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定势思维的方式引起的,比如男性在数学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方面比女性有天生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刻板印象确实有助于招聘工作快速高效地进行,但一味地以这种思维方式来影响招聘,是无法招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人才的。
第一印象又称初次印象首因效应,它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通过双方的相貌、仪表、风度、言谈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对后来观察和感知的内容则往往不太注意或忽视。第一印象总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它所依据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和材料,但事实上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只凭第一印象去看人选人,在多数情况下是会出错的。
在1800多年前,诸葛亮就强调不要用第一印象去判断一个人。他认为:人“美恶悬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他觉得人的善美和丑恶,都不一定会表现在人的表面情绪上,有的人外表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其实很狡诈,有的外表恭谦而内心虚伪,有的人看似勇猛,其实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胆怯而懦弱,有的人在处境顺利的时候可以尽自己的力,但在环境变化,处于逆境时就不能忠于事业和信仰了。因此他提出领导者应该全面考察一个应聘者,以知其意志、应变、知识、勇敢、性格、廉德、信用,而绝不可凭感觉和印象用人。
从古至今,很多领导者,或败或成,都与刻板印象有关。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但见面后却心中不悦,他错误地认为庞统只是一介狂士,没有什么大用。于是鲁肃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东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爱才心切的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兴,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有旷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不俊,竟然几次招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最后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真相后极力举荐,加上诸葛亮的提醒,刘备才恍然大悟,委以副军师的职务。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盖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镬头尖,鼻惬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词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国门。刘备乘机而入,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由于受刻板印象及定势思维的影响,一些管理者在选人的时候很容易就凭第一印象来决定一批人的取舍,这是不客观,也是不科学的。第一印象总是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一个衣冠楚楚者,一个拥有名牌大学的文凭的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都不一定是工作中的佼佼者,一个相貌邋遢,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人,一个说话结巴,貌似反应迟钝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个隐性的奇才,就是你的公司期待已久的栋梁之才。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在美国曾有一位博士毕业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地一心想找个高级管理职位,可是一来他没有工作经验,二来由于求职的要求太高,而屡屡碰壁,经过多次碰壁之后,他恍然大悟,马上想出了求职新招,把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证书统统收藏了起来,只凭一份高中毕业证书应聘自己向往已久的公司的打字员工作,他马上被录用了。但很快,老板就发现他和其他的打字员不一样,竟然能发现程序中的错误,有心想提拔他。这时,他才拿出学士学位证书,老板很满意,马上改聘他为程序员,慢慢的老板又发现了这个程序员和其他程序员不一样,对程序系统和管理等有着比别人高出一筹的独到见解,认为他的才能担当重任,提拔他当了某个项目的负责人。这时他不仅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任务,而且又拿出了硕士学位的文凭。老板又惊又喜,经过几次考察之后,觉得他专业功底深厚,能力出众,决定提拔他当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这时候他再拿出了博士学位的文凭,这下老板没有让他再多等待,而是毫不犹豫地马上提拔重用了他,让他一举升任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成为公司的管理人才。
这个故事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反过来看,很多企业的刻板印象是很看重一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文凭的,认为相应的文凭只能承担相应的工作,而不能很快透过实际情况认定一个人才的真正能力和适应他的最合适岗位,导致发现人才的周期延长,本可以很快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非要历经波折后才能被发现并重用,这个过程也是在无形地损耗企业的财富。
不管是招人还是用人,都要打破定势思维,眼神要犀利,要具备洞悉人才的慧眼,能一眼发现具有特质的人才,这样,才能在招聘中少走很多弯路。总之,管理者发现人才的眼光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