吃不到什么蔬菜,北方人过冬几乎是顿顿大白菜,他们的身体到现在还是挺不错,一来是营养摄取合理,二来是大家吃的都是本地生产、本季节收获的蔬菜。

现在,我们能买到的蔬菜非常多,南方菜北方菜,还能买到国外的菜,有了大棚种植后,冬天也能吃到绿油油的夏天菜。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今吃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菜,对有些人的身体来说未必适应。

临床上我见过很多爱吃南方菜的患者,有的爱吃绿叶菜,有的特别爱吃苦瓜,但他们往往显得脸色比较差,因为大部分绿叶蔬菜偏凉,苦瓜尤其容易苦寒败胃。

我国南北地域差异明显,南方温暖,北方寒冷,所以南方菜多清热,北方菜多温燥。爱吃南方菜的北方人,时常会吃伤脾胃,伤了脾胃后脸色就发黄。有的人脸孔泛黑,有的人有色素斑,说明每个人的体质随地域不同而不同,不适合长期大量地吃外地菜。本地人吃本地菜就没事,因为他们祖祖辈辈这样吃,他们的身体能够消化吸收这些菜。

打个比方,就像老一辈人过去粗茶淡饭,体内各系统的运转适应了那种状态,没有能消化大鱼大肉的机制,当生活条件好转后就吃很多肉蛋奶,反而容易得糖尿病。

北方人过去常吃的蔬菜是白菜、土豆、萝卜,对消化吸收这些蔬菜就很容易,身体不具备消化吸收南方蔬菜的条件,所以吃下很多南方菜后,就会干扰我们多年形成的正常胃肠系统,脾胃会产生某种不适应或伤害。

现在的大棚种植让消费者冬天也能买到夏天菜,价格也不贵,但你去大棚看看,一些大棚菜就像机器制作的,长得一个样,多是好看不好吃,都失去了自身的天然属性。过去自然成熟的番茄又甜又软,现在很多大棚种植的番茄不光硬邦邦还放不坏,由于用过激素和化学制剂。这样的菜吃到肚子里既没有营养,又可能因存有化学激素对身体造成伤害。有的人还将这样的蔬菜当主食,实在是有些对不住自己的身体了。

总而言之,什么地方的人,就吃什么地方的菜,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季节采摘的菜,这样才是合理的。几千年来,祖祖辈辈常食用的那些菜一定是最安全的,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结构对于当地人而言也是最合理的。当然,生活改善了,可以间断吃些外来菜,但只可浅尝辄止。

平和之味最滋养

《黄帝内经》讲的五菜是“葵、藿、薤、葱、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中对五菜的气味做了解释:“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菜实际泛指所有蔬菜。

在中医理论中,有个五行学说,其根据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所包含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解释人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的不同性质、状况、好恶及相互关系等。其中归纳了五种饮食气味,对于人体,各有所属,各有所用。根据五行学说,它们与五脏的关系如下:

甘味入脾。适量的甘味食物有补脾胃作用,过量则会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出现脘腹胀满。经常胃腹胀满的人,就要少食甘甜的东西。

苦味入心。适量的苦味食物有补心作用,过量则会损伤心气,出现心悸烦闷,甚至使得心火亏缺,而致肾水上泛,出现面色黧黑、胸满喘促等。若体质寒气大的人,就要少食苦味的东西,因苦属阴,不利于阳气的生长。有骨病的人不能过多食苦,否则可克伐骨力。

酸味入肝。适量的酸味食物有补肝作用,过量则会导致肝气受伤。脾虚者少食酸,防止酸味妨碍脾胃功能。酸味伤筋,因为酸敛可使筋缩,故筋骨有病不能过多食酸。

辛味入肺。适量的辛味食物有补肺作用,过量则会对肺有害。身热性急躁的人要少吃辛辣气味的东西,因辛属阳,阳盛则热,故当避之。气虚的人过食辛味,使气耗散,加重气虚。

咸味入肾。适量的咸味食物有补肾作用,过量则使肾气损害。津亏血少之人少食咸,咸能渗泄津液而伤血,导致血液凝涩出现口渴。

概括起来,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阳主升浮,阴主沉降。

老祖宗的《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有适量适度地去吃蔬菜,摄取蔬菜中的五味,才能让五脏好好地运行,气血协调,身体健康。

五味要协调,哪种味道都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更不能听说哪种蔬菜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就玩命地吃。一次我接受采访,记者请我解答大蒜治疗胃癌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明显的误区,胃癌的主因就是胃受到了不良刺激,大蒜这样强刺激性的东西怎能治疗胃癌呢?虽然大蒜含有一些抗癌成分,但是如果我们直接食用会对胃黏膜有刺激,绝不可能有益处。任何病变组织都需要修复,而不是加重损伤,胃癌患者同样也是不可以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

中医是中庸的医学,是走中道的,讲究不偏不倚,饮食尊崇平和之味。五味养五脏,但五味过了就伤五脏,所以我们选择的蔬菜应该是性味平和,辛辣的蔬菜不可吃太多。

随处可见的土豆、白菜和萝卜,就是性味平和的菜,它们在地里待的时间长,受的污染又少,是有大营养的蔬菜。当然,北方人偶尔吃点南方菜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以它为主,以免影响了身体的平衡。

6.香菇木耳治百病?

不知何时,出现了这样的饮食观点:“香菇木耳治百病”,说这两种菌类可以降脂减肥,治肿瘤,还能防癌症。香菇、木耳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它们呢?

木耳利弊三七开

现代人提倡吃香菇、木耳,认为吃得越多越健康,可是在传统观念中,我们食物里常吃的菜中并不包含香菇、木耳,它们不属于主流菜肴,原因在于,香菇、木耳一般生长在山区和森林,不是我们常吃的东西。

那么我们对香菇、木耳的营养,能接受多少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的肠胃也好,我们的遗传基因也好,都对这种“非主流菜肴”没有太多的记忆。

黑木耳是一种粗纤维食物,它不易消化,所含营养物质也不太容易被人体吸收。我们把食物从口腔吃进去,再经过口腔的咀嚼、胃里的研磨、小肠的消化吸收来进一步深加工,然后这些加工后的食物还要经过肝、胆、脾、胰等各个器官再处理,包括分解、合成、利用等工序,最后食物残渣从大肠排出来,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需要消耗我们体内多少气血?把木耳吃进去,消耗的气血多,吸收的营养物质却并不多。

古人很少吃黑木耳。现在有些人把黑木耳说得功效很多,又是补肾、又是血管清道夫、又是治肿瘤,号召大家要多吃,实际有些过于夸张了。

黑木耳具有一定的营养,能促进肠道运动,而且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利胆作用。偶尔间断吃一吃还可以,但如果天天吃,人体的胃肠道就容易受到伤害。

《本草纲目》记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木耳“气味:甘,平,有小毒……古槐、桑树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余树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经络背膊。闷人。”看来,古人对木耳的食用还是很谨慎的。这里谈到生长在古槐、桑木上的木耳很好,柘木上的其次。其余树上生的木耳,吃后令人动风气,发旧疾,肋下急,损经络背膊,烦闷。张仲景说:“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并不可食。”由此也可看出古代医家也是不主张多吃的。《本草纲目》记载:“按《生生编》云:木耳衰精……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故有衰精冷肾之害也。”这里指明木耳的阴冷伤肾作用,对身体的影响可谓大矣。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本草纲目》载“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此点益处的提出,肯定有它的道理。综合上述,对于木耳大概是要三七开了,吃多吃少,已是显而易见。

蘑菇阴寒有伤害

我们再来谈谈蘑菇,香菇、草菇、平菇这些菇类,它们的生长环境大都是最偏僻最阴暗的地方,性质也大都偏于阴寒,所以痛风病人、关节炎病人吃阴寒性的蘑菇都会加重病情。阴寒的蘑菇也同样属于“非主流菜肴”,比起我们平原内陆人,它更适合体质彪悍的山里人,因它也多长在山中。我们平原内陆人对它的消化、吸收、代谢能力没那么强。所以不仅不能很好地吸收他的营养,也不能很好地排出它的毒素,相反的是,蘑菇的阴寒之性反而会对我们身体造成伤害。《本草纲目》上记载:香菇“皆因湿气熏蒸而成。”蘑菇“气味:甘,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现在得关节炎的人特别多,比如痛风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对这些人来说,饮食上的把握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门诊中经常有很多关节炎患者,服用中药能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常听到这些患者说,不注意饮食很容易加重病情。比如蘑菇,就是关节炎患者不能吃的。蘑菇生长在山上或树林中,形成了阴寒之性,因此会引起关节炎发作。对于痛风性关节炎,西医普遍强调不可以吃蘑菇,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对于其他关节炎在这一点的禁忌,人们就不太清楚了。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蘑菇可以“动气发病”,这个“动气发病”就指的身体里的一些宿疾,如慢性关节炎这一类病,可由其“阴湿之性”而被招感,致病情发作。蘑菇还具有“发物”性质,对很多皮肤病患者也会引起发作,包括荨麻疹和湿疹,以及一些皮肤过敏性疾患等,都要谨慎食用。

有的国家专门种植蘑菇进行空气净化,因为蘑菇的吸附能力比较强,能够吸附空气中的重金属、尘埃、毒素和各种有毒的气味,蘑菇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较多不良物质,况且又是个阴寒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把它当成宝贝。想一想,我们吃下吸收了有害物质的蘑菇,我们的身体怎样代谢那些有害物质呢?

