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51章)
↓↓
第1章 动画本体论——多元多维的艺术整体(1)
第2章 动画本体论——多元多维的艺术整体(2)
第3章 动画本体论——多元多维的艺术整体(3)
第4章 动画本体论——多元多维的艺术整体(4)
第5章 动画特征论——超现实的虚幻世界(1)
第6章 动画特征论——超现实的虚幻世界(2)
第7章 动画特征论——超现实的虚幻世界(3)
第8章 动画特征论——超现实的虚幻世界(4)
第9章 动画特征论——超现实的虚幻世界(5)
第10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1)
第11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2)
第12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3)
第13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4)
第14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5)
第15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6)
第16章 动画思维论——“全能性”的运动系统(7)
第17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1)
第18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2)
第19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3)
第20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4)
第21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5)
第22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6)
第23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7)
第24章 动画剧作论——艺术大厦的根基(8)
第25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1)
第26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2)
第27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3)
第28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4)
第29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5)
第30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6)
第31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1)
第32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2)
第33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3)
第34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4)
第35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5)
第36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6)
第37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7)
第38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8)
第39章 动画文化论——艺术 工业 商业的三重品格动画文化的内涵(1)
第40章 动画文化论——艺术 工业 商业的三重品格动画文化的内涵(2)
第41章 动画文化论——艺术 工业 商业的三重品格动画文化的内涵(3)
第42章 动画文化论——艺术 工业 商业的三重品格动画文化的内涵(4)
第43章 动画文化论——艺术 工业 商业的三重品格动画文化的内涵(5)
第44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1)
第45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2)
第46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3)
第47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4)
第48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5)
第49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6)
第50章 动画比较论——差异与鉴别 融合与超越 动画比较的内容及其意义(7)
第51章 后序
同类推荐
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中国民间目连文化》通过研究目连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当代的价值,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目连文化,包括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与衍化、目连戏历史概述、目连戏思想属性、目连戏入神系列、目连戏艺术形态及其表现方式、目连戏与地方剧种、《劝善金科》:民间本与诗赞系戏曲、目莲救母与宝卷形成、《目莲救母》与弹词艺术、目连与小说《西游记》、目连戏与宗教戏剧、目连戏的价值与影响,对目连文化的发展和其他文化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比较,为读者更全面认识目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热门推荐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有两句重要的格言: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至今仍有重要警示意义。后一句做官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皇帝和上级,不怕得“公罪”,但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之类。本传系统叙述范仲淹生平,赞扬其高尚人格,又细致分析《岳阳楼记》等文学成就,文字也较为生动。——文史专家王曾瑜作者在颇具把控力的激情叙述下,将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及精神境界给予真实深入的文学再现。为避免写成“资料开会”,作者追寻传主一生的踪迹,历9省市29地现场采访,力求穿越时空与传主进行心灵对话,独特感受与深切认知尽在字里行间。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