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9500000005

第5章 那年若相见:孔子问礼于老子

相传,孔融十岁时曾和父亲一起到了都城洛阳。洛阳有一名士李元礼,影响力很大,想求见他的人很多。但李元礼派头也很大,一般人很难见到。孔融想了一个办法。他到了李府,对守门人作揖行礼道:我乃李大人的世交。守门人很迟疑,最后还是把他们放了进来。爷俩来到堂上,李元礼端详半天,没认出来,很是不解。孔融解释道,我的先祖是圣人孔子,你的祖上是老子李聃,孔子与老子有师生之谊,我们不是世交吗?

这个故事,收录在《世说新语》里。孔融的机智,自不必说。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则轶闻所讲的公案: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有不同的版本。《孔子家语》《史记》和《庄子》都有记载,但表述并不相同。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他是我的老师,我想向他学习礼仪。孔子主动向老子求学,这符合孔子的性格。《论语》开篇就表明了孔子的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对好学这一点,孔子很自信。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一个超过十家的乡村,必定有和自己一样忠信的,但没有如自己一样好学的人。

南宫敬叔将孔子的愿望转告朝廷。国君龙颜大悦,马上签发护照。另外,还赠与他们一车、两马和一个马夫。孔子和南宫敬叔扬鞭启程,踏上了观周之路。他们到了天朝周国,向老子问礼,向苌弘访乐,走遍了祭祀之所,考察名堂的规则,察看庙宇朝堂的制度。孔子感慨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老子是楚国人,担任周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向老子问礼,并因此拿到了鲁国官方奖学金。如果《孔子家语》所载是真的话,那么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公派留学生,而老子则是较早跨国流动的国际公务员。

《史记》的记载,和《孔子家语》基本类似。不过,年代感更强。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出现在孔子三十岁之前的段落中。司马迁认为,那时孔子还是一个尚未“而立”的青年。

《史记》和《孔子家语》都记载了孔子离周时老子送别时的一番话。老子说,富贵的人临别送人钱财,仁人送别时则送上几句话。我不是富贵的人,却有一个“仁人”的称号,那就送你几句话吧。你记住,聪明而见解深刻的人,之所以反而容易自寻死路,是因为他们爱议论别人。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之所以容易给自己带来危险,是因为他们爱揭露别人的丑恶。

老子说完,孔子做了怎样的回答,两部文献却都没有记载。在一个乱世,儒家圣人是否认同道家鼻祖的观点,我们也便不得而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来,儒道的思想交锋,才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精彩所在。就像两个剑客舞剑,你来我往,我们才能看出两人武术路数有何不同,判断彼此武功的高下。司马迁没记下这些关键环节,不知是何原因。

《庄子》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则内容丰富得多。《庄子·田子方》描述了孔老初见时的情景。孔子五十一岁,到沛[4]见老子。老子刚刚洗过澡,头发还没有干,凝神定立好像木偶人。孔子退了出去,在外面等待了一会才进到老子的房间里来。

孔子见到老子就开始抱怨。孔子说,我研究六经已经很多年了,可以说已经深谙其中道理。可是,我去觐见七十二国国君,却没有一个人愿意采用我的意见。孔子感慨道,太难了,如今的当权者真的就难以说服吗?还是我学的道理根本就不适用于天下?

《庄子》中,孔子的问题,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孔子如此优秀,为何总是如此恓惶?很多有才能的人,每天都勤奋地向成功进发,为何总是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孔子们身上究竟还欠缺点什么呢?

听完孔子的诉说,老子回答道,幸亏你没有遇见治世的君主。所谓六经,只是先王走过的路罢了,但还不是大道本身。你舍本逐末,忙于术,忘了道,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默默地退出了房间。三个月后,他又一次求见老子说,我懂了,我太长时间关注物是人非,而不知道和造化为友。我不和造化为友,怎么可以用道去化人呢?

《庄子》的故事,以孔子的领悟作结。《庄子》是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最早的文献,但遗憾的是,想象成分也最多。事实上,孔子五十一岁,尚没开始周游。所谓“觐见七十二国君”,明显出于杜撰。孔子在老子面前,垂手侍立当起学生。两人的较量,以孔子完败收场。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更像是个小道童,而不是《论语》里那个温婉先生。通过这个寓言,道家贬低儒家、抬高自家的用意不言自明。

其实,在学术界,孔子是否真的见过老子,是有疑问的。理由是,如果史上两位超级牛人真曾会晤,《论语》和《老子》为何都未记载?《论语》对老子,《老子》对孔子,为何没有进行思想上的回应?《孟子》和《左传》是记载孔子生平比较信实的资料,这两本书也没有留下这次相会的蛛丝马迹。

