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1300000003

第3章 谨和五味——饮食养生(3)

语见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调饮啜》。李渔认为,饮食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换言之,极度欢喜之时,虽不宜进食,但犹可变通;若是发怒或者悲哀之际,则是绝不能用膳的。因为,发怒时食物虽然容易吃下但却难消化,悲伤时食物既难吃下也难消化。所以心绪不平之时,最好暂不进餐,待心态平和了再吃。饮食早晚还是其次,关键是食物入肠能否消化。饭吃得虽然早却不能消化,还不如晚吃一点儿,吃下即能消化。若吃饭后不能及时消化,人极易生病。李渔还认为,“倦时勿食,防瞌睡。瞌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也就是说,疲倦、烦闷之时均不宜饮食。因为饮食的目的是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若吃下去而不能吸收,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古人对于饮膳时精神状态的重视,非常符合饮食卫生的要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指出,人在进食之时,应当去除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否则多令人神惊,夜梦巨物。显而易见,“夜梦巨物”仅是身体状态不佳的表现,心态不佳时饮食的危害显然远不止于此。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语意:不宜等到饿了才吃饭,不宜等到渴了才喝水。

语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孙思邈对于食养非常重视,他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指出,“善养老的人,非其食勿食”。所谓非其食,就是猪豚鸡鱼蒜鲋、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等等。淡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

他主张饮食当以清淡为上,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主要意图在于避免过度饮食。因为饿了才想吃,往往过饱;渴了才想喝,往往过量。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应常吃少吃,不宜忍饥后暴食。他同样强调不可吃生食,饮酒不可多,不能久饮,不宜夜食,进餐时要去除烦恼,饭后应漱口、散步等等。孙氏主张食养与药养相结合,他在《千金要方·服食法》中指出:“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此服药养生之法与先饥而食的原理一样,都体现了“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积极养生思想。

明代养生家孙薇甫的《丹台玉案》认为,“五经环列,土位中都。病从口入,昔有良谟。过饱脾怯,食多胃浮。不节则嗟,是则谁辜?”也就是说,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土居中央,而人的脾胃正是属土。常言道“病从口入”,因此防病的良策是从饮食上注意。胃气以降为顺,吃得过饱会使脾胃虚弱,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若饮食不节导致健康受损,过错在谁呢?

淡酒小杯,久坐细谈,非唯娱客,亦可养生。

语意:少饮淡酒,慢慢品尝,不只是待客之道,亦是养生之法。

语见《养生要略》。酒有疏通血脉、祛淤活血、祛风散寒、杀邪避秽之功效。《黄帝内经》中就有用酒祛邪疗病的记载,《千金要方》中更是收集了大量的药酒方,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指出,“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淡者利小便,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可见,不同类型的酒,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酒为百药之长,适量少饮,确有通调血脉、增进饮食、缓解疲劳、使人轻快的作用。

传说三国时期,洛阳城中有个杜康酒家,店门外有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不要钱”。时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见之大怒,于是连饮三杯,结果一下醉了三年之久。显而易见,这只不过是笑话而已。不过,刘伶的豪气虽佳,但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因为暴饮会危害身体健康。饮酒的要点是淡饮、少饮,李时珍曾说,酒是天之美禄,少饮则和血行气,能够御寒;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过饮则杀人顷刻。若是长期饮酒,不仅危害自身,而且殃及后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天才,但由于长期过度饮酒,一子二女都平平无奇;诗圣杜甫,十四五岁时即已酒量出众,一直喝到辞世,由于他的豪饮,两个儿子都成了茅塞不开、低能愚钝之辈;晋代诗人陶渊明,直到晚年才悟出,正是因为杯中之物才使得五个儿子愚钝不灵。

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语意:烈酒是致病的开端。

语见战国时的《吕氏春秋·尽数》。古人反对饮食过于丰美,味道过于强烈。《吕氏春秋》中说:“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意思是说,凡食物不要过于丰盛,味道也不要过于强烈。正因为如此,古人才说烈酒是致病的开端。