但是现在很多蘑菇类食物是人工培养出来的,利用车间用营养液、灯光照射等方法,快速种植生长,这样其性质又不一样了,但已缺乏了天然性。

很多人爱吃凉拌木耳、凉拌蘑菇,它们本来就是寒性食物,如再把它弄得凉丝丝地吃,肯定对身体更不好,再说凉菜吃多了对身体也有害处。所以,我们应该把香菇木耳炖汤吃。

对蘑菇、木耳的狂热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某些宣传所导致,现在去餐馆点菜,有大营养的白菜、土豆、萝卜很少有人点,香菇、木耳这些菌类却很丰富,这种结果都是盲目宣传造成的。这些“非主流蔬菜”偶尔吃吃无妨,但是我们要顿顿吃、天天吃,首先得有个强壮的身体能够耐受其阴湿之性,消化分解它,否则吃下去还会对身体有害。

对于一些“香菇木耳治百病”的说法,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没有什么药物可以“治百病”,更何况是食物呢?

7.没有腿的食物最健康?食肉应有选择

“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这个饮食观念流传了很长时间。四条腿指的是猪牛羊等牲畜类,两条腿指的是鸡鸭鹅等禽类,没有腿的是鱼虾等水产类。我觉得啊,四条腿的倒是更适宜一些。《素问》曰“五畜为益”。如何选择食用,《本草纲目》说“物之性理万殊,人之用舍宜慎”。各人所处不同,自有不同需求而予分辨以备。

猪肉性平牛羊肉性热

我们最常吃的是猪肉。从生态平衡上来说,猪就是给我们提供肉食的动物。猪肉是平性的,它让人不上火,也就是偏阴。这个偏阴和偏寒不是一回事,这里指的是它容易被人接受,好消化。猪肉比牛羊肉、鸡鸭鹅肉都好消化,对胃肠弱的人来说更适宜。另外,猪肉能养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猪肤汤”这剂药,也就是用猪皮,再加上白蜜和白米粉,熬煮后食用,可以治疗少阴病中的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性味平和的猪肉很容易被我们消化吸收和得到营养,是一种挺好的肉食。比较好的猪肉多认为是排骨肉,因为离骨头越近的肉对筋骨的营养越好。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猪肚“气味:甘,微温……主治补中益气止渴,断暴痢虚弱……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补羸助气,四季宜食。”猪肚也就是猪的胃,有补脾胃的作用,可阻断痢疾,扶助虚弱;对体内骨蒸劳热和血脉不行有帮助,特别能使消瘦者胖起来。还有猪蹄,煮汁服,可用于产后下乳汁,还能解百药毒。

我现在基本吃素,一天下午接待来访的学生,在医院食堂吃晚饭。他点了一道猪蹄炖黄豆,因为吃不完就劝我也吃两块,我吃完后,夜间睡得特别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长期在吃素,加上那段时间用脑特别多,需要一些蛋白质补充营养,所以那餐的营养我完全吸收利用了。当然也不能天天如此,所谓过犹不及,长期吃肉引发脑动脉硬化的患者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怎么吃东西才有营养,首先得看我们的身体需求,像吃猪肉吧,偶尔食用是可以很好地吸收营养,但要是天天吃、过量吃,脾胃功能不强的话,堆积在体内不被消化的就不可能是营养而是垃圾了。

但是,猪肉也不可多食。孙思邈说:“凡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因为猪肉属水,纯是阴物,不利阳气生发,故令人少精,还能使旧病复发。特别是猪肉最易使人发胖,对于想减肥的人非常不利。

羊肉与猪肉大不相同,《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气味苦甘,大热……属火……热病及天行病、疟疾病后食之,必发热致危。妊妇食之,令子多热。”其作用于“暖中,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止痛,利产妇。开胃健力”。羊肉因其性热,故患热病流行病后的人不能吃,否则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怀孕妇女也不应吃,否则令子多热。但羊肉也有不少好处,其补养作用强,可以暖脾胃,治虚劳寒冷,益气力,止惊悸,止疼痛,有利于产妇。《伤寒论》里有一道当归生姜羊肉汤,是治虚寒的,可用于妇人产后大虚,腹部绞痛,服后均有很好效验,能够温暖全身,尤其腹部和肠胃。羊肉还能补气血,改善虚寒状况,再加上补血的当归,这个汤尤其对女子产后因虚受寒的腹痛疗效显著,对男子血虚体寒伴有疝气疼痛的亦有很好作用。

牛肉甘温,在畜属土。《本草纲目》记载:“黄牛动病,黑牛尤不可食……若自死者,血脉已绝,骨髓已竭,不可食之。”

“牛食之发痒。黄牛、水牛肉,合猪肉及黍米酒食,并生寸白虫;合韭、薤食,令人热病;合生姜食,损齿。煮牛肉,入杏仁、芦叶易烂,相宜。”其作用“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涎”。牛肉因牛体大,作用也强,其性温故容易使旧病发动。自己死的牛肉不能吃,皮肤长疥的牛肉吃了后身上会发痒。牛肉如果与猪肉及米酒一起吃可生寸白虫,恐因湿气太重;如果与韭菜或薤一起吃,容易得热病,因均为发物;与生姜一起吃损牙齿,大概同为热性易于动上而致。但是牛肉的优点也是因其温热而成,能够补脾胃,益气力,利腰脚,止渴止多涎。虽然牛肉可补虚,但比较难消化,所以胃肠功能薄弱的人就要有所控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以上介绍了我们常吃的四条腿的肉,它们对人的作用各不相同,有性平、性热、性温;有偏阴偏静;有偏热偏动;有适于平常食;有适于补虚食;也有适于治病配药用者。如何取舍,当已自明。

鸡肉鸭肉大不同

我不提倡吃鸡肉,一是因为现在的圈养鸡长得太快了,四十多天就可以宰杀,这哪叫养,都可以说是在种鸡了,鸡肉里面包含着各种生长素。再者除了鸡的养殖问题,鸡肉本身就是个发物,它比牛羊肉更发,牛羊肉是偏温、偏热,鸡肉不仅于此,其躁动之性更明显。古代有的养生家主张小儿大忌鸡肉。

《本草纲目》记载“食忌:鸡有五色者,玄鸡白首者,六指者,四距者,鸡死足不伸者,并不可食,害人……阉鸡能啼者有毒。四月勿食抱鸡肉,令人作痈成漏,男女虚乏……小儿五岁以下食鸡生蛔虫。鸡肉不可合葫蒜、芥、李食,不可合犬肝、犬肾食,并令人泄痢。同兔食成痢,同鱼汁食成心瘕,同鲤鱼食成痈疖……同生葱食成虫痔,同糯米食生蛔虫”“有风病患者食之,无不发作……鸡属土而有金、木、火,又属巽,能助肝火……鸡性补,能助湿中之火。病邪得之,为有助也。若鱼肉之类皆然。”以上是书中所载古代很多医家的认识,这里只是摘录了部分内容。其中包括:很多有问题的鸡不能吃,鸡肉和一些菜、肉类同吃会引起泄泻、心胸不适。特别提到有风病的人会引起病情复发,此风病多是指内风,如肝风内动,出现头目眩晕、四肢颤抖或抽搐等。鸡在五行当中占有四,惟独没水,因此能助肝火。鸡性温热,故有补的作用,但能助湿中之火,也就是对湿热病邪有助,这点与鱼类相同。看来古人对鸡的评价实在不够乐观。

但是鸡中也有佼佼者,那就是乌骨鸡。《本草纲目》记载乌骨鸡“气味:甘,平。补虚劳羸瘦,治消渴……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禁口,并煮食饮汁,亦可捣和丸药”“鸡属木,而骨反乌者,巽变坎也,受水木之精气,故肝肾血分之病宜用之。男用雌,女用雄。妇人方科有乌鸡丸,治妇人百病,煮鸡至烂和药,或并骨研用之。”乌骨鸡与普通鸡大不相同,其肉骨俱乌者最好,也有肉白骨乌的,也好。其性味甘平,最补虚劳,治消渴,对女子产后月经病带下病,一切虚损病均有帮助,大人小儿腹泻不能食者,可煮汤喝,还可做药服。乌骨鸡属性已变,已含水性,以水木之精气而成,故肝肾血分病均适宜用。

乌骨鸡确实养人,但假如是一只40天就培育出来的乌骨鸡怎么养人?圈养的鸡不比散养的鸡温顺,它们被拥挤着关在一个小小的笼子里,不见天日,脾气暴得不得了。在喂养的饲料里面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在这种饲养方式条件下,活下来没有病死就是算健康的鸡,可以上市出售了。这样的鸡,人吃了真的不会出问题么?