但是,孔子见老子,还是流传了下来。后来,或许是西汉的《史记》抄了战国的《庄子》,三国的《孔子家语》抄了西汉的《史记》。孔子问礼于老子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富有细节,民间演绎更是无数。关于孔子见老子,鲁迅写过一篇小说《出关》,也大肆想象了一把。

孔子整天泡在老子的图书馆里,学习《税收精义》,研究《宪法原理》,遍览图书馆藏书,悉数领悟了老子学问的精义。《出关》也为孔子老子的相见设计了结尾。但与《庄子》正好相反,在《出关》中,孔老相见后,老子却有说不出的恐惧。

老子说,教完孔子后,我必须离开周。弟子很诧异。老子解释说,这个世界上,能够知道孔子学问底细的,只有我了。你们都知道,少正卯和孔子一样,也是鲁国一个教书先生。在鲁国时,他们曾因为争夺生源,发生过不愉快。孔子当了鲁国大司寇后,公报私仇,借故就把少正卯杀了。今天我把我知道的一切都教给了孔子。对于孔子来说,我已没有了利用价值。如果我还待在这里不走,孔子很可能像杀少正卯一样,把我也杀了。我再“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老子说,“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吧,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老子于是骑着青牛,一路向西,一直到了边关。守关的是关尹喜。关尹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来者绝非凡人。关尹喜逼迫老子留下墨迹,才允许老子出关。这就是今天五千字的《道德经》。老子将《道德经》交给关尹喜后,身影消失在了茫茫戈壁,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可以说,从一个圆心出发,能够画出多少个半径不同的圆,孔子向老子问礼就有多少个版本。不同时代,不同的人,读《论语》,

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鲁迅:《出关》读《道德经》,想象他们的相会,都会加入自己的色彩。

或许,这和每个人从心底如何认识这两位圣人有关。老子和孔子,在我看来,一向代表着两种人。老子是出世的,面对社会的黑暗,采用犬儒主义。你专制你的,我过我的。纵然你垄断所有权力,贪腐横行,一人当政,我照样撒娇卖萌秀生活。实在忍受不了,也不过是,像巴金在《随想录》里发狠所写的,“我一定要活下去,看你们怎样收场!”

孔子则不同,孔子是入世的。他感到社会不公平,看到政治不民主,一定要发声。不过,喊破喉咙,大地也没有一点回声。谁听他的呢?到头来,凄凉如丧家之狗,受伤的还是自己。老舍在《茶馆》里,借常四爷之口说出的一句话,最适合这样人的境遇,“我爱我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呀?”

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就是出世和入世两种人生态度的碰撞。这一点鲁迅倒是说得对,一个是走流沙,一个是上朝廷。究竟该向哪里走,没有现成的答案。每个人都会用行动,选择一条自认为光明的大路。从而,从时光老人那里,为自己赊来一种独特人生。此种人生选定之后,快乐也罢,痛苦也罢,都需要自己独自承担,慢慢品味。

幸运的是,孔子和老子,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已经用短暂的生命,用深广的智慧,在两条不同的路上,走到了极致。从此,我们也便有机会看到了两条大路尽头不同的风景。

我时常又想,出世和入世,尽管道不同,终极上却又是统一的。入世的人,悲天悯人,以拯救苍生为己任。这种人活得很沉重,总有负载,就像大地。出世的人,孤高玄远,以超越物累为追求。这种人活得很飘逸,无所羁束,就像天空。但无论是大地,还是天空,只要各得其所,都能给心灵带来深深的宁静。

所以,读孔子,读老子,你会发现他们的不同,又会发现,他们其实有太多的相通。

至于历史中,他俩是否真的有过晤面,反倒不是我关心的了。

同类推荐
  •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弟子规》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讲述人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本册书主要就《弟子规》所阐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具体讲解其中隐含的113件事的道理,并就生活在当代的中职学生如何受到用人单位喜爱,如何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获得认可加以阐述。
  •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

    本书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散文杂文奖项,背负着生命困惑,为文化灵魂的回归导航;剖析千年中华文明,探索人性的自我救赎。本书在原《山居笔记》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照片、插图近70幅,且用料装帧均较考究。
  • 幸福的柠檬

    幸福的柠檬

    “本书精选了作者74篇小小说,题材宽泛,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成长、励志等,语言鲜活,富有灵性。透过这些篇杂,可以让读者触摸到真善美,触摸到一种大爱情怀。作者的笔触立足鄂北本土,倾向于底层,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被人忽视的东西。在塑造小说人物时,用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朴实真挚的语言,不经意间戳中人们心底那处柔软,让人回味无穷。”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以西方文明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从中发现、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内容具体、细致、生动,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热门推荐
  • 竹林寺别友人