元代养生家贾铭的《饮食须知》认为,酒的种类很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涩等等,其性皆属热,均有毒。多饮酒会助火生痰,昏神软体,损筋骨,伤脾胃,耗肺气,因而会损耗人的寿命。饮冷酒而食牛肉,令人易生虫;酒与乳品同饮,令人气结;饮酒时吃胡桃,令人咯血;酒醉后卧于黍穰上,且食猪肉,易患麻风病;饮酒时吃芥菜或者是其他辛辣之物,伤人筋骨;酒后饮茶多,会伤肾聚痰,成水肿病或挛痛,腰脚重坠、膀胱疝症、腹下冷痛、消渴痰饮;久饮过度,令人精薄而无子;醉酒后当风而卧,成癜风瘫痪;酒醉后浴冷水,成痛痹;凡用酒服丹砂、雄黄等药,能引药毒入四肢,滞血,化为痈疽;若中砒蛊等毒而后饮酒者,无法可解;凡饮酒宜温,不宜热,量宜少,不宜多;饮冷酒,会造成手抖动不停之病;有火证、目疾、失血痰嗽、痔漏、疮疥等病,也应当忌酒;饮酒的人喜咸恶甘,不要同甜物一起食用。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皆能醒酒解毒。

茶能解渴,亦能致渴。

语意:饮茶能解口渴,也能导致口渴。意谓饮茶要适量、适当。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黄帝内经》载,“少饮不病喘渴”,意思是说,少量饮茶就不必担心口渴。对于心火内扰、心烦不安者,饮茶清心除烦的效果非常明显。然而,凡事都要适可而止,饮茶过量,对身体同样不利。曹庭栋认为,过量饮茶可能会导致口渴。据说唐朝诗人卢仝,以善于品茶而著称于世。他一饮茶就是七碗,越喝越渴,并不是因为他的茶量大,而是由于饮茶会洗涤体内的津液,从而导致口渴。

茶叶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外,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初到中国时,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修习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了,但后来渐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清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而还差最后一年时,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便立刻脑清目明,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此说虽然无稽,但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饮茶有提神的效果。尽管饮茶有很多好处,但过量或不当饮用,则无益而有害。多饮茶除了会致渴外,《老老恒言》还认为,多饮茶令人面黄,亦少睡。宋人苏东坡则认为,清晨饮茶,直入肾经,乃引贼入门也。

烟草味辛性燥,熏灼耗精液。

语意:烟草味辛、性燥,吸烟会耗损人体津液。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认为,烟的本义即是火气,是物品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烟草是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使用“烟草”一词,是文献中最早表示今天我们所说的“烟草”这一名称的。

初时,某些医生觉得烟草具有药用价值,认为吸烟能辟瘴温阳。后来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烟草不仅没有明显的药用价值,而且还会危害人体健康。清代吴仪洛就曾明确地指出,吸烟最灼肺阴,令人患喉风咽痛,咳血失音之症甚多。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朋友因吸烟而咳嗽咯痰,久治无效,年余未愈。后来戒烟一个月,不仅肺病痊愈,而且精神顿健,饮食自倍,吃饭如汤沃雪。

《老老恒言》提到吸烟的害处时指出,烟一入心窍,人便昏昏如醉。清晨饮食未入口,宜慎。笃嗜的人,甚至舌苔黄黑,饮食少味,盛夏自当强制。换言之,吸烟能迷人心窍,令人昏昏如醉。清晨没有吃饭前,千万不要吸烟。长期吸烟的人,有的甚至舌苔变黄、变黑,饮食都没有滋味。盛夏时,应当强行戒烟。

吸烟之害,举世公认。吸烟者不仅会早衰,严重者还会导致早亡。清代曾有戒烟的专书问世,提出用生豆腐四两戳细孔,用黑砂糖二两,放豆腐上蒸化,思烟辄进数匙,三日后即不思吸烟矣。《老老恒言》认为,有烟瘾的人食猪、羊油可愈,是因为油可润烟之燥。有人制作了水烟壶,隔着水吸烟,其目的也是为了润湿烟的燥气。

欲调饮食,先匀饥饱。

语意:想要把饮食调好,应当先把自身的饥饱程度调匀。

语见清代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渔认为,饥饿到七分而能够吃到食物大约是适中的标准。在这之前就吃食物便为时过早,之后再吃食物便又为时太晚。可是有七分的饥饿,也应当吃七分之饱,就好像田地灌溉,水量一定要与禾苗的需要相称,需要多少就浇灌多少,浇灌太多反而会伤害庄稼,这就是平时保养身体应当掌握的紧要的时机。有的时候因为迫于事务的繁杂,饿的程度超过七分还是未吃到食物,于是饥饿感就会达到九分甚至十分,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饥饿得太厉害了。这时吃食物,宁可少吃一些,也不要因多吃而受到伤害。因为多吃就会造成饥和饱相矛盾冲突,从而使脾胃受到伤害,一旦消化功能紊乱,几个月的调理就会前功尽弃了。