顺便说一下鸡的卵,也就是鸡蛋、鸡子,《本草纲目》记载:“气味甘平。不宜多食,令人腹中有声,动风气。和葱、蒜食之,气短;同韭子食,成风痛;共鳖肉食,损人;同兔肉食,成泄痢。妊妇以鸡子、鲤鱼同食,令儿生疮。小儿患痘疹,忌食鸡子,及闻煮食之气,令生翳膜。”其功用“镇心,安五脏,止惊安胎,治妊妇天行热疾狂走,男子阴囊湿痒,及开喉声失音。醋煮食之,治赤白久痢,及产后虚痢”。

鸡蛋不宜多食,可使人腹鸣、动风气。和葱蒜食会气短;和韭菜食,可成风痛;同鳖肉食会损人;同兔肉食会腹泻痢疾。妊娠时如果鸡蛋鲤鱼同食,令小儿生疮,因为均是发物。小儿患痘疹,不能吃鸡蛋,也不能闻煮鸡蛋味,可使眼睛生翳膜。鸡蛋也有很多好的功用:可镇心安神,五脏安和,安胎止痒止泄,能使喑哑声开。用醋煮鸡蛋,可治脓血痢疾,以及产后虚寒痢疾。

鸡蛋清,《本草纲目》记载:“气味:甘,微寒……主治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小儿下泄,妇人产难……醋浸一宿,疗黄疸,破大烦热。”可用于眼睛红肿疼痛,除胸中郁热,止咳喘,治疗小儿下泄,孕妇难产。用醋浸泡一夜,可治黄疸,祛大烦热。

鸡蛋黄,《本草纲目》记载:“气味:甘,温。醋煮,治产后虚及痢,小儿发热。煎食,除烦热。炼过,治呕逆……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甚验。”蛋黄用醋煮后,治疗妇人产后身体虚弱下痢,小儿发热。煮食可除烦热。具有补阴血,解热毒,治疗痢疾的功效。

鸭,《本草纲目》记载鸭肉“甘,冷……白鸭肉最良,黑鸭肉有毒……老者良。”主治:“补虚除客热,和脏腑,利水道,疗小儿惊痫。解丹毒,止热痢。头生疮肿。和葱、豉煮汁饮之,去卒然烦热。”鸭肉也有补性,能调和脏腑,去除客热,利小便,能疗小儿抽风。生肌敛疮。和葱、豆豉同煮,除心中烦热。平时吃的烤鸭,或用姜炖的鸭子,可以不同程度去除它偏冷的性质。如果选老鸭,能够有较好的补益作用。有益虚损内伤,阴阳火燥。脏腑实热者服食则补,但是虚寒者服食则会有损。

说到鸭蛋,《本草纲目》记载:“气味:甘、咸,微寒……多食发冷气,令人气短背闷。小儿多食,脚软。盐藏食之,即宜人。生疮毒者食之,令恶肉突出。不可合鳖肉、李子食,害人。合椹食,令人生子不顺。”主要功用“心腹胸膈热”。鸭蛋性寒,多食易损伤阳气,故多吃后身上发冷气,令人少气背紧。小儿多吃后会脚软,走路不利索。鸭蛋用盐藏较好。生疮的人吃了鸭蛋会使疮更突出。不能和鳖肉、李子同吃,会有损害。同桑葚吃,会使生孩子不顺。鸭蛋主要功效是对胸腔脏腑有热邪的能够起到消除或缓解作用。

一般来讲,温热的东西都可以补人,尤其对过去的人而言,过去的人难得有肉吃,故身体能够耐受温补,而现代人的身体就不一样了,因为已经吃惯了鸡鸭鱼肉,身体已经不那么清净,所以一补就上火。临床上,遇到很多患者,都认为吃肉很重要,但是他们不知道每种肉都有它的问题和损害作用,也不知道每个人对不同肉类都有相应与不相应;寒热温凉且不说,各对脏腑、血脉、肌肉、骨节、皮肤、毛窍所施作用,当谨慎辨识以选取适宜者为务。

水产助湿易动风

很多患皮肤病的人都知道,要严格忌口,如不忌口,皮肤病就很难好或容易复发。因为所有的皮肤病都与湿气有关,而水里生长的东西湿气都重,是首先要忌的。

前面谈到鸡肉时,已经提到,鸡肉“能助湿中之火。病邪得之,为有助也。若鱼肉之类皆然”。说的是鸡肉同鱼类一样,均是可帮助湿热邪气,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食物。

《本草纲目》记载说:“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这里的动风动火是指易导致出现与风和火相关的疾病,比如外风类的有:风疹、荨麻疹、疖肿、疮疡,以及风寒、风热、风湿等疾病;内风类的常比较严重如:头目眩晕、四肢颤动、抽搐、半身不遂等,常称为中风、卒中。《本草纲目》中说:“西北多寒,中风者诚有见。东南气温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耳。……生热动风,风火相扇,乃成中风。”这里谈到的主要是内风,内风实际上多指肝风内动、脑中风一类的疾病,包括西医所说的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等,都是与进食厚味致痰浊内生,聚而生热,热而生风,内风扰动,出现各种状况。急性发作时,来势凶,变化快,就像风一样善行数变,故曰风证。因此,有动脉硬化的人,在食水产时,一定要悠着点,不要因为美食,而误了身体大事。

一般来讲,鱼虾蟹都属发物。尤其螃蟹是大寒也是大发,我遇到一位病人,吃了螃蟹后将多年没有发作的哮喘一下勾出来。螃蟹这样的寒性食物也常常会造成女性痛经。还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在我这治疗子宫肌瘤,一个月后复查明显变小,当地医院做B超的医生也感到效果很难得。她非常高兴,就跑到北戴河去玩,结果回来后复查B超子宫肌瘤又有所增长。原来她在北戴河游玩期间吃了螃蟹,螃蟹“发”的劲很大,使刚好转的子宫肌瘤长大了。

螃蟹,常作为美味,因它出问题的人可不少,这里特别要谈谈。《本草纲目》记载说,螃蟹“咸寒,有小毒。未被霜,甚有毒……独螯独目,两目相向、六足四足,腹下有毛,腹中有骨,头背有星点,足斑目赤者,并不可食,有毒害人。冬瓜汁、紫苏汁、蒜汁、豉汁、芦根汁,皆可解之……此物极动风,风疾人不可食,屡见其事。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发霍乱动风,木香汁可解”。其中谈及一定要吃霜后的螃蟹,否则毒很大。螃蟹中,凡独钳独目等异样者皆有毒,如中毒可用所提到的各种植物汁来化解。螃蟹是最动风气的,风气包括内风外风,如前所述,屡见其所引起的动风之事。螃蟹不可同柿子和荆芥同食,导致吐泻及动风情况,这时需用木香汁来化解。

虾的问题也不少,《本草纲目》记载说,由江湖出者,列为下品:“有小毒……无须及腹下通黑,并煮之色百者,并不可食。小儿及鸡、狗食之,脚屈弱”“动风,发疮疥冷积。动风热,有病患勿食。”提到江河产的虾问题多,没有须的、腹部通黑的、煮了色白的均不能吃。如果小儿或鸡狗吃了会使脚的屈伸很弱。吃虾会动风,皮肤生疮疥以及冷积类疾病。还可出现风热,有病的人不能吃虾。相比起来,海里的虾就要好些。

中医认为,越阴寒的东西越要少接触,因为人是靠阳气活着,阳气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有了温度才有阳气,没有温度就是个冷血动物。冷血动物是什么?深海里、深水里的水生动物都是冷血动物。我接触过很多患者吃海参吃出问题了,吃得气血很不流通,表现周身发皱,很不舒展,情绪也差,脉象又沉又紧,身体没有力气,整个身体里都被阴寒笼罩着。年轻人吃点儿阴寒的水生动物问题不大,年纪越大的人阳气越少,身体越差,阴寒的水产品还是少吃比较好。孙思邈说:“腹内有宿病,勿食鲮鲤鱼肉,害人。”临床上,腹内有旧病的人不少:胃肠肝胆有慢性炎症,长囊肿、息肉、结石等,有这些情况,就更要谨慎。还有学者认为,水生动物生活在水里,而人是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水生动物的蛋白不容易被消化吸收,不像陆地上的动物蛋白容易被接受。

有的朋友会问,海边的人吃鱼虾怎么没问题?那是因为他祖祖辈辈都这么吃,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能够接受和较好地消化和代谢这些海产品,因此对这种食物有了依从性。我们内地人体质不一样,自然不能和海边居民比,这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有些人说什么“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我说不管这个腿那个腿,首先要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去看,从这个角度去选择我们吃的食物。人一定要走中道,要选择平和的食物,要是偏移了这个规律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8.肉蛋奶(动物蛋白)不可少?

