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61章)
↓↓
第1章 总序(1)
第2章 总序(2)
第3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1)
第4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
第5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3)
第6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4)
第7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5)
第8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1)
第9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2)
第10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3)
第11章 中国电视备忘录——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1)
第12章 中国电视备忘录——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
第13章 中国电视备忘录——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3)
第14章 中国电视忧思录(1)
第15章 中国电视忧思录(2)
第16章 中国电视忧思录(3)
第17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1)
第18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2)
第19章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1)
第20章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2)
第21章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3)
第22章 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1)
第23章 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2)
第24章 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1)
第25章 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2)
第26章 电视艺术美学:自由言说自己的美学时代——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高鑫教授(1)
第27章 电视艺术美学:自由言说自己的美学时代——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高鑫教授(2)
第28章 高科技语境中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1)
第29章 高科技语境中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2)
第30章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学术品格和文化立场——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教授(1)
第31章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学术品格和文化立场——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教授(2)
第32章 大戏剧: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发展观——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1)
第33章 大戏剧: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发展观——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2)
第34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1)
第35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2)
第36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3)
第37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1)
第38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2)
第39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3)
第40章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1)
第41章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2)
第42章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3)
第43章 本体变化·目标确认·思维创新:透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教授(1)
第44章 本体变化·目标确认·思维创新:透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教授(2)
第45章 视觉文化传播:一种传播形态和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1)
第46章 视觉文化传播:一种传播形态和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2)
第47章 “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1)
第48章 “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2)
第49章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1)
第50章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2)
第51章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3)
第52章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1)
第53章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2)
第54章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3)
第55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1)
第56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2)
第57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3)
第58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4)
第59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1)
第60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2)
第61章 后记
同类推荐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实用个人文书写作大全
普通书信第一节概述书信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最早的信件是3000多年前周公旦写给召公夷(shi)的信。信是人人必写的,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也不可能不写信,因为书信是感情联络的纽带、信息传递的桥梁。打开本书,让您的个人文书更加完美吧。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内容跨越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从周代《周易》的女性观一直写到当下女性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一部中国女性的变迁史。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将了解到儒家确立的女性观以及儒家女性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局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对当代女性生活又有何影响。从周代开始女性被剥夺了在公共生活领域作为的权利,女性被限制在狭小单一的家庭空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不仅是一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更是一种牢固的角色定位,从这种角色定位出发规定了性别的不同特征与规范,更规定了男女不同的道德礼教。女性的劳动分工、角色定位、性别特征及权利、地位这三千年有什么变化,通过阅读你得到一个了解。
热门推荐
晋升力:老鸟不会告诉菜鸟的提振秘密
本书由美国最富盛名的成功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所著,从对职场的规律和细节的解读入手,向读者传授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读者在职场如何利用个性,复制强大内在力,彻底告别职场低迷。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重点是启发读者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教会读者发掘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力量,而不是被大众的价值观洗脑。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著名战将——精心策划并亲手点燃了太平洋战火的山本五十六,他既是一个著名的海军将领,又是一个精明的赌徒,山本的一生以赌为乐,可是在他眼中真正的赌场不在摩纳哥,也不在拉斯加斯,而在战场之上,而“偷袭珍珠港”和“奇袭中途岛”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赌注,只是结果迥异罢了。婆媳关系管理(财蜜eMook)
21世纪了,咱都能上厅堂、下厨房、设路由、修汽车了,却还在用农业社会的方法跟婆婆算计家用、抢老公关注?这也实在是弱爆了! 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理被人们称之为一门综合艺术”。综合说的是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则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婆媳关系也是一样一样滴——基本原理是“老公是衔接的关键点”、自我认知是“儿媳妇是谁、啥作用”、需具备的智慧和领导力则涉及“管钱、经济独立、与人相处”三方能力。 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婆媳的关系中,全因一个男人变得微妙——可简单可复杂,取决于你的站位。是选择“占有”他、“分割”他,还是与他形成同盟?全歼日军的15场血战(一)
玉碎,出典于《北齐书》,原文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国有谚语“玉碎昆冈”,同样将“玉碎”作为不屈不挠的象征。但这个词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被日军曲解借用,用来美化整个日军部队不肯投降,被盟军全歼的作战。日本官方承认的“玉碎战”一共有15次。通常是日军上层在明知战局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仍然依据东条英机的所谓《战阵训》和“武士道”思想,在可能通过投降或撤退的方式挽救其生命时,绑架下级官兵顽抗到底,直到全部被歼。日军常常会在作战前和作战中,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所属部队“玉碎”,甚至日军军法中直接禁止指挥官在战败的情况下率部放下武器,否则按“亵职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