    竹林寺别友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皇后

    邪皇后

    狗血+鸡血+热血+小白+正剧=伪正剧。ORZ……本文口味丰富,老少皆宜。二小姐唐宁,死里逃生,却蒙上被贼寇玷污清白之名。原本要嫁给惊采绝艳的六皇子她,不知何故竟上错了花轿,嫁了传闻中的药罐子三皇子。残花败柳配药罐子,绝了!世人都说,他们的结合简直是一张茶几,上面摆着一个杯具和一个餐具。可谁又知道?负负得正!当悲剧和惨剧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演变成喜剧。她是只狐狸。丰富细腻迷人的味道,一层一层地吸引着你味觉。请小心提防,狐狸,会咬人。【片段版简介】:(一)“卓元鹤,你的女人在前面冲锋陷阵,你竟躲在后面无动于衷,是不是个男人啊你!”卓元鹤嘴里叼着狗尾巴草,姿态慵懒,嘴角牵起一抹柔和的笑,“没办法,软饭吃多了,也就习惯了。”(二)早就听闻唐二小姐不要命,今日一见,方才知道传闻竟是真的。”“我要命啊,要命的很呐!生活多美好,抬头见帅哥,低头见美男,宁愿不要脸也得要命啊!”“唐姑娘高见,高见。”【重点】:1.本文一对一。2.本文很狗血很小白很恶搞。3.本文就是写男女主角腻腻歪歪的废话。4.本文乃狗血文狗血文,请调整心态进入!友情推荐:《妾誘》《卧底女教师》《狐狂》《赖上契约老公》《黑道女教师》《风云皇后》《我们分手吧》
  • 重生之钱府有女不愁嫁

    重生之钱府有女不愁嫁

    有什么比未婚夫在订婚仪式上当众退婚,出去散心不小心失足掉水里淹死了,却被当成为情“自杀”来得冤枉?什么?穿越?好吧,穿越就穿越吧,为啥还要再遭遇退婚?身为商学院的高材生叶纤又怎么会认命?大将军又如何?她一改往日刁蛮同意退婚,再起死回生挽回家业,皇帝爱慕,把酒畅饮,更有太后收为义女,做善事,济灾民除恶棍……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 繁花似锦之棠莹传

    繁花似锦之棠莹传

    天机楼最近偏头痛,失忆蛊妃被拐,原本放在舒府好好的人儿,结果被商朝第一美男给迷的不着北,最后蛊妃居然落入商朝第一冷脸冰山七王爷手里。天机楼楼主:“最近蛊妃怎么样了?”蓝袍人:“最近好像陷入七王爷与太医的三角恋了。”天机楼楼主淡定喝茶:“没死就好。”“不好了!我们失去蛊妃的消息了!!”天机楼楼主喷茶:“快给我找!”天机楼楼主接过快报,这是什么情况??蛊妃居然要结婚了,而且这个人是南诏皇叔,是个狠角色啊,蓝袍人:“楼主,我们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劫亲不成?”棠莹:“非我智商不够,只是他们套路太深,无奈啊。”
  • 踏入星途璀璨

    踏入星途璀璨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孩梦想着进入演艺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完成了这个梦想。因此,她的生活越来越好。
  • 总裁宠妻100度C

    总裁宠妻100度C

    陆槿只是十八线外的小明星,无辜被卷入了艳照门当中。齐默:“陆槿,你连自爱都不懂了吗?”绯闻漫天的前男友问她何为自爱?呵呵…就在周遭人人对她冷眼以对,等着看她笑话的时候,她却被曼城最冷艳清贵的人带走了。在男人的一句话下,各大娱乐版面对她无一不是赞美之声。接近了才知道,黎复——这是个一丝一毫都讲究到极致,闷骚到极致的男人。黎复:“坐过来一点。”陆槿:“你有洁癖…我…”黎复:“坐到腿上来。”陆槿:“不太好吧…”男人放下杯盏,伸手将她拉至腿上,脸上神情依旧清傲。黎复:“洁癖是指在穿着衣服的时候。”陆槿:“……”不闷骚会怎样?
  • 大洞金华玉经

    大洞金华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迷珠三角

    情迷珠三角

    这是一部地域色彩浓郁的长篇力作,作者用六十年的生活积累精雕细刻、一咏三叹地讲述南国水乡少年男女的痴情旧怨,高度浓缩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既有白手起家的艰辛创业,也有声色犬马的奢靡堕落;既有云雨之欢的爱,也有遗弃背叛的恨;既有同床异梦的痛苦,也有灵与肉出轨的欢愉;追求与挫折,梦想与现实,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市场经济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传统婚恋关系的冲击和扭曲。