西方营养学家提出,肉蛋奶是提供能量来源的重要食物,每个人最好每天一杯奶,吃一个鸡蛋和少量肉。肉蛋奶真的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吗?

长期吃素可长寿

古时候的中华大地,没有那么多可以提供肉类的动物,没有大规模的养殖业和畜牧业,老百姓几千年来吃肉都比较少,饮食结构主要以粮食和蔬菜为主,所以我们的遗传基因里少有“吃肉基因”。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变,鸡鸭鱼肉都上了餐桌,少有“吃肉基因”的人们吃下这些肉,自然各种病就跟着来了。

唐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大家孙思邈活了12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170多岁。他的养生方法就是主张人们基本吃素,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孙思邈晚年提出:“夫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鸡鱼……生肉、生菜、白酒、大酢(醋)、大咸也。常学淡食。至如黄米、小豆,此等非老者所宜食,故必忌之。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并认为这样“则可延年益寿矣”。

孙思邈的饮食很简单,他是以大米、白面、大麦、小麦这些粮食为主,也有蔬菜。他觉得肉对人体都是有伤害的,只有长期吃素才容易长寿,吃肉多的人会折寿。

孙思邈也不主张吃生冷的食物。他提到“常欲如饥中饱,饱中饥耳”,意思是不能吃得太少,也不能吃得太饱。有句话也被古代很多养生大家提到,叫“穰岁多病,饥年少疾”,意思是丰收的年份,人们会吃得很饱容易生病;饥荒年没什么吃的,得病的人也就很少。看来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大吃大喝造成生病、夭折的很多。

世界上公认的五个长寿乡基本上都是贫困乡,我国的巴马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长寿乡,那里的长寿老人最多,最高年龄曾有142岁,基本都是吃素食的。主食是玉米、稻谷,副食主要是红薯、芋头、红薯叶。膳食特征为低能量、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和低蛋白质,其他营养素也相对不高。与现代营养学倡导的“高热量、高蛋白质营养”并不符合。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每人每日所摄入的热量应维持在2400千卡(1千卡=4.186千焦)以上,但是巴马长寿人群每日所摄入的热量却大多在1400~1500千卡,他们还都从事着体力劳动。其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医学以“五谷为养”的饮食观念。

现代人常常晚上请客,大鱼大肉加上酒水吃很多,对健康最无益。孙思邈说过:“人不得夜食。饱食则卧,乃生百病”“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勿食一切脑,大损人。”孙思邈反对吃夜食,由于吃过饭就睡,可以形成很多疾病。反对一顿饭吃很多肉,这样也会造成多种病患。主张吃清淡的食物,提出少吃腌制的菜,以及发酵腐臭的食物等;特别是不能吃动物的脑,对人损害很大。能够注意这些,人才可以延年益寿。很多医学大家也持有同样的养生观点。

植物蛋白最健康

我们能从米面蔬菜里取得植物性蛋白质,因为植物也含有蛋白和脂肪。并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可以互相转换,植物性蛋白质虽然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较慢,但相对而言却较稳定,可以说是最健康的蛋白质。美国著名营养学家坎贝尔教授在《救命饮食》一书中通过研究认为,最健康的蛋白质应该从植物中获得。这与我国古人的经验不谋而合。

很多人担心不吃动物蛋白质会营养不良,实际上并非如此。人体是一套极为复杂的新陈代谢系统,我们能从每天所食用的各种植物中,取得基本的养分,加上适当地吃一些蛋奶等,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刻意吃下大量的蛋白质,或是费尽心力的规划每一餐。

我们中医文化早就很清楚这些道理,几千年来,古人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人是天下万物中,最具能力和智慧,完全能够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自我改造,和具备更多无法探到的功能的灵体,也是一个精密而难以复制的系统。

在临床中,经常有几岁的小女孩,过早乳房发育,甚至形成结节,均与饮食中过多肉蛋奶有很大关系,营养过剩,促使孩子过早发育,过早成熟,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对身体骨骼的发育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鸡肉、牛羊肉、鱼虾蟹这些发物,尤其会使孩子出现问题,月经提前,乳房发育,乳腺结节疼痛等,给年幼的孩子增加了很大精神和身体的负担,也更给家长造成了压力。清楚说明了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吃过多肉蛋奶。研究表明,吃肉蛋奶过多,也是形成各种现代病的重要原因。

门诊中,经常有来找我减肥的人,他们有的自己会说,我身上哪凉哪的肉就多;确实,肥肉越多身体越寒,气血越不流通。我们看看很多西方人的肥胖就可以知道,他们都是胖在腰腹部位,由于吃肉食及冷饮冰镇食品较多,造成了这种状态。肥胖和肉食、冷食是分不开的,这就使得体内的阳气受创并减少,以致产生肥胖,致气血经络的通行受阻,也是给健康和长寿设下了屏障,更是在给疾病的滋生创造了环境。

9.你能分清饿和馋吗?

肚子饿了会想吃东西,嘴巴馋了也会想吃东西,但很多人往往分不清饿和馋,尤其是孩子嘴馋起来更是让人头疼。要知道,大部分嘴馋的人,都有脾胃虚寒的毛病。

馋嘴有时也要治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七岁半的小女孩,看起来面黄肌瘦的,她家长告诉我:她当时体重才19千克,是全班个子最矮、体重最轻的一个,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很偏食,不爱吃饭。后来老师告诉家长,孩子上学时会常常肚子疼,还会呕吐,建议让她先休学,把身体治好再回学校。我检查后发现,女孩脸虽黄黄的,但精神还不错,也挺聪明的,她根本不是偏食的问题,我诊断她的问题在于脾胃虚寒。

其实这位小患者的问题主要在她的饮食习惯,她的偏食不爱吃饭其实就是嘴馋。由于平时习惯了强烈味觉的刺激,就会对刺激性食物产生依赖,久而久之只吃爱吃的,不爱吃的就不吃,在家人看来就是偏食不爱吃饭了。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家庭造成的。女孩的父母虽然也知道不娇惯孩子,膳食管理,但家里的老人就不然了,希望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吃。家里的四位老人,每人都给孩子塞点吃的,其实大家所说的好吃的无非就是那些口感好、气味强烈的。孩子的脾胃被这样的食物堵得满满的,久而久之,肚子也麻木了、感觉不出来胀了,自然就没有了饿的感觉,也产生不了正常的食欲。我们健康人肚子饿了,会想吃米饭、馒头、烙饼、花卷这些主食,她看到这些东西却一点也不想吃。

我问这个小病号:“你吃什么东西最香,为什么不好好吃饭啊?”她家长说她平时就爱吃辣的、酸的、煎炸的、呛味的、烟烤的食物。孩子说:“吃饭的时候我根本不饿,我妈妈非逼着我吃。”孩子根本就没饿,她的脾胃不想接受食物,家长却还给她吃,那么孩子的脾胃只会越来越受伤,天长日久,脾胃被损伤得一塌糊涂。

这位小患者还有一个症状,就是不排便。为了排便,家长给她吃大量的水果。其实正常的肠胃是不需要依靠吃水果排便的,这位小患者肠胃本来就不好,水果本身低于体温,多数通便的水果又属于寒性,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吃进去,脾胃哪里受得了。我把其中利害告诉了这位小患者的家长,家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对孩子的饮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服药三周孩子的症状就都消除了,气色也好了,回学校去上学了。

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但五味过了则伤人,自然不可偏食,五味要在均衡的状态下才能养人,我们食物的味道应该清淡中和。当然馋的时候偶尔吃一些调剂性的食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发现我们一段时间都很馋的话,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馋由虚火导致

我治疗过的很多病人反馈,经中药调理后,过去比如馋水果、馋海鲜、馋烧烤、馋各种调味剂的习惯都消失了。可见,我们所说的馋实际上是一个病态表现。

没有饿的感觉,只有馋的感觉,是身体里有虚火。虚火产生的原因很多,影响到自身脾胃功能的不协调造成了感官的不协调。也就是说,馋是感官的一个误区,让人误以为想吃的那些东西是自身需要的,实际情况是,人体正常需要的食物,他已经没有能力接受了,只能接受一些强烈刺激性的食物。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损伤肠胃的恶性循环。