调摄饮食,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以为偶尔的暴饮暴食没有大碍,《韩非子》中指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也就是说,千丈的大堤,会因为蚂蚁钻的小洞而终致崩溃;百尺的高楼,会因为烟囱上小裂缝里的烟而起火焚毁。养生之道,贵在坚持。不必说一曝十寒,即便是偶尔破例,也可能使数月之功付诸东流。三国时期文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在连续七年旱灾的商汤时代,如果有一些禾苗仅得到过一次灌溉,那么这些禾苗尽管会同其他庄稼一样因旱灾而死亡,可是肯定会在从未得到过灌溉的庄稼之后枯萎,这便是“一溉之益”的重要性!世人常常认为偶尔的一次破例不会损伤身体,这便是不懂得“一溉之益”的表现。

日中后不食。

语意:午时之后不进中餐。

语见明代养生家龙遵的《食色绅言》。龙遵认为,饮食过量的人有五种苦处:一是大便次数多,二是小便次数多,三是老想睡觉,四是身肥体重不能很好工作,五是多患消化不良症,自己滞留在苦难之中。午时之后不进食有五种好处:一是可以去掉色欲之心,二是可以减少睡眠,三是能够专心致志,四是不居人下风,五是身体安稳,不发作中风之病。

午餐应在正午或者稍早,午时之后不宜再进餐。因为按照常理,人们进餐之后,应稍稍休息。午时之后进餐,势必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古人认为,食欲与色欲是相关的,《饮食绅言》指出:“三欲者,食欲、睡欲、色欲。三欲之中,食欲为根。吃得饱则昏睡,多起色心,饥生阳火炼阴精,食饱伤神气不升。”也就是说,人的三种基本生理欲望是食欲、睡欲和色欲。三者当中,食欲是最基础的。吃得饱饱的就昏昏欲睡,也常常产生性的要求与冲动。午后进餐,不思劳作,反倒容易滋生色欲之心。“饥生阳火炼阴精,食饱伤神气不升”,是针对气功修炼而言的。若是腹中稍稍感到饥饿,能产生阳气之火,炼阴精,助精化气;气上升补脑,也就是气化神。相反,若是吃得太饱,体内之血忙于消化食物,精难化气,气也难上升补脑。简言之,饱食不宜练习气功。

热食伤骨,冷食伤脏;

热物灼唇,冷物痛齿。

语意:食用太热的食物伤人骨髓,太冷的食物伤人五脏;太热的食物烫嘴唇,太冷的食物刺激牙齿。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指出,“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也就是说,吃饭的时候,应当先吃热的,再吃温的,最后吃凉的。最后如没有凉的饮食,可饮凉水一两口,对身体很有好处。如能时刻铭记,便表明已经掌握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了。陶弘景还指出,“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意思是说,吃饭前,应当先轻轻吸一两口气咽下再进食,可使人不得病。

食物的冷热也是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根据中医的认识,人的体质有不同的类型,有偏阳性的,有偏阴性的,也有中性的。如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就把人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类型。不同类型人的体质,会有偏寒与偏热的不同。大体上讲,体质的差异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般而言,北方人体质偏寒,南方人体质偏热。所以,北方人饮食趁热,常常觉得舒服;南方人待食物凉了再吃,觉得更爽快一些。此外,人的年龄不同,对食物冷热程度的适应也会有所差异。

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

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

语意:宜少吃一些,而忌吃得太多;宜脾胃有饥感,而忌过饱;宜迟缓进食,而忌食之太快;宜热食,而忌冷食;宜分几次吃,而忌一顿饱餐;宜软食,而忌硬食。

语见清代养生家丁其誉的《寿世秘典·调摄》。古人对于饮食的论述颇多,丁其誉的观点精而要,但应注意,这里不过是一般而论,具体到每个人,还会因时、因事而不同。换言之,此六宜六忌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他自己就曾指出,“朝不可虚,暮不可实”,也就是说,早晨饭不能不吃饱,晚上饭不能吃过饱。明代养生家黄承昊在《折肱漫录·养形篇》中曾指出,“空腹莫多言,最能伤气。中午必须吃饭,饭必满量而止,则神气自旺。晚餐微酣,不可过醉,亦不可过饱,自然神清气爽。”可见,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宁饥毋饱的。

适时适量饮食,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劳动强度高的人,更应当保证饮食数量和质量。三国时,诸葛亮因刘备托孤,感恩图报,不惮操劳,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唯恐别人不像他那样尽职。诸葛亮派使节去魏军营中,司马懿只打听有关诸葛亮睡眠、饮食以及管理事务之类的琐细事情,使节说道:“诸葛公夙兴夜寐(早早起身,夜深方睡),罚二十以上(该处以二十军杖以上的事项),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因此叹息道:“诸葛亮大概快要死了”。果然,两军对垒时,诸葛亮病死于营中,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志向。过度劳累而不能适量饮食,无怪乎诸葛亮年仅五十多岁就殒命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