尤其是女性,由于气血薄于男子,故更易有虚火。比如:心中焦虑,不得宣畅,心火积于内;恼怒抑郁,肝气不疏,肝火则郁积;饮食过饱、滋味过浓,脾胃运化有碍,积滞而生热,为火之渐;熬夜过劳,房事过度,肾失藏养,虚火不敛等。综上所述,情志不遂、忧思过度等五志过极,以及饮食劳倦等各种原因,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有失和谐,都可导致体内虚火内生。这些虚火,必须要宣泄,总是表现为馋,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性亢奋状态。所以,女子常常在月经前爱吃零食、爱喝冷饮、暴食过饱等,全是身体有虚火导致的,再由饮食的形式释放出来,尤其是月经失调的女性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虚火会让身体产生不正常的需求,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身体给我们的警示,这时我们就应该加强对自己的管理,或者去找医生谈谈了。

大部分在我这里治疗的人,都觉得现在每月开销少了很多,因为也不馋鸡鸭鱼肉了,也不馋水果饮料了,也不馋各种零食了,并且心情愉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过调理的身体是一个各方面都平衡的身体,也就是中医所追求的阴阳平衡、气血充足的状态,我们称之为“阴平阳秘”。

分清正常馋和病态馋

是不是只有身体有问题的人才会馋呢?其实不然,脾胃没有问题的正常人也会馋,那么我们怎样加以区分呢?

我们喜欢把馋称为口腹之欲,那么势必和我们的胃肠道有关。当我们的胃肠道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时候,即便馋也不会很过分,也容易控制;反之,如果身体不适产生了虚火,由虚火导致的馋,会感觉难以忍受,这种馋的感觉来了会让人很迫切,无法控制,往往会影响到情绪。

如今胃肠道不好的人太多了。我曾治愈过一个湿疹严重的孩子,伴有便秘,了解中医的人大多知道湿疹和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便秘本身也是胃肠功能的问题。一询问,知道这个孩子被一家人娇生惯养,也是什么都塞给他吃,导致孩子非常挑食,长期下来什么也不想吃了。这个孩子连续就诊三次后,开始好转,他的妈妈告诉我,说孩子过去大便困难,非常干燥,现在每天都排便,但气味特别臭,排便后会身上痒。我告诉孩子的妈妈,这个状态说明孩子正在康复,他的脾胃功能在逐渐好转。因为非常臭的大便一定是带毒素的,这个孩子有积食,又营养过剩,现在能把毒素从大便往外排了,证明他自己本来的功能开始恢复了;身上出现痒或痒疹,是因为脾虚生湿,吃药后体内的湿气往外排的表现。经继续服药,脾胃功能改善了,脾虚生湿的现象扭转,身上的湿疹也同时得到消除。

现在很多孩子都大便困难,这种情况说明胃肠道没有一个好的疏通和排泄功能,因此应该慢慢培养一个好的饮食习惯,使肠胃功能逐渐恢复,从而实现正常排便。脾胃好的人不经常有馋的感觉,这样能够保证正常的饮食习惯,并且可以有滋有味的享用每一餐。

之所以吃中药时要忌口,是因为中药是靠四气五味调节身体,如果服药期间因嘴馋而吃一堆刺激性食物,相当于在原本有效的方剂配伍内增加了其他的药物,药效必然受到影响。

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嘴馋的小女孩,她常常肚子疼,这就说明身体寒,当然小孩子肚子有蛔虫也会疼。中医认为,有蛔虫也属于腹内有寒。如此寒的体质在大冷天还想吃冰激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不正常的馋。往往人的身体越寒就虚火越多;同理,人的肠胃越差嘴巴就可能越馋。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遵循古人的告诫,合理进食,调养好脾胃。《黄帝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清代名医陈修元言:“宁事温补,勿事寒凉。”解决“馋”的问题,就要做到慎养脾胃,调整管理饮食习惯。

找回天然本能

现在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本能,所以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正常人的本能是什么?饿、渴、困、尿意、便意等。

这些本能促使我们有饮食、休息、排便等行为。人的起居饮食排泄靠本能来完成,到了饭点就肚子饿,运动量大了会口渴,到了晚上就犯困想睡觉,以及每日的大小便等,本能让我们过着健康而有规律的生活。

找不到自己本能的人,身体一定出了问题,如果较长时间自己无法调整身体,就应该找一位有经验的中医,寻找治疗方法,从而找回我们的天然本能,让身体的内环境回归“自然”。

分不清楚饿和馋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关系到我们最基础的健康。我们要健康,首先要找回最基础的本能。很多人一点儿也不渴,却拼命地喝水;很多人一点儿也不饿,强迫按饭点吃饭,甚至多吃多喝。尤其是孩子,有些父母知道让孩子用餐控制在七八分饱,但有的却认为是喂得越饱越好,老人们往往更是宠着孩子,恨不得将所有好吃的都塞给孩子,从而使很多孩子爱生病,其实就是丧失了本能。

丧失天然本能的人,吃饭也不香,喝水也不解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应该遵循身体的本能召唤,饿了才吃,困了才睡。我经常问我的患者,你们不饿不渴为什么还要吃饭喝水?患者往往会回答:现在很多宣传都是,必须每天吃多少饭、多少肉、多少蔬菜、多少水果,喝多少水、多少奶,做到了才能健康。我觉得有些好笑,自己明明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本能来进行控制调节饮食以及各种机能,即便是一台车也是要看开了多久、跑了多少路来加油保养的,为什么要这样生硬、机械地生活呢?人类是所有生物中最具智慧、最有能力,也最怀有灵感和天分的,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并不需要刻意地改变这些早已在进化过程中完善了的功能,让自如的生活受到很多的强迫。临床上看到很多患者强迫自己喝水、吃菜、水果等,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身体伤害,不得不提出这样的思考:回归本能,才能回归健康!

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理论,就是在号召人们回归自然,因为我们是自然界的产物,永远离不开自然界对我们的眷顾,也离不开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本能。

10.百病因于脾胃

肾脏是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中焦的脾胃之气就是人生的中气,所以说中气为本,中气不和百病生。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导致治疗和养生都走了弯路,甚至把自己的身体越弄越糟糕。

中气为本

何为中气?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河图》,《河图》所演示的是“以中气为枢”;四旁形成的“像”,都与此中气相合;中气是轴,四旁是升降浮沉。清末著名医学家彭子益说“河图表示宇宙造化,中气居沉浮升降之中”“河图的表示,中央与四维共同维系一整个圆运动的表示也”“此中华文化,所以起源于关于生物生命之宇宙的大气圆运动。而以河图为则,医学尤其切要者。”

自然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外在环境,我们的身体是内环境。我们中医讲的是整体观,要辨证全局的思想看待病症,《河图》体现的是中气为轴,中气具体到人身上就是脾胃之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统一整体,而脾胃位居五脏六腑的中央,按三焦来分,它属于“中焦”,其上是心肺,其下是肝肾。《黄帝内经》谓“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由于脾胃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也是其他各个脏腑的营养供应者,故中医学将脾胃称为“后天之本”。

很多人不明白中气为本的道理,不养脾胃之气如何谈养生?养脾胃是养生最核心的概念。只有脾胃强壮,才能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均能得养;从而使正气俱足,免疫力增强。《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也恰恰是说明了脾胃对其他脏腑的影响,也从侧面说明了脾胃对我们的重要性。我在临床上经常会用到《伤寒论》中记载的理中汤,这个方剂是专门温补脾胃的,被后世称作温补中土第一方。

中医将脾胃比作大地,大地滋养万物,但大地也需要被滋养和维护,就像种庄稼需要给土地施肥浇水一样,荒芜的土地是长不出好庄稼的。很多人都爱吃夜宵、酗酒、贪食生冷,把脾胃堵住了。殊不知这样做给我们的脾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就像让大地遭遇洪水、冰雹、烈日、干旱一样。脾胃衰败,使得气血无以由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没有了滋养,以致正气匮乏、免疫力低下,各种病邪肆意侵犯,以致各种疾病发生。

错误饮食伤脾胃

什么叫健康的饮食?饮食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有营养越好,而是越自然越健康。吃饭也好,喝水也好,只要觉得胃口舒服了就好,如果胀了、满了、堵了,那一定是给身体带来了伤害。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道理。

曾经有一个30多岁的女患者,她是因为经常头晕、月经不调、贫血、身体乏力才来找我就诊的。我看她的脸色晦暗,舌质肥胖,舌苔颜色发黑,一按脉就清楚了,这是中焦脾胃的病。这种情况我接触得较多。很多女性既没有腹泻和吸收不良情况,也没有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失血原因,却是莫名其妙地贫血,其实问题出在脾胃。这位女患者觉得她平日里很注意饮食,但她都是吃些蔬菜水果,吃粮食很少。其实蔬菜水果对人们来说并不那么好吸收,也不能有效地为我们补充气血,这种吃法不仅不能为我们提供营养,还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脾胃的负担。我告诉她,主食吃太少会让阳气不升发,气血不能到脑子,脑供血不足自然会造成头晕。

脾胃的毛病都和饮食有关,不同的饮食结构会对我们的脾胃造成不同的影响。古人说,五谷为养,现代人却本末倒置,认为蔬菜水果为养,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只有五谷才能化生气血,让人的脾胃和全身得到滋养。

多数患者的问题都是源于错误的饮食。饮食进入体内,是要靠阳气的推动,才能完成消化吸收。因为脾胃只有中午才有最好的消化吸收能力,即便如此,我们午饭也只能吃七八分饱,超过七八分饱必定会让脾胃受伤,气血受伤,使整个生命力减弱,寿命打折。

其实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接诊一位男患者,他37岁,因为心脏病安了两个支架,为此来找我诊治。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告诉我,自从他安放支架以后,他就调整了饮食习惯,每餐只吃六七分饱,现在体检只发现心脏有些问题,其他的指标都从不良数值转为正常。其实良好的饮食习惯,会让脾胃健康,脾胃健康了自然身体健康。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也不是所有医生都会提醒患者,所以大家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自己把自己的脾胃吃坏了。

忧思伤脾(情志不调伤脾胃)

很多人不清楚情志养生指的是什么,自然不知道情志不调会伤脾胃。我们常说“忧思伤脾”,这个“忧思”并不仅仅是指心情忧伤,如今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都面临“忧思伤脾”的问题,因为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动脑筋,写东西、做数据、订方案,不停地在思考,处理着繁杂的事务,这样的脑力劳动其实都在“忧”“思”的范畴之内。

常常有些患者跟我说,工作忙不完,我通过观察他们的脉象,往往也能发现他们或是心烦急躁,或者是处在焦虑状态。我一般会把这句话送给这样的患者“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事情再多再忙,只要心情泰然,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能够轻松应对处理的,这样也可以加快工作的步伐,缓解身体和心里的压力。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告诫,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诗里写道:“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乾隆皇帝也曾有“事烦心不乱,少食病不侵”的句子流传后世。有些患者经过提醒后,慢慢调整了心态,并且告诉我说,这样做后觉得头脑轻松许多,身体也舒适了不少。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忧思伤脾”。即当忧思时,脾胃就会“气结”,需要适当地运动使结聚的气得到抒发,否则食物在脾胃中也难以运化,尤其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更容易变成毒素。很多人面色差、心情差、气血不流畅、经络不疏通的原因皆因于此。再吃得饱饱的,鸡鸭鱼肉等高蛋白难消化的食物塞满了脾胃,中气被堵塞了,既不能在体内运行,也不能消化吃下去的食物。我们讲一般人吃饭八分饱比较合适,但是对于那些白领人群,恐怕更要注意控制了。因为他们上下班都很少步行,到了单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头脑还要紧张地运转,周身的气血没有工夫疏通,一点活动的机会都没有。要知道,“脾胃主肌肉四肢”,反过来,四肢肌肉的活动也可以影响脾胃功能。如果一点活动都没有,还一顿不落的不少吃,疾病也就制造出来了。

古代有句名言:“曾子衔哀,七日不饥。”是说古代著名孝子——曾子,由于亲人去世而心情悲伤,七天不吃东西也不感到饥饿。这个案例,一方面让我们领悟到古人的孝心;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当人心情处于一种沉重状态时,也会影响到其他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至于没有了饥饿的感觉,脾胃正常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说到心情影响饮食的例子很多,不管何种心情,只要沉浸太深而郁住了,或想不开而堵住了,都会影响脾胃。对脾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会因不想吃而变瘦;有的会因吃了不运化而变胖;还有的会因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或便秘;也有因湿浊不化蒙蔽清窍而头目昏花等,临床上这样的案例很多。七情六欲都会对脾胃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人在吃饭的时候,不应当有烦恼。也就是有烦恼时吃饭,对身体不利;特别是在生气时,更不能进食,否则会产生很多毒素,对身体尤其是对脾胃和肝脏伤害会更明显。

治好脾胃,便秘痊愈

便秘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疾患。表现有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等。便秘在中医理论里,也属于脾胃功能障碍的范畴。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功能系统,脾胃的功能包括了所有消化吸收运输排泄等胃肠道的一切功能,按照西医的话说是指消化系统的所有功能;而西医所说的脾与胃只是两个解剖单位。

便秘和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之气也包括肠道之气,都是人体正气的范畴。

由于脾胃的原因造成的便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分析:一者气虚推动无力;二者血少肠失濡润;三者肠胃积热,热盛伤津,而致大便干结;四者寒自内生,阳气不足,肠道传送无力,致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五者情绪郁结,气机不畅,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

如何来解决便秘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原因入手解析,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一,气虚推动无力。中医认为,肺主气,脾益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水谷。肺气不足多与形寒饮冷有关,外不受寒,内不食冷,肺气就会充足;脾气不足多与饮食过量,负荷过重有关。如若减少脾胃负担,不要饮食过饱,就使脾益气之令得以实现,肺脾之气一足,推动大肠传导粪便自然容易完成。

其二,血少肠失濡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生血,血少则肠道失其濡润,使大便干结难排。脾虚原因与饥饱无度、生冷损伤有很大关系。如若能够饮食有节、规避生冷,使脾胃得健、造血充足、大肠得润、大便得通。

其三,肠胃有积热。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会使胃肠燥热,进食煎烤烹炸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会出现堆积生热,热灼津液,肠道津液枯燥,致使大便干结。如若能够少进辛辣煎烤食物,经常进食清淡饮食,使脾胃和顺、清净,自然大便也就能够顺畅。

其四,寒自内生,阳气不足。中医认为饮食生冷日久,寒居中焦会伤脾阳;劳倦熬夜房劳过多,使下焦寒自内生而伤及肾阳;中焦下焦均被寒气占据,脾肾阳气亏败,无力推动肠道正常运行,大肠自然不得传导粪便。更何况脾主运化并肾主二便,二脏职能全无力实现。如若控制生冷,劳逸有度,节制行房,脾肾寒气不生,阳气生发,大肠传导之力必足,排便没有滞碍。

其五,情绪郁结会气机不畅、传导失职。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绪抑郁导致肝气郁结。肝本疏泄条达之性,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消化运输;而肝气郁结则失去疏泄条达,影响脾胃运化,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肠道无法运行,致大肠传导失职,粪便停结于内。如若能凡事放下,使情绪调畅,心情开朗,自然肝脾功能得以良好有序完成,共同促进肠道的有效传导运化,则大肠可顺利排泄。

原则上,只要是胃肠道的问题,总不离治理脾胃。脾胃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排泄,因此任何一种原因终究还要落实在脾胃上。

有的患者大便并不干结,但是因为大肠无力也很难排泄,久而久之,大便变得硬结后就越来越难排泄。如果合理饮食,多年的便秘也有机会治好,如果盲目吃泻药,反而更加危害身体,甚至有的患者由于长年吃泻药,造成大肠黑变病,当然这种患者也不用恐慌,用中药配合合理的饮食都有可能恢复。

有一位国外归来的患者,由于平时应酬比较多,晚饭难免会喝酒宴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身患痛风、糖尿病、高血压。他找我治疗一段时间已经改善了,但因治疗时间不长尚未痊愈。这次他回国又来找我,说脚疼得睡不好,肿得不能走,活动起来很困难,同时有严重便秘。因为以前经过我的治疗,他已经很注意饮食习惯,已经很少喝酒吃肉,晚上也不去应酬,工作也准备退居二线了。在问诊的交流过程中,他谈到自己的早饭吃稀饭、馒头和鸡蛋。我一下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就是鸡蛋造成的痛风复发和便秘。这位患者有高血脂、脂肪肝、尿酸高、痛风、糖尿病等,而又根本不缺营养,不需要吃鸡蛋补营养,过多的营养对他反而是一种负担。他吃了我开的中药一个礼拜,早餐只吃稀饭馒头,第二周复诊时脚肿已基本消退,走路也很轻快,精神也非常好。同时,困扰他的便秘也好了。实际上,只要脾胃调整好了,肠道的运化功能很容易恢复,便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从上面这个病例可以看出,很多人营养过剩,就会出现便秘,只要适当调整饮食习惯,调养脾胃功能,便秘自然会痊愈。早餐最好吃简单好消化易吸收的食物,这样脾胃才会没有太大负担,使中气得以生发致周身。我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从早餐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养脾胃。我们的脾胃之气发散到全身,运行到身体各个部位后,肠道才会有力排便。