语意:人应有较强的食欲,心态平和,举止端正。意为饮食时要注意姿势和情绪。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女性知识(女性生活百宝箱)

    不可不知的女性知识(女性生活百宝箱)

    女人生活要幸福,必须要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女性这个群体。本书介绍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女性在生理上要注意的问题,怎样从生理上呵护自身的健康,还讲到了如何面对女性的心理问题,如何维护夫妻关系,如何实现优生优育等等。是女性朋友获得幸福生活的得力助手。
  • 女中医的养颜养生经

    女中医的养颜养生经

    本书从饮食、经络、四季等方面告诉女性朋友如何从细节入手为自己的养颜、养生服务,带给大家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看似深奥难懂的哲学和中医原理,通过细致入微、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具体实例与操作展现给广大女性朋友,成为人人都能做到的日常习惯。
  • 免疫养生

    免疫养生

    本书的内容大多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是医学研究证实的,也是经过了人们的反复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难得的是这些方法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不神秘,也不难学,关键是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贯彻实行。读者可以慢慢读,边读边实践,在全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同时,获得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 洪昭光谈心血管病防治

    洪昭光谈心血管病防治

    本书首先介绍了人类现阶段健康的基本状况,随后又介绍了危害生命的种种病状,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并提出了维护健康的基本方法。本书会给中老年朋友在健康、养生方面提供帮助。
  • 高血压病自然疗法

    高血压病自然疗法

    书中简要介绍了主血压病的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按摩、运动、饮食、拔罐、药枕、敷贴、沐浴、情志、起居等自然疗法。为了使读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书末还附有高血压病的预防。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便实用,取材便利,疗效确切,无副作用,适合于高血压病患者及基层医务人员阅读。
热门推荐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一只眼睛的怪物

    一只眼睛的怪物

    在神奇的幽维恩大陆,懵懂的小伙追寻着探险者的秘密。巫婆、政客、野心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因为一块石头阴差阳错的挤进了小伙的这段奇妙旅程。不过这些儿,都和怪物没有关系……怪物,那位一只眼的怪物像道闪电闯进小伙旅程里,稀里糊涂的就为小伙揭开了幽维恩大陆的另外一个秘密。怪物,果实,石头,金钱,权力……小伙走在一条复杂旅途中,那些该遇到的,不该遇到的,让整个故事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了呢。
  • 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勿忘初心

    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勿忘初心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苏格拉底曾用一生的热情,去宣传这么一个命题:“认识你自己。”在他向其乡邻问了很多问题之后,某些领导觉得苏小朋友智商太低、疑问过多,外带不尊重上司,而且还跟传销似的扰乱公众视听,于是便恩赐毒酒,送其归西。
  •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把《本草纲目》中关于养生的智慧辑录下来,并辅之以更为切实可行的现代操作方法,让读者可以重温国粹经典,且运用于实际,尽享长寿安康。
  • 掠夺从灵气复苏开始

    掠夺从灵气复苏开始

    三七妹妹说:“哥哥,你是个大坏坏蛋。”哥哥哭着说:“扮小丑扮得太久了,演的太入戏了,都忘了自己了。”楚玉每天守着自己十二岁的三七妹妹的,都快忘了自己是大魔王的样子了……
  • 我的专属甜心

    我的专属甜心

    她,小雪,虽是一个从出生起就被遗弃的孤儿,却赢得了奖金,斗得过流氓,卖得了萌,撒得了泼,乃福利院里叱咤风云之人物。但不曾想,她只是外出捡个球而已,竟能捡到一个豪门千金的头衔!然这便宜千金却不好当,更何况还是清源市最大企业的二小姐!什么?恶毒女因自己地位心生嫉妒,要来害她?什么?花痴女因贪婪自己男人的美色,要来斗她?什么?纯情男因自己长得像另一个人,要来抢她?这都不是事!且看她生命坚强如小强的小女子如何一一将其摆平,携手美男共同打造出幸福完美生活!
  • 网游之魔神领主

    网游之魔神领主

    生死轮回,唯有情在。临死方知生,患难才温情。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的最后挣扎!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领导能力改变世界

    领导能力改变世界

    领导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领导者率领部属开展工作、推动工作和完成工作的本领。严格说来,领导能力不单是管人的能力,还包括影响人的能力;不单是激励下属的说教能力,更包括感化下属的身教魅力;不是仅仅靠自己行动,而是号召大家一起行动。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下,每位领导者都面临着不断提高领导能力的问题。
  • 山店

    山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刘芳主编的《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内容涉及神舟家族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