好脾胃,才有好肌肉

中医认为脾胃主四肢肌肉。临床中,很多人腿酸、腿软、腿没力、手胀等病症的治疗都是从调理脾胃入手的。四肢的肌肉和关节由中焦脾胃管理,中焦脾胃堵塞了,其症状就会表现在四肢,四肢就会不好使。

我治疗过一个12岁的女孩子,她被诊断为先天性脊肌萎缩,从两岁起下身瘫痪,不能行走。初见她时,又瘦又黄,一吃饭就想吐,腹部胀痛,浑身没劲,说话气短胸闷,头都抬不起来,脖子和脊柱是一个侧弯的S形。在诊疗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脾胃很弱,特别是肾脉瘀滞得非常厉害,一问才知道她的家人给她吃了很多补肾药物。这些药物加重了她气血的瘀滞,所以浑身没法动,一动就心慌气短,觉也睡不好,夜里老做噩梦,甚至在梦中还会哭醒。我给她开了中药,让她尽快恢复脏腑功能,能够吃得香睡得好,很快四肢和躯干萎缩的肌肉逐渐丰满起来,各种不适症状亦随之改善。过去,这个孩子一直坐在轮椅上,被同学推着上学,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可以自己推着轮椅到处跑,不扶东西也能走个百八十步,而且面色越来越红润,精神体力越来越好。她是怎样恢复健康的呢,首先是靠中药把她的脾胃功能调动起来,让她能吃能喝,等头晕、气短、心慌、乏力的症状全部改善了以后,有了体力和精神头,再由针灸大夫配合针灸按摩,进行形体训练等。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使她的身体奇迹般地很快恢复。

《黄帝内经》讲:“治痿者独取阳明。”意思是治疗这一类肢体筋骨萎弱、肌肉塌陷等病症时,侧重调理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也就是指脾胃,其多气多血,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又主肌肉四肢,故而脾胃振兴,才可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身体健壮,精神面貌焕发,也就赢得了康复的机会。

临床上,会遇到很多痛风,四肢关节不适,颈腰疼痛,肌肉萎缩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疾病都和中气不足有很大关系。中气不足也就是中焦脾胃之气不足,它可导致百病生。通过对脾胃的养护调理也可治疗多种疾病。

11.阳气为何不生发?

岁数大的人,阳气越来越少,所以阳气生发很困难,疾病就越来越多。如今的年轻人,也因为阳气不生发,而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为什么很多人的阳气都不生发?《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灭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生死的源头,是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原因。

阳气少,百病生

中医看病,离不开望、闻、问、切。首先要从病人面相、气色、神采、步态种种方面,看出患者的“阳气”“阴邪”是怎么一个状态比例。尤其是在切脉上,以决断人体虚实。清代著名火神派医家郑钦安说:“盛者气之盈,脉动有力,为有余,为火旺,用药即当平其有余之气,以协于和平;衰者气之缩,为不足,为火虚,用药即当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后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气之至理,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此语道出万病之由无非气之盛衰。此气指的就是阳气。如遇阳气不生发,必是阴邪为盛,致得百病。《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像天体一样不停地自行运动着。同样,人的身体也在不停地运行,人体的所有功能:生长、代谢、呼吸、消化、吸收、分解、合成、抗邪、排病等,所有这一切的身体机能全都靠的是阳气。阳气是主气化、主运行的。人体的“阴”是指形质,比如所有的器官、骨骼肌肉、体液包括血液及精液等,这些有形有质的都属于阴。“阴”在阳气的气化作用和推动作用之下,才能发挥作用。这种动能又被叫做“炁”。有一句古话是这么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炁神。”这个“炁”是温暖的气,也被叫做能量、热量。也就是常说的阳气,通常被简化为“气”。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医对阳气的重视程度了。

人们都在说巴马是中国第一长寿之乡,上百万的人去寻找它的健康长寿秘诀,但是寻找到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寻找的是物质层面,而真正决定巴马人长寿的应该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气”。“气”是一个生命能量体的状态,要顺应天时,和天地相应,就能得到这个“气”。我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的这个气。“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是指的这个“气”,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阳气”,即造成人体健康长寿的“阳气”。但是我们常常违背了天地的原理,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不能“天人合一”,这样就得不到自然界的阳气,身体也不能够使阳气生发;反之,往往会出现阴气、邪气。

中医常说“五运六气”,这里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变化。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或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成为“六淫”,也被称为六邪。

我们讲养生,养的是生命,不单是物质的身体,生命当中包含着生生之机、生生之气,它一定是有活力的、有神采的、有灵性的东西。我们讲的阳气,就是宇宙太极之气,也是人体生命之动力,要想得到它,跟它相应,让我们身体的元气生发、生长,就必须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就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得不到阳气,身体没有了阳气的护持,各种病邪就容易侵犯,各种疾病也容易发生。

早餐过饱影响阳气生发

我诊治过一个七十多岁的患者,她从外地来看病,有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主诉是头晕、眼花、腿软乏力。接诊时发现她是典型的阳气不生发:面色暗,无光泽,身体消瘦,说话有气无力,行走时腰也直不起来。察脉发现她上焦的脉非常弱,说明心肺功能较差,脑供血也差。这样的患者,一定要问她的早餐进食情况,因为早晨是体内阳气生发最重要的时候。一问才知,这位患者早餐非常丰盛,鸡蛋、肉、米饭、菜吃很多种,午饭、晚饭还一顿不落,并吃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她从没有饿的感觉,整个肚子全是胀着、堵着的。病不就是这么造成的吗?这样吃的结果,使所有的气血都集中在脾胃,别的部位气血缺乏,尤其是脑部血液根本就无法到达。患者的舌苔也证实她是长期处于积食的状态,即消化道里堆满了垃圾。背着这么沉重的负担,能不乏力吗?老年人阳气本来就弱,饮食不化形成痰湿、浊气蒙蔽清窍,导致经常头晕、眼花,中焦堵塞,全身上下气血经络都无法疏通,使得腿软乏力。我向她仔细解释了病因,她这才恍然大悟。她年纪这么大,身体不需要也根本运化不了那么多营养,如果还给自己增加营养完全是错误的。

中医提倡恢复身体本能,何谓本能?就是自然规律。天地当中充满了阳气,没有与之交流,没有因天之序,没有天人合一,没有遵循“道法自然”,就找不回自己的本能。很多人因为丢失了本能,身体成了一种麻木、无知觉状态,对于什么都没感觉,比如说这个老年患者,对饥饿没有感觉,对口渴没有感觉,对其他很多事物也同样是没有感觉,因为她的本能丢失了。

早餐保证营养的同时注意不要营养过剩,才能让阳气生发。我为什么鼓励大伙儿早晨吃馒头或者喝大米粥,因为这些食物最容易消化且滋养脾胃,有益于中气的生发。

鸡蛋、牛奶、肉类能为人体补充蛋白质,但相对于大米粥或馒头,比较不易消化,所以如果早餐过食蛋、奶、肉类,反而会阻碍阳气升发运转。很多心肺疾病为什么都容易在上午发作,大都和那顿过于丰盛的早饭有关。早饭吃太多要耗掉很多气血。如果心脏动脉狭窄,供血跟不上,会出现心脏的急性收缩状态,即临床见到的心绞痛、胸闷、憋气等情况。

吃早餐,是为了补充我们的阳气,所以说“人是铁,饭是钢”。实际上这句话说明了饮食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错了,认为吃得越多越好,其实过食是在给身体增加负担,更别说补充阳气了。

寒凉影响阳气生发

《本草纲目》中说:“医家所谓元气相火,仙家所谓元阳真火,一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古代医家或修炼家所讲的这个气、这个火,实际上就是一回事,简单地说可以称作阳气。自然界没有这个阳气,万物不能生长;人没有这个阳气,生命不能存在。

很多人无意中破坏了生发阳气的机会,比如说早晨随着太阳的升起,阳气也开始生发,早饭也要和它同步协调。那么不仅不能吃太丰盛的早餐,也不要饮凉水。有的人早餐会吃很多蔬菜,包括凉菜,水果蔬菜是辅佐粮食的,起疏通壅滞的作用,老年人、体质弱的、气血差的、脾胃不好的、有慢性病的人,早晨不应该吃太多菜,尤其不能吃凉菜和水果。有人早餐虽不吃炒菜,但吃馒头稀饭时会搭配又酸又辣的咸菜,咸菜该不该吃呢?《本草纲目》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意思是,吃酸的咸的太多了,会影响阳气的升起;吃辛辣和甘甜的太多了会造成气机只升不降。辛辣的东西会对脾胃造成刺激,并且让人出汗,部分气血会随之发散掉,所以要少吃。那么甘味的呢?其实馒头本身就是甘味,慢慢嚼着馒头,它在我们嘴里会越来越甜。我们吃馒头,可以搭配一点点咸菜,但咸菜吃多了就影响阳气的生发了。

女性来月经期间和月经前后,同样不要吃寒凉的东西。痛经的原因多是因为子宫寒,女性要保护下焦的温暖之气,月经期间千万不要赤脚、露腰、穿薄衣服、游泳、洗凉水脚,这些都是在伤害自身阳气。很多女性不孕不育,或患有妇科病,都是和不保护阳气有重要关系。门诊时,女性患者因寒凉引起的疾病占很大比例,治疗时采用扶阳、温阳、通阳的方法能够使很多女患者受益。

早年我的孩子读幼儿园时,老师就提醒,拉肚子的小孩不能吃寒凉的水果。这个道理现在很多人却不知道,我常遇到患者拉肚子还吃水果,导致腹泻不易止。水果为寒凉生冷之物,会对脾胃的阳气造成伤害,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阳受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就不能进行,从而不能化生气血。

我们讲的阳气,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来源于肾;后天之气来源于脾胃。脾胃保护不好,就得不到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没有了,肾的先天之气也得不到能量与补充;先天之气不足,反过来也会影响后天之气的温煦推动。先天与后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无论先天、后天之气,都必须是温暖的,所以避免寒凉就是在保护自身的先天和后天之气,也是保护自身的元气、正气。

错误锻炼损耗阳气

我接触到一些患者,他们很热爱锻炼,都是体质健硕,但他们却向我提到,身边有的朋友年纪轻轻就猝死了。为什么做检查时身体健康,平时常常进健身房,居然会猝死呢?

猝死,一般都是心脏急性缺血所致,也有脑血管畸形破裂引发。中医的观点,心主火,是阳气俱足的脏器,因此凡是有心脏病的人,都与阳气不足、阳气不生发有很大关系。这些人的脉象都表现出明显的上焦气弱或上焦有寒、有瘀。现在的年轻人,身体有问题的很多,有的30岁之前还不显,一过了30岁,很多症状就表现出来了。因为身体阳气最足的阶段已经过去,也就是身体的鼎盛时期已不再回来。当阳气最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抵挡,可是之后呢?更可悲的是,有的不足30就在健身时猝死。

锻炼是件好事,但锻炼的方法对吗?有没有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果没有的话,这种锻炼方式值得商榷。

我的一些患者说,他们每天晚上都锻炼,然而却忽然锻炼不动了,腰酸背痛、腿肿、腿沉、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明显。晚上锻炼存在一些问题,常常会引发一些不适症状。因为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晚上太阳落山了,阳气就渐渐收敛了,如若再过度扰动阳气,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短时间还无所谓,时间久了,对身体的影响就会出现。也有的人因为晚上锻炼,出现身体困重,察脉发现脉象表现沉紧,呈典型的阳气不生发脉象。晚上是应该静养的时候,晚饭后散散步,聊聊天,都是不错的,但不适合剧烈运动。

有一位患者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半夜要活动,患了肾结石、肾囊肿,说到他们单位其他人也有一些得病的,有肾肿瘤,结肠直肠病变等。这些均属于下焦病变,归肾所主,夜间肾气当令,肾主藏、主静;夜间频繁紧张地活动就会逐渐损伤肾气,也损伤下焦之气。一位朋友单位请我讲课,课后一起吃饭时,这位朋友跟我说:我们那片有些晚上一直坚持锻炼的人,现在有一些身体反而不太好了,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听你一说才明白,晚上锻炼伤身体。

特别是“子时”,也就是23:00~0:00,必须处在睡眠状态之中,很多人都知道“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天为阳,地为阴,开天为阳气生发,辟地为阴精生长,其作用强大,是气血的大调整,身体的大修复,而具开创意义,一天的阳生阴长,由此开始,故以开天辟地论之。开天辟地之时,要是不在一个和谐安静的状态,身体怎么能受得了?假如这时候没睡,头一天所有的损耗都错过了很好修复的机会,第二天的阳气生发就会受到很大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我们讲的生发、生长的这个气,一定要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呼应,保持和谐统一,得到更多的养分和能量,使身体阳气旺盛。很多健身的朋友,白天没有时间,只能利用晚上,放松一下筋骨,也未尝不可,只是要适可而止,不要是太剧烈,也不要是太频繁;更不要超过了“子时”。

同类推荐
  • 从内到外说健康

    从内到外说健康

    《从内到外说健康》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入手,从内到外地讲解人体、分析人体,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图文并茂式的讲解,书中指出,“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单纯地把健康寄托给医生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身体清楚地认识”。
  • 家有医生

    家有医生

    疾病的威胁是十分普遍的,有些人能够免于疾病,有些人却不能幸免,这是因为前者能够对疾病早预防、早治疗,而后者因为无法读懂自己身体早期发出的疾病信号,因此饱受病痛的折磨。《家有医生》从多种常见病的防治入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是一本专业性与实用性融于一体的健康宝典。
  • 四季养生智慧

    四季养生智慧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身体保健,作者编写了《四季养生智慧》一书。本书以四季为主线,紧扣春夏秋冬时序的更迭,温热凉寒四季气候的变化,比较系统地介绍各个季节的起居、饮食、运动、疾病、心理保健五个内容,全面指导人们养生。该书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内容丰富、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是人们的必备读物。
  • 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肺气肿系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气腔增大,并伴有腔壁破坏性改变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阻塞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及灶性肺气肿等。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常见,它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的肺脏充气过度和肺容积增大的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尘肺、广泛性支气管扩张和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凡能引起细支气管炎性变化使气道阻塞,都可引起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 带病活到天年

    带病活到天年

    本书将为你呈现如何从心理上理解疾病,当遭遇疾病时,如何与它和平共处;如何走出心病;等等。其实,一切很简单,最想说的是:请理解和接受疾病,我们可以改变疾病。
热门推荐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 茗阁

    茗阁

    古色古香的茗阁,与世无争,在这地方存在了,许多许多年,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哪些故事
  • 科学修仙者

    科学修仙者

    修炼无情道的他,为她转有情,与魔界大战,身死道消;她为他,千年沉睡,送一缕灵魂进入地球。他降生之后,空有一部宝典,却因身在地球无法修炼,修仙经书变得不伦不类。于是,一个靠着聪明的大脑,拖着孱弱的身体,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科学修仙者,慢慢的生活感悟,慢慢的体验温情,慢慢的朝着目标一步步走去……
  • 拯救作死一家人

    拯救作死一家人

    有个专注谋反三十年,脖子上永远悬着一把刀的爹,有个专注补刀三十年,得罪全京城贵妇的娘,这穿越之后的日子,简直不能更心力交瘁了。幸好还有个靠谱的哥哥,可为什么,哥哥的靠谱还是要讲究时机的?
  • 职场头三年

    职场头三年

    工作头三年,有的人颗粒无收,有的人硕果累累……成功的人,他们在头三年都做了什么?本书融合了李开复、唐骏、俞敏洪的成功经验,以他们在现实工作中的智慧表现为范本,从职业定位、认识社会、搞关系、说话做事的方法到职场抗挫力……都给出了科学的指导。
  • 中藏经

    中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爆笑穿越:皇上药别停

    爆笑穿越:皇上药别停

    燕如玉表示很无奈,睡了一觉,醒来就是大祁朝五岁就登基的九五之尊?!关键是这幅身子明明是女儿身,怎么会是皇帝!但既来之则安之,怀揣着当明君的伟大梦想,却没想到一路上遭受若干人等阻拦堵截。摄政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争宠的嫔妃阴魂不散,时不时冒出的太后……都让燕如玉有种与世长辞的冲动。可是等等,有点太不对诶,那位爱妃你…你怎么没长胸啊!(某妃:“皇上你还好意思说我,你不也没长把吗?”)看“三无”皇帝燕如玉,如何将明争暗斗,危机四伏的皇宫之路走的鸡飞狗跳,啼笑皆非。
  • 金手指点子库

    金手指点子库

    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事业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在我们接触过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
  • 君威深藏

    君威深藏

    虎把娃叼走了,娃到底去了哪里?林威,男,一直游离在人群的边缘,格格不入。入群容易离群难。是谁在牵引他的步伐?转眼之间,平步青云,遥不可及!帝王之尊荣也不及山泉之甘冽。H氏读者群:3284415393,日更3000+,不堆文不砌字,不抛弃不放弃本部小说保证不进VIP,主要是想给书友和自己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如果书友喜欢我的话敬请关注《一只流浪猫的浪漫人生》。一直在更新的路上,谢你陪伴。
  • 终极御妖师

    终极御妖师

    凶狠残暴的千年蛇妖,神秘莫测的九尾妖狐;巨角神牛,金翅大鹏,火眼狻猊,深海巨蛟。这些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洪荒大妖都生活在我们的都市之中,和你每天遇而不见。直到那个有着神秘能力的少年的出现。异能不算逆天,恰恰够用,纵横都市,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